在黃埔軍校創辦90周年之際,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中共廣州市委黨史研究室等多家單位聯合舉辦的“黃埔軍校與中國革命”學術研討會在廣州隆重舉行。我謹代表中央黨史研究室,對這次會議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對全體參加會議的代表表示熱烈的歡迎,對為這次會議籌備工作作出貢獻的單位表示衷心的感謝,尤其是對中共廣東省委對這次會議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
剛才李部長發表了重要講話,充分肯定了黃埔軍校的歷史地位和重要作用,系統總結了黃埔軍校值得汲取和總結的歷史經驗。聽了以后很受教育和啟發。下面我作為中央黨史研究室的同志,從黃埔軍校的研究和有關工作的角度談談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參考。總的主題是三句話,叫做紀念黃埔軍校,解析黃埔現象,探索黃埔之謎。
一、充分認識黃埔軍校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005年,我們在西安召開過一次國共關系史學術研討會,當時我作了一個講話,題目叫《解讀分合史,鍛造大戰略》。我在講話中指出,中國20世紀的歷史在相當程度上是由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的分分合合構成的。這里面不僅有無數的傳奇故事,還有深刻的歷史經驗和教訓。認真研究國共兩黨的歷史,從中汲取經驗和教訓,對于進一步鍛造推進祖國統一的大戰略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今天,我們在這里紀念黃埔軍校。黃埔軍校其實就是國共兩黨分合史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國共兩黨分合史上一段重要的篇章、一條特殊的支脈、一個重要的現象。黃埔軍校對中國革命的發展進程,對20世紀中國變遷的歷史進程,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特殊的作用。我們對黃埔軍校的歷史,首先要從這樣一個大背景下來加以考察和研究。
從這樣一個大視角來看,黃埔軍校具有什么樣的歷史地位?我覺得:
第一,黃埔軍校是中國近代以來第一所真正為著革命目的而創辦的新型軍事學校。
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國的教育事業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近代以來不同的歷史時期,陸續創辦了一些帶有軍事性質的學校,以特定的方式培養軍事人才。如保定陸軍學校,在中國近代史上就發揮了特殊的作用。相比較而言,黃埔軍校從一開始就是為了革命目的而培養革命人才、尤其是軍事人才的正規軍事學校。清王朝覆滅之后,中央政權式微,地方勢力大漲。槍桿子的作用越來越明顯,軍閥勢力也日益坐大。在這樣的背景下,鬧革命就更不能不借助于槍桿子了。于是,軍隊、軍事就成了中國革命進程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孫中山意識到中國革命需要大力培養軍事人才,于是,在共產國際、蘇聯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于1924年創辦了這么一所新型的軍事院校,用以培養革命的軍事人才。黃埔軍校培養人才的內容、方式都服從于革命這個需要。它實行政治工作制度和黨代表制度。政治教育的課程和內容以及出版宣傳刊物等,兼容并包三民主義和馬列主義。它的招生范圍與舊軍校主要從雇傭兵中招生不同,主要是從青年學生、工農運動骨干中招生,廣大學生具有蓬勃的革命朝氣。它所培養的學生,人才,在隨后的革命進程中發揮了特殊作用。尤其是黃埔早期的學生,在推進中國革命尤其是國民革命的進程中,發揮了非常重要和廣泛的作用。
第二,黃埔軍校為中國革命的兩大陣營輸送了大批軍事政治人才。
