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周



青春期的大腦是啥樣?
我們都曾度過這樣的青春,滿懷著“我是與眾不同的”、“沒有人理解我”、“是世界錯了,不是我錯了”的信念在世上橫沖直撞,認為自己心底受過很深的傷并因此莫名悲憤,堅持做著被周遭人視為白癡但自認帥氣的事情。
青春期的大腦熱愛冒險。成年大腦對“損失”更敏感。但對青春期大腦來說,最能打動他們的是“沒準會有超出預期的收益”,此時的大腦中,“快樂中樞”腹側紋狀體有著較大的面積和密集的灰質,令少年們對能帶來獎賞的多巴胺尤其敏感。當收到的獎金比預期更多時,8至30歲的被試者里,快樂中樞反應最大的是14至19歲的人群 。這或許能解釋為何許多人從青春期開始沉迷于最能激活多巴胺系統的上癮物——煙草、酒精、賭博、上網、游戲……德國研究者曾找來一群每周平均玩21小時游戲的14歲少年,要求他們迅速按下正確的按鍵,成功就會得到獎金,有趣的是,即使失敗,這群少年的快樂中樞仍然活躍 。正常大腦會“厭惡損失”,上癮的青春期大腦反而可能“追逐損失”。父母眼中,這叫“專干蠢事”。
青春期的大腦過度樂觀。這時候的青少年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主角”,刀槍不入,氣運所鐘,風險只會發生在其他“愚蠢的人身上”。 心理學上,這叫“個人神話”。父母眼中,這叫“無腦”。
青春期的大腦還沒完全學會“共情”。 “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的能力,人類從五歲開始才逐漸習得,一般到三十歲左右才會完全掌握。倫敦大學的研究者就曾發現,成年人在行動前,會更多地思考“我的行動會如何影響他人”,同時激活克制沖動的前額葉皮層;而青少年在行動前,大腦里活躍的是負責簡單行動的顳上溝,“會不會給別人添麻煩”這種念頭壓根就沒出現在他們腦中。他們難以理解父母的擔憂,為了擺脫“控制”,會做出許多毫不體諒的行動。父母眼中,這叫“無情”。
總而言之,在父母眼中,青春期的孩子們就是一個無腦無情無理取鬧還專干蠢事的奇葩。有統計顯示,有青少年的家庭中平均三天就會發生一次沖突,每次爭吵平均11分鐘。
當然,世事無絕對。對于青春期的這些表現還得從多方面分析探討一番。這樣,或許能從中找出某些個平衡點,讓青春期不再那樣可怕,青春期也一樣美好陽光。
前不巴“村”后不著“店”的“邊緣人”?
過去,還在兒童時,他們心目中,存在兩個世界,孩子的天地和大人的世界。他們曾經清晰地認定,孩子是孩子,大人是大人,兒童自我的世界,沒法與大人的世界平等。因此,孩子接受父母的管教,天經地義,理當如此。
現在,他們逐漸走出那個兒童世界,向成人世界挪步??墒牵@兩個世界之間,路程并不算短。于是,前不巴“村”,后不著“店”,他們成了兩邊都不隸屬的“邊緣人”。一個新的中間世界產生了,這就是青年世界。
你說他們是兒童,現在,決不會再被他們認同。是啊!男孩子,崇尚體育,愛好運動,而且,從中發現了一個新的自己——體質,日益發達;力量,日益強大。女孩子,通過人們投來的目光,特別是異性,更關注自己身體外貌。成人,不正是如此的嗎?可是,自己這就算成人?底氣又覺不足。回頭望望,那個狹小的兒童世界已容不下自己。向前看看,成人世界的門檻還無力邁入。于是,深刻的矛盾擺在了面前,回避不了。
“快快長大,快快長大!”我們小時候,天天都在期盼著有朝一日長成大人。于是,在潛意識里,就會無形中地憎恨自己,那么弱小,不像個大人。有的也會憎恨父母,是居高臨下的父母,強大的父母,使自己更覺不像個大人。
怎么辦?與父母去抗衡,掂掂自己是否真有力量。這舉動,一方面表現出對兒童時盲從父母的懷疑;另一方面,又表現了用自己的雙手去建造自己世界的愿望。
可是,抗衡進行得并不順利。于是,自信維持不了多久,又有自卑襲來。就這樣,動蕩、狂飆何曾休止過?矛盾,沖突,煩惱,使青年陷入混亂。
“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p>
人與人之間是有隔膜的,一個人永遠無法完全了解另一個人。但同時,每個人又必須通過他人才能確認自己的存在。當我們認為別人肯定、認識的人并不是自己真正的自己,“也許一直在笑,但真正的我一直在哭泣呢……”,如果是這樣,心中會產生莫大的恐懼感,反射為一種不依從的行為。
每個人心中都存在著獨立思想、個人愛好、以及不愿意讓別人看到的隱私或者是希望別人理解而又得不到理解的領域。我們也許希望生活在一個沒有誤解、心與心之間沒有障礙的世界中。
