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乃華
20世紀70年代末,我寫的一篇關于連云港港口情況的調查,得到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先念的批示,至今難以忘懷。
那是在國民經濟遭受十年浩劫之后走向撥亂反正的第二個年頭,地處我國沿海臍部的連云港港口生產和建設開始有了轉機。1977年提前92天完成全年運輸任務,貨物吞吐量達到471萬噸,相當于周恩來總理生前提出“三年改變港口面貌”的1973年244萬噸的1.9倍;完成國家對港口的投資2300多萬元,接近新中國成立后27年來的總和。港口面貌發生明顯變化,其地位和功能日漸提高。其間,由新華社江蘇分社記者廖原牽頭,我和徐州礦務局通訊員沈昭平一起,分頭深入到連云港港口碼頭,召開干部工人座談會,走訪裝卸生產現場和碼頭擴建工地,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資料。在采寫《連云港港務局提前完成年吞吐任務》見報稿的同時,整理寫成《連云港港口建設取得很大成績》內部參考資料,上報了相關部門。很快,李先念于同年9月16日對這份內參專門作了重要批示:
這個港口大有前途,大有希望,應當十分熱心地建設好這個港口,要建設更多和更大泊位的深水碼頭,情況雖然復雜,困難可能很多,但還是應當把這個項目列入計劃,哪怕時間長些,十年或者更長時間,也應當下決心建設,逐步投入生產。還可以考慮進口大型挖泥船,加快深水泊位的建設速度。我想只要領導強,又能充分發動群眾,大搞技術革新,最終是可以把連云港建成一個很大很好,甚至可以與世界現代化名港媲美的港口。以上意見可否,請慎重斟酌。
在這以后半年多的時間里,李先念又多次過問和關心連云港港口的發展。1978年4月,江蘇省和交通部《關于連云港港口建設規劃的報告》送達國務院后,李先念又作出批示,“我很想找連云港建設的同志到北京匯報一次,并帶上詳細地圖和粗略的施工計劃”。6月6日,李先念親自聽取連云港港口建設規劃的匯報時,明確指出:“要有這個雄心壯志,在本世紀末搞到1億噸。”9月15日,他再次聽取匯報時又強調,“連云港在肚臍這個地方,港口建設要再擴大,要有戰略眼光”。
李先念的批示,對關心和從事連云港建設的干部與職工無疑是極大的鼓舞和促進。他們竭力消除當時“罷建”深水大港的一封“人民來信”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扎扎實實尋求大量建設深水大港的科學依據,做好各項前期準備工作。雖說在這八年間沒有新投產一個泊位,但自1987年以來,港口生產、建設齊頭并進,把耽誤的時間奪了回來。1988年吞吐量首次突破1000萬噸,比10年前翻了一番。繼而,新開工建設了墟溝港區和廟嶺港區。尤其是步入新世紀后,國家陸續批準30萬噸級深水航道的“主體港”,及其徐圩2個10萬噸級通用泊位的“兩翼港”。贛榆與灌河在建工程的強力推進,使全港生產和建設一年邁上一個新臺階。2012年連云港全港完成貨物吞吐量1.85億噸,比2011年增長11.4%。待這“一體兩翼”形成生產能力后,全港總吞吐能力將由35年前的471萬噸,猛增至8億噸。
李先念殷切地期望把“連云港建成一個很大很好,甚至可以與世界現代化名港媲美”的“東方大港”的愿望必將實現。(編輯 王雪)
(作者為《新華日報》駐連云港市記者站退休記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