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光人
1945年8月,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在周恩來、王若飛等人的陪同下從延安前往重慶,與國民黨蔣介石進行談判。1945年10月10日簽訂了《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中共代表同意讓出廣東、浙江等八個解放區,并將以上地區的部隊撤至隴海路以北及蘇北、皖北地區。為此,東江縱隊等廣東人民武裝北撤山東。
在粵北的東江縱隊北撤后,形勢發生急劇變化。隨著東縱主力的撤走,留下來的武裝力量大部分復員,已暴露身份的干部分散轉移,革命力量驟然縮小。國民黨軍事優勢更加明顯,粵北地區的武裝斗爭進入艱難困苦時期。
國民黨當局趁機對人民武裝活動過的地方進行“清鄉”,企圖肅清留守人員。1946年6月1日,國民黨廣東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羅卓英主持召開全省治安會議,制定綏靖計劃,內容是:建立各縣民眾自衛隊;加緊收編保甲;實行“聯剿”、連保、連坐法。從6月底開始,國民黨廣東當局軍政要員先后在東江、北江、粵贛邊、韓江、粵中、瓊崖等地召開“治安會議”,成立各級“清剿”機構,部署“綏靖”、“清鄉”計劃,下令限期肅清各地的“殘匪”。
在粵北,國民黨廣東當局于1946年8月初設立粵贛湘邊區“清剿”委員會,以歐震為主任;同時設立粵北“清剿”委員會,以國民黨軍第六十四師(軍)第一三一旅(師)旅長張顯歧為主任;各縣也成立“清剿”委員會。為達到“限期肅清”的目的,國民黨廣東當局出動強大兵力對東縱部隊在粵北活動的地方進行殘酷的“掃蕩”。進占粵北后,國民黨政府一方面抓丁拉夫進行訓練,強迫成立“自衛隊”,加強地方反動勢力,推行保甲制度,實行“聯防聯剿、聯保連坐”,“強壓治安”等措施,加緊征兵、征糧、征稅,施行“三征”苛政;另一方面在鄉保政權的配合下進行“清鄉”搜山,瘋狂迫害復員人員和軍人家屬,強迫“自新”,制造白色恐怖。與此同時,國民黨廣東當局還迫害愛國民主人士和進步青年學生,實行法西斯統治。
鑒于國民黨政府在抗戰結束之后,一直加緊部署和挑動內戰,為了應付必然出現的嚴重局勢,廣東區委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在武裝部隊北撤前后,就一方面制定保存力量、保存骨干、長期積蓄力量、等待時機斗爭的方針,各地黨組織由委員制改為特派員制,停止組織活動,黨員分散隱蔽,保持單線聯系;另一方面在各地留下部分武裝骨干堅持自衛斗爭,保護復員人員和人民群眾。
根據中共廣東區委的指示,粵北指揮部決定部隊北撤后,留守人員除少數骨干繼續堅持斗爭外,其余人員復員回原地或到外地從事耕種、經商、教書或其他職業,暫時隱蔽,以保存力量,保存骨干,等待時機。
東縱北撤時,粵北指揮部就給隱蔽部隊規定了主要任務:第一,保存干部和武裝力量,等待時機;第二,依靠群眾,建立隱蔽基地;第三,聲援復員人員;第四,保衛部隊黨委領導的地下黨組織,發展新組織。在時間上則要求絕對隱蔽三個月,然后看形勢發展,開展小型的群眾性斗爭。暫時和上級組織停止聯系,適當時候,上級再派人來聯絡。
為了執行廣東區黨委堅持斗爭的指示,完成粵北指揮部交給的任務,臨時工委在南雄橫水召開會議,研究如何隱蔽的問題。會議決定以南雄與大庾交界處的帽子峰為中心,以大庾河洞山區、崇義汝城之間的風大山和始興的南山、北山五處為隱蔽點。要求各隊在進點前后,重新組織中共黨支部,發揮支部對堅持斗爭的核心作用,認真做好部隊留下人員的思想工作,穩定情緒,絕對隱蔽三個月,以免被國民黨反動派找到借口,迫害北撤剩余的部隊和復員人員。
