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書包
黃老師:
你好,我是一個中學生,在家里休學一年了。新學期伊始,可我一點也不想上學。別人都說我得了“厭學癥”,這是真的嗎?其實,我以前是一個樂觀的女孩,學習成績也不錯,對生活充滿了向往。可自從上初中以后,我就變得內向了,總是心事重重的樣子。其實,我也知道自己的問題所在,就講給你聽一下。
小學三年級時,爸爸就因病去世了,這給我帶來很大的打擊。爸爸很愛我的,我對他的感情也最深,一時無法接受這個事實。后來,媽媽給我找了一個繼父。從此,繼父和一個哥哥走近了我的生活。哥哥比我大三歲,很淘氣也很自私,家里做了好吃的他總是吃第一口。我很難接受,本來媽媽是寵我的,可有了哥哥以后,她不像以前那樣對我了。他憑什么分割我的愛呢?看到別人被父母呵護著,我就很妒忌,甚至沒心思學習,久而久之,成績落下了。我也不愛上課了。老師在上面講得口若懸河,我在下面如坐針氈,唉……后來,我休學了,把自己關在屋子里不出門。黃老師,我是不是得了什么病?你能幫幫我嗎?
苦惱的小葉子
小葉子:
你好!謝謝你對我的信任。其實,成長就是在一個個挫折中走過來的,父親的離世給你帶來不小的傷害,而繼父和哥哥的出現,又讓你覺得很不適應。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外界的不順使你無法靜下心來,從而產生了厭學情緒。
現在,很多家庭矛盾一直困惑著中學生,比如父母爭吵、離異等,使他們產生逆反心理,對生活不抱希望,甚至破罐子破摔。小葉子,我很同情你現在的處境。這時,你要及時地調整自己,多與外界接觸,才有可能打開心窗,接受這個世界,盡早地重返校園。
產生厭學情緒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成績很差自尊心受到傷家,遭到別人的歧視,以及報復心理等。那么,一旦患上“厭學癥”,如何使自己走出來呢?有類似情況的學生,可以參考以下的方法:
1.改善環境,愉悅心情。你若發現自己有厭學的傾向,就要改變對學習的認識,以及所處的環境;也可以請老師和家長配合,消除因成績不好而帶來的被歧視的感覺。當無心學習時,就不要強迫自己了,多參加戶外運動,分散自己的注意力。過一段時間,你也許就能調整過來,從而融入新環境,投入新學習。
2.改變觀念,接受自我。厭學時,你要查找原因,重新認識自己。只有對癥下藥才能使“心病”得到有效治療。上例中的厭學主要來自于家庭變故,使小葉子感到失落無助,便以“不上學”為突破口來放縱自己。心情不好時,發泄一下是可以的,但也不能拿自己的前途當兒戲呀!不上學,不讀書,你的出路在哪里?所以,要接受眼前的事實,從厭學的泥淖中走出來。
3.培養興趣,樹立信心。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厭學的學生往往對學習失去了興趣,覺得上學很枯燥。這樣的想法不利于學生健康成長,厭學也隨之產生。因為失去興趣,所以學習成了負擔,有時是應付差事,有時是被迫行為,一旦成績下滑,自信心就會受挫。如果進行惡性循環,結果將非常可怕。小葉子休學一年,一直在宅在家里,她還有學習的動力嗎?所以,要想重返校園,一定要樹立自信心,哪怕成績不理想,也不能自暴自棄。要知道,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平時積累,培養興趣點,使自己慢慢地投入進去,才能擁有一個滿意的結果。
4.嚴格要求,增強自控能力。當厭學情緒出現時,你一定要沉著冷靜,不要走極端,也不要破罐子破摔。中學生處于青春期,情緒易于波動,經常會出現反復的情況。老師批評了,心情自然不好,可過一段時間,你就會覺得老師說的有道理。這次考試成績不理想,還有下一次呢?有時候,你要強制自己端正學習態度,激起內心深處對知識的欲望。
5.加強對基礎知識的學習。很多學生厭學,是因為自己怎么努力成績也不提高。“一份耕耘,一份收獲”,這符合“付出即得到”的道理,可凡事都有例外,學習更是反復無常的。與其和分數糾結,不如改變學習方法,鞏固基礎知識。爭取每次課前做好預習,以提高聽課效率,課后及時完成作業,做好相關復習。
6.遠離網絡游戲。外界的誘惑是產生厭學的重要原因之一。現在,許多學生沉迷于“網游”,甚至不能自拔,這肯定會影響學習。而長時間“生活”在虛擬的世界里,思維方式和認識問題的角度也會發生偏移。據調查,經常出入網吧或癡迷于“網游”的學生當中,有近七成的人存在厭學情緒。他們以另一方式宣泄生活,當然忽略了學習,甚至離遠學習。所以,要擺脫厭學情緒,就必須遠離“網游”。
7.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當下,因為師生關系緊張而產生厭學情緒的學生不在少數。有些學生抵觸老師的批評,認為“父母都不管自己,他憑什么說三說四”;有些學生覺得老師偏心,對自己不好,“因為不喜歡某個老師而不學某一學科”。久而久之,厭學情緒就會加重。其實,這樣的學生應該多和老師接觸,與老師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使自己健康成長。
總之,厭學是一種不好的心理傾向,一旦發現應及時調整,以防事態嚴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