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蔚
16世紀中葉,有一位年輕的法國學生拉·波埃西,早在盧梭、孟德斯鳩、伏爾泰等啟蒙運動三杰之前,就提出了人人生而自由、平等的主張,他的這些思想寫在《論自愿為奴》中。
拉·波埃西1530年11月1日出生在距離佩里格不遠的薩爾拉小鎮上,其父是佩里格地方行政長官的副手,卻英年早逝。10歲的拉·波埃西成了孤兒,他由深受歐洲文藝復興思潮影響的叔父撫養成人。拉·波埃西曾在排名僅次于巴黎大學的奧爾良大學攻讀法律。就在讀大學的初期,當時只有18歲的他寫了一篇論文,即后來成為他一生最重要作品的《論自愿為奴》。
拉·波埃西的出身及他以后所服務的階層,都屬于上流社會及統治階級,是什么因素促使他寫出了這樣一篇為底層民眾與被統治階級“鼓與呼”的檄文呢?有一種解釋是,1548年,法國的吉也納爆發了一次反鹽稅的暴動,結果遭到血腥鎮壓。這可能讓拉·波埃西感到震驚,由此開始思考自由與暴政、平等與專制之間的關系;思考權力對民眾的合法性問題;分析民眾對權威的屈從,以及被統治被奴役的根源所在。
拉·波埃西認為:自由是否天生,實在沒有討論的必要。因為,這是人的天性,也是人的天然權利?!叭魏稳?,只要他處于奴隸狀態,他必然會感到極大的傷痛。世界上沒有任何事情比不公正更加違背天性?!崩げòN饕阅承﹦游镆坏┍蛔骄蜁芸焖劳?,以及其他大小動物,“一旦將它們捕獲,它們會以爪子、角、蹄、嘴做殊死搏斗”為例,說明自由對于動物如同空氣和水一樣的重要。為了自由,它們不惜舍命一搏。動物尚且如此,何況人類!人是有思想、有情感的,除非他的天性被“可悲的邪惡”扭曲了,否則人是不可能拒絕自由的,“須知人實在是生來就是為了過自由生活的唯一動物”。
既然如此,人類社會為什么會存在廣泛的奴役現象?拉·波埃西對此大惑不解。“為什么會有那么多人、那么多城鎮、那么多民族,有時候竟能夠忍受一個獨夫暴君的為所欲為?”暴君并無三頭六臂,甚至許多方面還不如普通人,但為什么人們對其俯首貼耳、忍氣吞聲,任其為非作歹、欺壓盤剝?在拉·波埃西看來,正是民眾的沉默縱容“喂飽”了暴君,使其“不斷強大,愈發有力來摧殘和毀滅一切”。但只要民眾覺醒了,不再惟命是從,暴君的統治頃刻之間就會土崩瓦解。
他得出結論:“只要人還有一絲人性,要使人淪為奴隸,至少必須有兩個條件的一個:或者他們被迫為奴,或者他們被欺騙?!弊杂杀緛硎侨说奶煨?,對于暴政可以選擇反抗,但民眾偏偏屈服忍受奴役,那么唯一的原因就是他們自愿為奴。而人們自愿為奴的第一原因,“就是他們生來就是奴隸,他們在奴隸生活中長大”。換言之,一個生來就是奴隸的人,不知道自由為何物,不明白自由的珍貴與價值;一個生活在黑暗中的人,也不會懂得光明。沒有自由的生存環境,導致了人們對被奴役狀態的逆來順受或習以為常,因此,習慣是導致人們“被欺騙”、自愿為奴的重要原因。相反,享受了自由所帶來的尊嚴和美好生活的人們,是不會心甘情愿淪為奴隸的。
自由的前提是平等。平等是人與人之間形成良好關系的基礎。法國大文豪蒙田與拉·波埃西是終身摯友,蒙田對兩人的友誼評價很高,拉·波埃西也十分珍視友誼。他在《論自愿為奴》中寫道:“友誼的位子只能存在于完全的公平之中,友誼的行進總是平等的,不能有高低不平?!边@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特殊的角度去理解《論自愿為奴》:友誼只能存在于兩個平等人之間,而奴役恰恰以不平等的人際關系為基礎。正因為拉·波埃西向往和珍視真摯的友誼,因此對人間不平等的奴役現象和暴政非常痛恨,進而誘發他對其進行剖析和批判。
(《論自愿為奴》,[法]拉·波埃西著,潘培慶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4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