無論是對國民黨還是對共產黨來說,都涌現出了一大批來自黃埔軍校的高級將領。國民黨方面,少將軍官以上的黃埔師生有250余人,其中,被授子上將軍銜的有近40人,中將150余人,擔任集團軍總司令、兵團司令官等最高指揮官的近60人。共產黨方面,在黃埔軍校工作和學習的人中,有近40人擔任過不同時期人民軍隊的正軍級以上的職務,20世紀80年代,經中央軍事委員會確定的36位軍事家中,有16人曾經在黃埔軍校學習和工作過,他們是:毛澤東、周恩來、陳毅、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林彪、陳賡、羅瑞卿、許光達、許繼慎、蔡升熙、段德昌、左權、黃公略、劉志丹。無論是在東征、北伐戰爭,還是在抗日戰爭中,黃埔師生都沖鋒在前,前仆后繼,浴血奮戰。在國共兩大陣營中,都有黃埔師生活動的身影,有時分,有時合,分分合合,合合分分。從世界歷史來看,美國的西點軍校,蘇聯的伏龍芝軍事學院,都培養過很多軍事人才。但像黃埔軍校這樣,不僅對于軍事、而且對于政治,包括整個中國革命進程都產生了那樣大的影響,而且兩個對立陣營都有同一學校的學生,這在世界上是極為罕見的。一個學校能夠培養出如此眾多的人才,其歷史地位是不可低估的,個中緣由也值得我們深思。
第三,黃埔軍校對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產生了深刻影響。
黃埔軍校不能說它完完全全改變了中國的歷史,但是至少影響了中國50年或者更長時間的歷史。在大革命時期,黃埔軍校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黃埔學生在校時和離開學校后,都發揮了特殊的作用。大革命失敗后,國共兩黨合作的進程發生中斷,由合作轉變為對立,兩大陣營中很多軍事將領都是黃埔軍校同學。此后,黃埔軍校的同學在抗日戰場上幾乎一致發揮了特殊作用,浴血奮戰,前仆后繼,率領部隊與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進行了殊死的搏斗。這種精神和意志是值得我們欽佩和銘記的。隨后,國共兩黨發生內戰,雙方將領再次在戰場上見面。最后是中國共產黨取得了勝利,黃埔軍校的許多學生反而成了階下囚。隨著歷史的進一步發展,到新時期,國家面臨著統一的任務,黃埔軍校的同學又走到了一起,為實現祖國統一而奔走呼號。在上述歷史發展的幾個階段,我們都能夠看到黃埔軍校、黃埔同學的影響和作用。
對中國共產黨來說,我們學習軍事、開展軍事斗爭,在某種程度上也與黃埔軍校有密切的關系。我們黨在后來的軍事建設、軍隊建設過程中,在武裝斗爭的過程中,包括在創建軍事院校的過程中,都研究和汲取了黃埔軍校的經驗。
所以,至少從上面這幾個方面來說,黃埔軍校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確實是非常特殊的。
二、充分認識研究和紀念黃埔軍校的重要現實意義
黃埔軍校創辦已經90年了,它已經永遠銘記在歷史上。今天我們舉辦這樣的紀念活動并且展開學習和研討,應該說很有現實意義。這個現實意義,首先表現在黃埔軍校本身非常重要的歷史地位和歷史作用,除此以外,還要強調以下幾個理由:
第一,黃埔軍校孕育的“革命、愛國”的黃埔精神需要進一步弘揚。
在中國革命的進程中,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環境之下,無論是中國共產黨,還是其他政黨都曾經不同程度地孕育、形成了一些具有進步意義的精神。中國共產黨孕育、形成的精神很多,例如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紅巖精神等等。黃埔軍校作為一個特殊的歷史現象,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也培養和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精神,我們可以稱之為“黃埔精神”。這種精神,有的已經統一概括為“堅持革命,團結合作,勇于犧牲,愛國革命”。這種精神,在當時確實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點,到現在,仍然具有重要的價值。尤其是“愛國、革命”這兩方面,需要我們進一步加以弘揚。