而青少年,他們正處于心里上的一個“過渡期”,渴望肯定、渴望獨立、渴望自由。在這一階段,孩子們的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日漸加強,由于身體發育已經和成人差不多,他們覺得自己已經“長大”,迫切地想要脫離成人的監護,卻依舊缺少足以保證自我生存的力量和智慧。為了表現自己,孩子們往往會對任何事物都傾向于批判的態度。其實,他們如此做,最根本的出發點是擔心外界忽視自己的存在,才會用各種手段和方法來“爭取”自己的地位。但這樣的“爭取”很多時候變成大人眼中的無理取鬧,不可理喻。
當青春期撞上更年期
隨著晚婚晚育觀念的普及,父母進入更年期時孩子大多也處在動蕩的青春期。青春期和更年期都是人生中不穩定的階段,一個是處于成長期,一個是處于衰退期。在這一時期,子女與父母親均處于格外緊張的狀態,一旦碰撞出火星,便極有可能把兩代人一并燒傷。
一位40多歲的母親,進入更年期后,變得多疑、心煩意亂、好發脾氣。這時,她的15歲的女兒進入了青春期,表現得非常叛逆。于是,更年期的母親與青春期的女兒戰事不斷。女兒總是抱怨母親管得太嚴,聽聽流行歌,說是“靡靡之音”;出去玩,也要刨根問底調查一番;稍微解釋下,就是一頓臭罵,簡直不可理喻……而母親對女兒的一些追星行為覺得無聊又無腦;只要談到班上的某個男生,母親就覺得別扭,氣不打一處來;還總覺得孩子不夠努力,不夠優秀,心思沒花在學習上;故意和自己作對等等,這樣的戰爭一波接一波地襲來,弄得家無寧日。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10~20歲為青春期。在這一時期里,青少年的身心都會發生一系列巨大變化。從兒童期進入青春期的少年階段,最重要的心理現象是“自我意識”的強化,逐步產生了思考問題的濃厚興趣,熱衷于爭論和思想交流。他們急于獨立,渴望被大人尊重,更希望得到社會承認,卻屢屢慘遭失敗。因此,他們以苛刻的眼光審視父母與社會,對大人強烈的輕視感中帶有一定程度的仇恨,這種自主的青春期意識,使這一階段的家庭代際沖突猶如大海的波濤永無寧日。也有的心理學家劃出了年齡段的特征:10歲之前是對父母的崇拜期,10~20歲是對父母的輕視期,20~30歲是對父母的理解期,30~40歲是對父母的深愛期,但直到50歲才會真正了解自己的父母。因此,所謂代際沖突,主要指10~20歲的青少年與父母的沖突,是青春期現象,而中學生是最具典型意義的群體。
這時,如果孩子的青春期撞上母親的更年期,對處于更年期的母親來說,因為情緒不穩、心情煩躁,對兒女心煩話多。雖然很多人主觀上是為了孩子,潛意識里卻是為了滿足自己的“你聽我說”的需要。于是,孩子與家長常會出現對著干的現象。
更年期遭遇青春期是難以避免的,問題在于如何應對?作為母親,應該避免居高臨下對待孩子,盡量把子女當成自己的朋友,用行動表達自己的愛。子女也應該理解母親,平時幫母親多做些家務,經常進行溝通,用心去愛自己的母親。而作為丈夫和父親,如果發現妻子和孩子的沖突,一定要從中多做些化解工作。
有研究表明,母親的心理素質在孩子的性格中關系更為直接,母親性情平和、做事民主,子女性格多表現為親切、率直,有活動能力;母親過分嚴厲,子女表現則往往是逃避、反抗或膽怯;母親處事忽冷忽熱,反復無常,子女多為神經質、自以為是、缺乏責任心、沒有耐心等。因此,處于更年期的母親尤其要注意自己情緒生活的健康性,學會合理疏導自己的情緒,不能放任自流或強行壓抑,并訓練和引導孩子學會情緒調控,尤其是在消極情緒的調控上為孩子做個好榜樣。
這樣應對青春期的“叛逆”
“欣然接受”青春期的“叛逆”
專家認為,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在通過競爭增強自信心的過程中并不是找自己同齡的“優秀生”,而是喜歡挑戰“權威”,在孩子心里,這種權威主要是父母和老師。
細心的家長會發現,當孩子進入十幾歲后,開始變得特別愛面子,家長再像以前那樣大呼小叫,肯定會惹孩子不高興,和孩子打球、做游戲贏了孩子,他們甚至會氣得痛哭,而孩子在學校也不再對老師崇拜和尊敬,卻換之以評頭論足,甚至針鋒相對。
“這都是青春期孩子‘挑戰權威的具體表現,他們試圖通過這種挑戰來確立自己的地位和身份,來證明自己的實力,而且,出于安全考慮,孩子往往將這種挑戰的對象鎖定在自己最親近的人身上。”中國人民大學心理科學研究中心博士胡鄧認為,家長對孩子在青春期表現的“叛逆”不要過于敏感和緊張,而應該“欣然接受”。
