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一力

一輪中級行情已經是既成事實了,突如其來的大漲著實也讓很多人沒有反應過來到底發生了什么,不過,任何一輪上漲行情的到來,背后都有深層次的原因作為驅動。
我一直將中國的股市分為莊家時代、基金時代和產業資本時代。
在1999年之前的股市可以稱為“莊家時代”,后來逐漸演變成以券商為主的機構投資者。直到1999年后,互聯網泡沫破滅宣告了坐莊模式的終結。
之后市場便進入了2005年前的熊市。基金在此時醞釀并迅速增長,尤其是04、05年的高速增長期,公募基金已經成為市場的王者。并在2005年后的史上大牛市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這就是輝煌的“基金時代”。
但在2008年后,市場再一次悄悄地改變。股權分置改革的效應不斷體現,讓我們來看下面這幾項數據:2007年限售股解禁數量是06年的近8倍。2008年又增長26.2%。2009年,環比增長3倍多。2010年之后兩年的解禁數量有增無減。可以看出A股的流通股在2008年及之后出現急劇增長。其實,A股也正是從08年底步入熊市的。
全流通之后,A股的流通市值占總市值的比例已經由股改前的20%左右急劇增加到80%多。這些新增的股票主要集中在國有控股機構、公司法人等產業資本的手中。這個數量遠遠大于金融資本,基金的市值早已左右不了市場,以基金為代表的金融資本早已經落寞,產業資本的實力遠超過這些基金。產業資本已經主導了現在的股市。
產業資本時代比較奇特,首先,它的底線很低,我們都知道,產業資本獲得股權的成本極低,甚至在每股兩元以下,理論上,我們A股的平均股價就算跌到2元以下,也沒有什么不可以。所以才有了08年后的大熊市。但這些產業資本底線低的同時,眼光也很高。如果它真把股市推動上漲起來,我們A股的平均股價就算漲到20元以上,估計它也不會隨便撤出,換做散戶的話,早就跑出來了。
你可以驚奇的發現,這幾年來,每一次大盤的中級別漲漲跌跌都非常精準的伴隨著產業資本的增持減持。如果說A股市場有什么先行指標的話,反映產業資本動向的增減持數據絕對應該算一個,并且是最靠譜的一個。
先來看減持數據的準確性。
最近的一次發生在2013年5月,當月產業資本減持金額達到創紀錄的213.86億元,而增持金額僅有區區11.90億元,兩者相加,凈減持金額高達201.96億元。盡管2013年5月A股市場依然震蕩走高,但上證指數在5月29日沖高至2334點后,便開始了一輪洶涌的跌勢—至6月25日,上證指數在短短16個交易日中,暴跌超過400點,并創下1849點的近5年新低。
2010年11月,是A股產業資本凈減持的第二高峰。當月的減持金額為189.90億元,而增持金額僅有5.51億元,合計凈減持金額達到184.39億元。而這一次,A股當月中旬就開始了大幅下跌—上證指數從2010年11月11日的最高3186點一路跌至2011年1月25日的2661點,跌幅超過16%。
再來看看增持信號,同樣非常靠譜!
細數2008年以來,產業資本在A股市場上的單月凈增持僅出現過6次,前5次均成為市場的中期拐點,引發一輪幅度不一的反彈行情。
2008年10月,產業資本凈減持額在經過10個月的持續下降后,終于由負轉正,出現了2.47億元的凈增持。2008年10月28日,上證指數在創出1664點的新低后便展開一輪持續9個月、累計漲幅超過1000%的上漲行情。2010年5月,產業資本再次出現凈增持,金額達到12.86億元。隨后一個月上證指數下跌,不過進入7月份后,股指在探底2319點后迅速止跌回升,并在11月11日創下3186點的階段新高,最大漲幅高達37%。2011年12月和2012年1月,產業資本連續出現凈增持,金額分別為4.41億元和10.43億元。上證指數也在2012年1月6日的2132點見底,反彈至2012年2月27日的最高2478點,本輪反彈幅度稍小,僅有15%。
2012年10月,產業資本凈增持再次出現,累計金額達到19.71億元。此后的一個月,上證指數繼續下跌,引發了市場的恐慌。2012年12月4日,上證指數在創下1949點的新低后便探底成功,拉開大幅反彈的序幕。在銀行股連續大漲的帶動下,上證指數在2013年2月27日創下2444點的反彈新高,此輪股指累計漲幅超過25%。
從2008年以來,凡是出現凈增持,隨后股指都會出現一輪比較明顯的反彈。這次這一輪行情來自于哪次增持呢?