我去黃埔軍校參觀過,感受還是很深的。黃埔軍校在教學與訓練中很重視培養學生的“愛國、革命”精神。開學之初,軍校門口就貼著一副醒目的對聯:“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畏死,勿入斯門”。黃埔軍校通過全面的政治知識教學,多樣化的進步思想教育,強有力的政治工作,幫助廣大師生養成了精誠、團結、愛國、愛百姓、不怕死、不要錢、嚴守軍紀的作風和精神。在黃埔精神的激勵下,在東征陳炯明的戰斗中,廣大黃埔官兵心懷“為人民利益而戰,為國家獨立而戰”的崇高目標,團結一致,英勇殺敵。他們踴躍參加北伐,許多人在軍、師、團、營、連、排中擔任領導職務,前赴后繼,屢建奇功,發揮了主力軍的作用。當日本帝國主義大舉入侵中國,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共產黨人和黃埔師生高舉抗日救國的愛國主義大旗,為挽救民族危亡和全國人民一起并肩作戰,使中華民族獲得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
第二,黃埔軍校、黃埔同學會在祖國統一進程中的特殊作用需要進一步加強。
由于國共兩黨的兩次合作與分裂,黃埔出身的將士經歷了不同的道路。但黃埔軍校的歷屆師生都有著“同根生”的情誼,國共兩黨的一些負責人和元老又與黃埔有著“血緣”關系。發揚黃埔師生的愛國主義與犧牲奉獻精神,盡快完成國家統一以振興中華民族,已成為海內外黃埔同人的共同心愿。1984年,在鄧小平同志的親切關懷下,徐向前、聶榮臻等革命先輩親自籌建了黃埔軍校同學會。1987年,北京、河北乃至新疆、西藏等28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相繼成立黃埔軍校同學會。在美國的黃埔師生和已故師生的家屬,成立了“留美黃埔同學及家屬聯誼會”。這些黃埔同學會,這些年來一直非常活躍。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它們在加強兩岸溝通交流,加深兩岸民眾感情方面發揮了特殊的作用。多年來,海峽兩岸及旅居海外的廣大黃埔同學紛紛響應徐向前、聶榮臻兩位元帥發出的“祖國尚未統一,同學仍須努力”的呼吁,以推進祖國統一、振興中華民族為己任,參與到反對“臺獨”,促進祖國統一的進程中,他們的立場和態度是值得贊賞和欽佩的。
孫中山先生曾說:“凡是愛國的中國人,都應該為祖國的和平統一而努力奮斗。”在這方面,黃埔同學正在發揮特殊的作用,所以我們今天研究和紀念黃埔軍校,應該看作是推進祖國統一進程的一種重要方式,這種作用,某種程度上是其他作用難以取代的。
第三,黃埔軍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蘊含著寶貴的經驗。
黃埔軍校從創立開始,就形成了獨特的辦學理念、辦學內容和辦學方式。黃埔軍校在這方面的實踐、探索和歷史經驗,也是值得我們研究的。回想當年,黃埔軍校這么短的辦學時間,有如此豐富的教學內容,既講政治又講軍事,既講理論又重實際,不僅在校學習,而且直接參加了大革命的斗爭。其結果,是造就了大量杰出的人才。由于歷史條件和環境的不同,黃埔軍校這樣一種具體的辦學模式當然是不可復制的,但這種辦學模式蘊涵的一些經驗多多少少還是會給我們很多重要的啟示。教育,是人類傳承文明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方式,也是培養人才、開拓創新的一種重要方式。多少年來,中華民族的教育內容、教育方式在不斷探索中推陳出新。發展到今天,我們的教育模式大體上成型。但這種模式依然有一些缺點,也需要不斷改進和創新。所以,如何推進教育模式的發展,依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
三、進一步加強和深化對黃埔軍校的研究
在研究黃埔軍校歷史過程中,我深切感到,黃埔軍校不僅是一個歷史現象,而且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歷史之謎,我把它稱之為“黃埔之謎”。這個歷史之謎,至少有三個問題:
第一,為什么一個學校能培養出這么多杰出的人才來?
第二,為什么一個學校的同學竟然時如戰友、時如仇敵,分分合合、拼死搏殺,演繹出那么多離奇復雜的悲喜劇來?
第三,為什么黃埔軍校師生對中國歷史產生了如此巨大的影響?追根究底,它到底又是一種什么樣的影響?