“首先,這種‘叛逆是不可避免的?!焙囌f,這是正常的心理現象。同時,這種叛逆是必須的,孩子只有在青春期經過這種沖突才能初步建立未來社會競爭力的基礎,為日后的社會競爭提供最初的心理自信心基礎。當孩子在對家長表現出挑戰的跡象時,家長最好能表現出有原則的示弱,而適當幫助孩子增強這種自信。
胡鄧說,這種“叛逆”也是雙贏的,孩子在通過“幼稚”的競爭增強自信心的同時,也是在提醒父母,家庭中將要減少一個不諳世事的孩子,而增加一位頂天立地的青年。家長在此時應該告訴自己,換個角度理解子女,并有意識地給他們更多更自由的成長空間。
適當尊重孩子的“叛逆期”
盡管父母會認為“我吃的鹽比你吃的飯多”,但養育這件事,從來都是充滿互動的雙向過程。父母在教導人情世態、“社會化”下一代的同時,青少年也會給“知識陳舊落后”的父母帶來最新的時代觀念,從而“社會化”父母。在此過程中,越是擁有開明心態、愿意接受新知的父母,越可能贏得青少年的信任。
青少年愛父母,并非因為父母是完美無缺的人類。父母愛青少年,也不該帶有“你必須完美”的附加條件,而應該在了解的基礎上接受青少年的本來模樣。自認父母關愛并會支持自己的青少年,可以成長為所謂的“安全型依戀者”,他們適應性更好,社交能力更強,也更能在困境中平復情緒,找到合適出路。而依戀類型是焦慮或回避的青少年,則會更帶有敵意,也更可能用暴力來解決問題。
所以,親愛的父母,假如你們不想讓孩子日后的生活變得懦弱而平庸,不想讓他們覺得自己是生活在一個不平等的家庭,不想讓自己的孩子失去朝氣,那就讓他在青春期的年齡段,適度地發泄,適度地放肆,適度地反抗,和孩子多多交流,總之,請尊重孩子的“叛逆期”!
批評孩子要把握分寸
要想減少孩子的逆反情緒,父母就不能濫用批評。批評孩子前先要弄清事情的原委。批評孩子時要分清場合,不要當眾尤其是當著孩子同學和朋友的面;批評孩子時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把孩子說得一無是處,更不要貶低孩子的人格
誰沒青春過?對于孩子青春期的叛逆,家長要用理解甚至欣賞的態度去面對,要知道,這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步。如果一味地打壓,只會影響彼此的交流溝通,甚至扭曲孩子心理上的健康成長。
家長應該因勢利導,幫助孩子成長,可以從和孩子切身相關的小事入手。如孩子愛打籃球,那就可以從他喜歡的籃球明星身上把問題展開,通過明星的成長經歷來引導孩子。想要正確對待孩子的這類行為,就要盡量避免直接批評,不與他發生正面的沖突。由此才能保證孩子的自尊心不受侵犯。當他有錯誤的時候,不能當著外人的面進行教育,而是私底下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在幫助孩子分辨清楚是非的同時,要讓他們意識到其實父母是關注自己的,更是把自己當成了一個已經長大的成年人來看待。
一個好的傾聽者往往比一個雄辯的批評家更能有效地解決孩子的逆反問題。在充分了解了孩子所思所想之后,父母可以對孩子一些不正確的想法和判斷進行修正,可以明確地指出他的哪些想法和判斷是不對的,是父母不能同意和接受的,但在否定孩子的同時,父母也有必要表達出對他的充分理解。孩子如果感覺父母的態度是和藹可親的,對自己是能夠理解的,是能夠設身處地為自己著想的,他自然也會樂于考慮父母的意見,而不會不假思索地與父母對著干。
也許我們需要尋求解決叛逆的方法,但有些事情并不是都可以解決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狹隘性,只有用自己有限的尺度去觀察、衡量、理解世界,因為沒有人能真正全面、完整地了解現在、了解他人,這是人類智慧中虛妄的一面。青少年在這種不理解中成長,不理解他人也不被理解,逆反心理就猶如一只猛虎成為他們試圖擺脫或者逃避這一切的突破口。
假如人們能夠換一種角度來觀察世界,客觀全面地對待他人,對他人的恐懼、不安和逃避就會減少,如果能夠這樣,就能走出原來封閉、狹隘的世界,發現一個全新的環境。因此,叛逆是青少年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是一種心靈補完的過程。不論社會,教育界,家庭,少年自己都應該正確認識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