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木


火星氣候軌道探測器
火星氣候軌道探測器是第一款星際氣象衛星,但卻在1999年意外丟失,原因是美國宇航局采用了英制單位,而一家承包商卻使用的是公制單位。這顆造價1.25億美元的探測器在嘗試進入火星軌道時靠得太近,結果被火星的大氣摧毀。調查結果顯示,導致這次損失的“根本原因”在于一款地面軟件“未能將英制單位轉換成公制”。
瓦薩戰艦
1628年,在人們驚恐的注視下,首次下水的新戰艦瓦薩號在離港不到1英里就沉沒了,導致船上30人死亡。裝備有64門黃銅大炮的瓦薩被認為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戰艦。1961年被打撈上岸后,專家們對它進行了反復研究,發現它建造得不對稱,左舷比右舷厚重,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可能是,兩邊的工人使用了不同的測量系統。考古學家們找到了建造瓦薩號的工匠們所使用的4把尺子。其中兩把采用的是瑞典尺,一尺相當于12英尺,而另外兩把尺子采用的是阿姆斯特丹尺,相當于11英尺。
大本鐘
大本鐘是英國國會附屬鐘樓的大報時鐘的昵稱,1857年在測試時破裂,于是被熔化重鑄。但是1859年花了整整三天時間才裝到位的新鐘很快也破掉了。對于究竟誰該對此負責這個問題,人們爭論不休,甚至引發了一起誹謗官司。一種理論認為,大本鐘的鐘錘太重(6.5英擔,約等于330公斤),至少對于鑄造鐘體的合金(7比22的錫和銅)而言無法承受。鑄造鐘的鑄造廠一直在抱怨這種材料太脆。第二個鐘并沒有被換掉,只是轉動了40度。鐘錘被換成了一個質量較輕的。
“基米尼滑翔機”
1983年,一家加拿大航空公司航班在馬尼托巴的基米尼上空沒有了燃油。加拿大在1970年開始改用公制單位,據報道,這架飛機是加拿大航空公司最早一架使用公制計量的飛機。飛機上的燃油表發生故障,于是機組成員用“浸量尺”來測算加油時到底添加了多少燃料。當他們將體積換算成重量時發生差錯。數字是對的,但單位卻搞錯了——將磅當作千克。由于這個原因,飛機攜帶的燃料實際比他們以為的少了差不多一半。幸運的是,技術高超的飛行員設法將飛機安全降落在基米尼機場跑道上,讓這架飛機獲得了“基米尼滑翔機”的綽號。
哈勃太空鏡
哈勃太空鏡因它拍攝的美麗太空圖像而聞名,被公認是美國宇航局最偉大的成就之一。然而,它在升空之后就遇到了不小的挫折。太空鏡發回的第一張照片非常模糊,原因是太空鏡的主鏡片太平了。誤差其實也不大——只有2.2微米,相當于人類頭發絲直徑的1/50。然而這一點小小的誤差卻足以導致整個計劃失敗。一種理論認為,用于測試鏡面的某儀器上的一個油漆斑導致了測量差錯。幸運的是,科學家們設法在1993年糾正了錯誤,通過安裝修正光學組件修復了主鏡片的屈光度。
巨石陣模型
在1984年的偽紀錄片《這是脊椎穿刺》中,虛構的搖滾樂隊“脊椎穿刺”為他們的舞臺表演訂購了一套巨石陣模型,但是寫在餐巾紙上的筆記將模型尺寸搞錯,18英尺的高度變成了18英寸。有趣的是,在現實中,英國搖滾樂隊“黑色安息日”曾在1983年的“重生”巡回演出中遇到過正好相反的問題。樂隊訂購的巨石陣模型如此巨大,舞臺上只能放下其中幾塊“巨石”。一種說法是,導致錯誤的原因又是單位的混淆——英尺被當成了米。
斯科特的飲食
1910年赴南極考察旅行前,極地探險家羅伯特·法爾肯·斯科特在計算隊員們所需要的食物時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探險隊每人每天可分配到含有4500卡路里熱量的食物。然而,現在大家都知道,在高緯度的寒冷氣候下,加上拉雪橇需要消耗大量能量,這點食物是遠遠不夠的。根據營養專家兼極地探險家麥克·斯特勞德醫生的推算,探險隊員們每天攝取的食物所提供的熱量比實際需要少了整整3000卡,按照這個消耗速度,當他們抵達目的地開始返程時,每人的體重將減輕25公斤。因此,有人推測,斯科特和他的同伴們在去南極的路上死于饑餓。
勞芬堡橋
海平面是什么?地方不同答案也不同,不同國家采用不同的基準。利物浦國家海洋學中心的菲利普·伍德沃斯博士解釋說,“比如,在英國,是以康沃爾的平均海平面為參照,而在法國則以馬賽的海平面為對照標準。”而在德國,則測量與北海的相對高度差;瑞士和法國一樣,選擇地中海為參照。這就給勞芬堡帶來了麻煩。這座小鎮位于德國和瑞士的邊境上。2003年,當一座從兩岸分別同時建造的大橋在即將對接時,問題出現了。兩岸都是根據同樣的“海拔”高度修建的,然而一邊比另外一邊高出54厘米。建筑工人這才得知,兩個國家的海平面高度存在27厘米的差距,在建筑過程中,這個差錯不知為何沒有被抵消,反而翻倍。最后德國一邊不得不降低橋的高度,才與瑞士一邊成功對接。
索契冬季兩項賽道
在索契冬奧會開幕前一天,冬季兩項的賽道——每圈標準周長應該是2.5公里——被發現短了40米。這樣一來,7.5公里項目的實際比賽長度只有7.4公里,而12.5公里項目的選手只需完成12.3公里。為了保證3天后的首場比賽正常舉行,舉辦方進行了緊急修補。延長冬季項目的賽道顯然比延長泳池容易。經常有報道稱,倫敦水晶宮和利茲的50米泳池實際要短幾厘米——據說,有時候設計師們會忘記瓷磚的厚度。
千年大橋
為了慶祝新千年,2000年,倫敦建造了一座新的步行橋,連接泰晤士河南岸的新泰特現代藝術館和北岸的圣保羅大教堂。但人們注意到,當在橋上行走時,350米長的橋體會劇烈地搖晃。在設計大橋時,工程師遇到的難題之一是如何避免“同步腳踏”效應——當橋開始搖晃,人們會刻意調整腳步以配合橋的運動節奏,結果反而加重搖晃現象。在設計千年橋時,設計師考慮到了上下的同步運動,卻忽略了水平方向的晃動。第二年,工人開始給千年橋加裝減震器,以減少搖晃。2002年2月,修補完畢后這座橋才得以重新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