所以,對于黃埔軍校的歷史,還有許多問題需要思考和探索,有很多經驗教訓需要總結。無論從歷史還是現實,從學術還是政治,對黃埔軍校的歷史,都應該進一步深化研究。
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需要進一步加強:
第一,進一步加強黃埔軍校史料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
在這方面,廣東省的同志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黃埔軍校紀念館、社科院黃埔軍校研究中心在這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搜集整理了很多史料,編撰出版了很多書籍,這些貢獻應該充分肯定。當然,這項工作還須繼續加以深化。在臺灣、海外還有許多歷史資料需要收集。黃埔軍校的老學生在世的已經不多了,但其家屬是否還有這樣那樣的歷史資料?這方面的工作我認為是可以加強的。
第二,進一步拓寬黃埔軍校的研究領域和研究視野。
研究黃埔軍校,我們首先可以從它創辦開始,尤其注意國共合作期間黃埔軍校的歷史地位和作用。但黃埔軍校此后還有進一步的演化、變遷,這也可以研究。黃埔軍校本身的歷史當中尚有很多領域需要我們注意拓展并深入研究。如我看到,有學者專門對黃埔軍校的武器狀況進行了研究,這就很有意思。如果把當時武器的來龍去脈搞清楚了,會有助于對其它相關歷史問題的認識。還有共產國際和蘇聯對當時黃埔軍校的創立和發展到底起了什么樣的作用?對黃埔軍校的創立、教育模式以及后來的摩擦斗爭,他們到底是什么態度?諸如此類,黃埔軍校的歷史有很多課題、很多領域需要我們去拓展。
第三,進一步加強對黃埔軍校人物的研究。
黃埔軍校的功績,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在這么一大批人物上。這些人物的命運、作用非常復雜。每一個人都值得研究。特別是我們共產黨人與黃埔軍校到底是什么關系?當年黃埔軍校到底有多少共產黨員?他們起了多大的歷史作用?國民黨方面到底有哪些人?他們后來的命運如何?這方面已經做了大量工作,出了不少成果,研究的進展還是不錯。但還是要進一步努力。
第四,進一步加強對黃埔軍校舊址及紀念館的宣傳。
廣東對革命遺址的建設保護工作是非常重視的。黃埔軍校舊址與其他很多重要的遺址一樣,是人類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某種意義上是見證人類文明的一個載體。對這些場館的保護利用,是我們做好黨史、革命史乃至整個歷史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它們是重要的歷史資源,在現實生活中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黃埔軍校應該說是保護得比較早、比較好的。希望利用這樣的基礎,加強宣傳,擴大影響,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第五,進一步加強海峽兩岸的合作交流。
黃埔精神是海峽兩岸共同的回憶。“天下黃埔是一家、兩岸同胞一家親”。推進祖國統一進程,需要我們從心靈、精神上密切兩岸同胞的感情。至于國共兩黨,如果說起兩黨的矛盾和紛爭,雙方都有自己的看法。但如果尋找最大公約數的話,抗日戰爭就是最大的公約數,是雙方最有共同性的話題。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尋找更多的共同點。黃埔軍校就是一個共同點,黃埔同學就是一個重要的紐帶。以黃埔軍校為媒介,加強兩岸的交流,能夠發揮特殊的作用。這是廣東的一個優勢,也是我們黨史工作部門應該抓住的一個重要的亮點。
第六,擴而大之,進一步加強對藍色歷史文化遺址的研究和保護工作。
前幾年,我們在全國開展了革命遺址的普查工作,經過多年的努力,目前普查工作已經結束,并正出版革命遺址普查成果的系列叢書。在這項工作過程中,我們遇到一個如何對革命遺址進行分類的難題。如果對革命遺址用顏色加以標志的話,我們中國共產黨從事革命活動留下的遺址當然可以用紅色來代表。但與之相關聯的一些重要遺址,不能稱作革命遺址,也不能用紅色代表。那用什么顏色呢?我考慮之后,覺得可以用藍色來代表國民黨的遺址,用黑色來代表日本侵略者留下的那些類似“萬人坑”的遺址。
我們在保護紅色遺址的同時,也要做好對藍色遺址的保護和研究工作。藍色肯定不能取代紅色,也不能與紅色并駕齊驅。但是可以在重視紅色遺址的同時適當注意一下藍色遺址、藍色文化。如廣東、南京、武漢、重慶等地,藍色遺址比較多,如果加以妥善保護和利用,在促進祖國統一過程中可以起到特殊的作用。比如廣東的“三大舊址”,是紅色的,但也與國共合作有關。前幾年對其修復時,廣東省、廣州市以及我們中央黨史研究室作了大量的努力,終于將其保護起來,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廣東純藍色的遺址還比較多,都可以發揮特殊的作用。借這個機會,我順便提出這么一個加強對藍色遺址、藍色文化加以保護和研究的問題,希望大家有所關注。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問題可能會越來越突出。
最后,希望黃埔軍校歷史的研究不斷取得新成果,讓黃埔軍校在中國歷史發展的未來進程中繼續發揮其特殊的作用。祝會議圓滿成功。
(此文系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同志2014年6月11日在“黃埔軍校與中國革命”學術研討會上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