就是從今年4月份開始的。2014年4月份,產業資本凈增持金額一舉創出有記錄以來的歷史新高。4月份兩市增持金額共計100.24億元,減持金額為23.38億元,創下2012年5月份以來的新低。由此計算的4月份凈增持金額高達76.86億元,創出了歷史新高。進入7月以來,產業資本悄然轉向密集增持,尤其是增持大盤藍籌股。按同花順統計,7月份產業資本對72家公司進行增持,合計增持20.88億股,折合市值約121.87億元,其中主板股票成為產業資本增持的主要目標,增持品種從銀行、地產擴散至鋼鐵、機械、電力、家電等藍籌股。
產業資本增減持和上證指數的關系,達到了驚人的巧合。其實今年前幾個月產業資本增持的情況,基本就奠定了一輪中級行情的基礎,或許也可以去想象接下來的行情會有多大。
那么這些產業資本具體是如何影響A股市場走勢情況的呢?
一般來說,產業資本影響A股市場一方面是通過一級市場參與上市公司并購重組或者定向增發等方式,另一方面則是通過在二級市場上進行增持減持、或者通過增持舉牌上市公司從而實現擴張需要和借殼上市。
奇妙的是,這兩年,產業資本運作的一種新模式大力興起,這些產業資本通過定增的方式參與上市公司進行收購、并購急劇增多,達到了一種驚人的狀態。
2014年前8個月有近200家上市公司實施定增,尤其是在8月下旬的11家跨行業收購對A股上市公司的表現尤為明顯,這個消息出來的當日,11家公司全部漲停報收。定增對市場的影響從去年創業板的優秀表現也可以得到印證,2010年到2012年三年間中小板塊定增比例連續處于20%多的低位,但2013年開始定增項目大增至40%,成為創業板超級行情背后的真正動力。
很能理解,之前兩年,上市公司股價在市場上尚處于低位,定向增發相對價格較低,這正符合產業資本的買入要求,越便宜越好,刺激產業資本加速進場。這個時候,甚至連產業資本的減持都值得懷疑:有很多產業資本通過低位減持之后再承包所有定增。比如8月3日,浙江嘉興某緊固件行業的上市公司推出定增方案,其大股東將全額認購所有增發股。而資料顯示,自今年2月17日以來,該大股東已累計減持上市公司股票達22次,其中20次通過大宗交易方式減持、兩次通過集中競價方式減持,合計減持15.86%股份。粗略統計,前述減持均價為每股7.38元,低于此次非公開股票的發行價每股8.11元。在資本運作方的眼中,先通過減持獲得資金,再通過定增讓大股東折價買進股票,這種操作模式也在產業資本的運作中占據一定比例。
關鍵的是,大家相信產業資本真正的時代肯定還在后頭。
為什么這么肯定呢?就在產業資本通過多種手段奮力“開疆拓土”的同時,背后還有一個更大的利好: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說,隨著國企改革大幕的拉開,混合所有制改革如果進展順利很有可能會賦予產業資本新的生命,甚至可以這樣說,“混合所有制改革”才是接下來繼續激發A股新一輪牛市的真正原動力!
截至2014年8月,A股市場總市值將近27萬億,其中流通市值超過22萬億。我們知道,國有凈資產將近50萬億,就算其中10%通過資本市場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也可以給A股市場帶來超過5萬億的資金。據統計,近20年來發展混合所有制的企業活力要遠遠大于行政化的國企集團,通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房地產企業萬科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通過混合所有制改革全面釋放產業資本的力量,從而激活企業發展動力,我們相信這才是給投資者最大的紅利。
如果這次混合所有制改革能夠順利推進,其爆發力甚至會超過05年的股權分置改革。也只有通過這種方式才能真正實現產業資本對金融資本的反哺,帶來高效的生產率轉化,從而帶來社會財富的真正增值,然后產業資本再以現金分紅形式回報廣大投資者,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大牛市”,產業資本在這當中的作用顯然是不言而喻,也因此顯得更加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