6月上旬,部隊分別進入預定的隱蔽點。黃業、劉建華、陳中夫帶領警衛排、手槍隊和機關人員等80多人,代號“山海關”,進入大庾嶺帽子峰原始森林內,在南麓的鍋坑隱蔽;葉昌帶領32人,代號“雄獅隊”,開往三省交界處的江西崇義縣文英鄉(洛洞鄉)浪石村(石浪村)山坳隱蔽;戴耀帶領44人,代號“過山虎”,在帽子峰腳下的芳坑隱蔽;劉裕安帶領河洞分隊進入附近山區;吳伯仲帶領39人隱蔽在始興北山的武崗、澄地、朱嶺下、沿溪等地;鄧文禮帶領26人隱蔽在始興南山秀木嶺。后來,帽子峰隱蔽點因人數過多容易暴露,臨時工委決定一分為三:由陳中夫、戴耀帶領40多人到珠璣鄉的三將軍山去;另由陳子楊、邱才帶領手槍隊20余人到南雄油山去;其余人員原地隱蔽。
隱蔽開始時,在北部五嶺地區的各隊都召開了黨委大會,重新成立黨支部,健全組織生活;又召開軍人大會,講明堅持斗爭的任務和前途。隱蔽之后,首先對全體官兵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內容是:第一,講清東縱部隊為什么北撤到山東解放區;第二,明確堅持斗爭的意義和任務的艱巨性,新的斗爭方式和方法;第三,討論秘密隱蔽的要求,使大家能自覺遵守;第四,宣講電臺收到的延安新聞和當地國民黨反動報紙“清鄉”迫害復員同志和群眾的情況,使大家了解國內斗爭形勢。并且將這些內容與項英、陳毅領導紅軍游擊隊在粵贛邊堅持三年游擊戰爭的艱苦歷程等編成教材,發給大家學習。
留在翁江的武裝人員為保證東縱同志安全北撤,不給敵人以任何借口,從5月下旬開始,就把大部分武器埋藏起來,改姓換名,選擇群眾基礎較好的山區,如翁源的太坪、巖莊、新豐的黃磜、羌坑、遙田、英德的三山、橋頭、佛崗的青竹、寶結嶺、高鎮等深山密林,進行隱蔽。
在翁江地區隱蔽的武裝人員,在黨組織的領導下,著手進行整訓,總結抗日戰爭抗擊敵偽斗爭的經驗,進行形勢教育,增強斗爭信心,作好長期斗爭的思想準備。當時,何竣才同志把留守人員按文化程度分成兩個小組,文化程度較高的一組主要學習馬列主義基本理論、黨的建設,整風文件;文化程度低的同志為一組,主要學習整風文件、形勢教育、進行文化學習。在學習過程中,總結斗爭經驗。
廣清邊的主力部隊則按照中共西江特委的部署,1946年6月集中到廣寧四雍整訓。整訓分政治、軍事、文化三項,每天各上一節課。政治課主要進行黨性、前途、時事、形勢和“怎樣做一個新民主主義革命戰士”教育。軍事課采取學科、 技科混合制,機槍、爆破另編班,并進行演習。文化課分甲、乙兩組,主要學習文化知識。
粵北各地區留守武裝人員,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及時進行學習和教育,使留下堅持斗爭的戰士和干部,既看到斗爭的艱苦復雜性和長期性,又看到斗爭的前途和希望,堅定了勝利的信心;同時提高了思想覺悟和戰斗指揮能力,為迎接新的斗爭做好了準備。
在隱蔽時期,由于糧食來源很困難,留守的同志經常吃野菜、野菌、蛇、石蛤等野生動植物來充饑。為了避免敵人發覺,煮飯要控制煙火,有緊張情況時,白天不能做飯。有些在家隱蔽的同志,也是東遷西徙,以避開敵人的偵捕。但是,經過抗日戰爭煅煉的指戰員,沒有被這些困難所嚇倒,而是互相激勵,同甘共苦,始終保持著團結戰斗的革命精神。隱蔽期間,部隊緊緊依靠群眾探聽敵情,幫助購運糧食和報紙,解決給養和了解全國各地的情況。
由于臨時工委只有一部壞了的收報機,無法同上級聯系。經過電臺臺長容康等同志的苦心修理,終于把收報機修復。7月9日,收到延安新華社播發的北撤部隊已安全到達山東煙臺的好消息,留守的同志都受到了極大的鼓舞,更加增強了斗志。
東縱主力部隊北撤后,由于留守人員自覺執行隱蔽規定,警惕性高,又得到地下黨和當地群眾的支持和掩護,多數隱蔽點始終沒有暴露,安全渡過了隱蔽這一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