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文化產業的一個重要部分,如何發展和繁榮出版業成為一個大命題。對此,需要從解放思想、分類改革兩個方面入手,對新時期出版業的改革發展策略進行分析。
[關鍵詞]出版業;改革;分類改革
[作者簡介]王穎,沈陽出版社。
為了貫徹文化體制改革的精神,結合新聞出版業的實際,原新聞出版總署于 2003 年 12 月印發了《新聞出版體制改革試點工作實施方案》,指出新聞出版業既有意識形態屬性,又有市場屬性和產業屬性。新聞出版業的體制改革要充分考慮我國國情和意識形態特點,進行分類改革。此后,出版業就跟隨整個文化體制改革步伐進行了分類分批的試點改革,在總結階段性試點改革經驗的基礎上不斷把改革向前推進。到 2010 年年底,最后一部分改制的中央級出版社完成轉企,出版業按照分類指導思想形成了公益性出版事業和經營性出版產業格局。當前正是改革繼續深化的時期,有必要探索相應的深化改革策略。
一、解放思想是深化出版改革的前提和基礎
1.解放思想是推動制度變遷的重要力量
制度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而思想屬于非正式制度范疇。諾思認為,在人類社會諸種文化傳統中所逐漸形成的一些非正式約束,包括人們的思想、行事準則、行為規范以及慣例等,無論是在長期還是在短期,都會在社會演化中對行為人的選擇集合產生重要影響。非正式約束的主要作用就是修改、補充或擴展正式規則。正式規則或其實施的變遷將導致一個非均衡狀態的出現,因為構成穩定選擇理論基礎的是一個包括正式與非正式約束以及各種實施在內的綜合因素。正式制度可能會由于政治或法律在短時間內得到改變,但是長期嵌于人們心智結構內的非正式約束卻很難因為法律的變化而改變;特別是推動制度變遷行動者的思想不能及時更新,制度變遷可能就很難發生或推動。非正式約束在行業制度變遷中的作用,可能不如正式約束體現得那么明顯,但卻是推動制度變遷的一個重要因素。
2.解放思想是出版業發展的前提與保障
解放思想是出版全行業的事情。但中國出版體制改革是自上而下推動的,因此改革者思想的解放對出版產業發展尤其重要。原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杰曾指出:“解放思想是新聞出版體制改革取得新突破的關鍵。新聞出版體制改革雖然進行了多年,但許多人仍然存在思想認識不明確、不到位的問題,既不懂得產業化發展的規律,也不懂得與市場、產業、資本接軌,這是影響和制約新聞出版產業做大做強的重要原因。”這種管理思想上的路徑依賴性制約了出版管理體制的改革進度。在出版產業發展初具規模、按照市場的規律和要求發展的情況下,如果管理者不能從傳統直接行政管理的思維中解放出來,還是奉行“包管包辦”思維,不能轉化成出版產業發展主要提供服務的思維,那么出版產業發展依然會受制于管理者思想上的認識不清。
出版產業逐步走入市場,出版企業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還需要從業人員解放思想,擺脫“等、靠、要”的依賴思維。企業發展不僅需要國家在政策層面的支持,為出版業打造良性的市場競爭環境,還需要企業職工(不管是企業管理者,還是普通職工)為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開拓思維、盡力獻策。編輯人員的思想解放了,才能拓寬選題范圍和創新營銷方式;管理人員的思想解放了,才能提高和創新管理模式,拓寬投融資渠道,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二、分類改革是出版業進一步深化改革的手段與保障
1.轉企改制與集團化是改革的前提和手段
轉企改制是建設出版社市場主體地位的前提條件。沒有企業身份,就不可能建設“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不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有競爭力的市場主體身份便無從談起。同時,事業單位到企業身份的轉變也為進一步的產權改革奠定了基礎。因為企業產權可以在市場中流通和轉讓,形成現代企業在市場上進行一系列資本運作的前提。
集團化是出版改革的一種手段。組建出版集團不僅可以獲得規模經濟效益,還可以降低改革中的成本。例如,規模比較小的出版社,它的生產與管理成本可能較高。組建出版集團以后,進行有效的資源整合,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同時把效益好與效益差的出版社通過組建集團“捆綁”在一起,也可以把部分改革成本在行業內消化,減輕一些出版社由于改革帶來的陣痛。
2.分類改革與剝離出版企業的意識形態負擔
出版業的分類改革必須得到堅持和深化,這樣出版事業和出版產業兩個部分才能得到充分發展。出版業分類改革后,產業和事業承擔的主要功能不同,意識形態負擔成為出版企業的主要問題。
(1)建設公益性的出版事業
出版事業的發展目標是要建設公益性的出版體系。在未分類改革前,出版事業和出版產業在同樣的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下運營,這導致了以下問題:
第一,由于沒有進行分類改革,事業經費投入和相關財稅優惠措施是針對整個出版業的,事業與產業無法區分。出版事業部分由于意識形態功能更突出,出版物的社會效益更強,而經濟效益相對較差,營利性較出版產業部分要差。在不分類的情況下,出版業整體上得到支持的可能性很大,但是落實到出版事業部分的經費投入與支持又很少,這就形成了需要國家大力投入經費的出版事業長期經費不足,導致部分出版社生存困難。實行分類改革后,保留事業身份的出版社趨向于公益性事業單位,因此將得到國家經費投入上的更多支持。同時,國家不必再對出版產業進行經費投入,可以把節省下來的經費反哺到出版事業中,讓出版事業的公益性發展定位更有保障。這樣,出版事業單位不用再擔心生存經營困難,可以更好地承擔出版業的意識形態任務,出版更多社會效益強的出版物。
第二,出版事業單位在長期的企業化經營中積累了一定的經營性資產,按照理想型公益性事業單位的要求,應該把這部分資產從事業出版社中剝離,形成新的出版主體。由于這部分經營性資產能夠為事業出版社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事業出版社必定不愿意放棄自己辛苦經營多年的資產。在目前改革的制度設計中,為了減少改革的成本與阻力,實際操作中保留了事業出版社的經營性資產,只是要求其業務與事業出版社分離,成為事業出版社的下屬企業。這部分出版企業也應進一步進行市場導向的改革,時機成熟時從事業出版社中徹底分離。在未來發展中,事業出版社必定會得到國家更多的支持,如果還保留經營性資產,會對其他轉企出版社形成制度上的歧視。事實上,事業出版社可以同時從國家和市場中獲益。
(2)進一步剝離出版企業的意識形態負擔
現代出版業同時具有產業功能與意識形態功能,兩個功能不能截然分離,即使以企業身份運行也要承擔一定量的意識形態任務。但是只要國家干擾企業的正常生產,給出版企業分配一定的意識形態生產任務,不管這種任務是否贏利,都會對出版企業形成負擔。經濟效益差的意識形態任務對企業形成直接的經濟損失;經濟效益好的意識形態任務如果是直接分配也會形成企業負擔。因為在這種分配機制下,企業在市場中的自生能力得不到培養,對企業的長期發展將產生不利影響。按照產業化發展邏輯,出版企業要按市場要求運營,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的同時要重視經濟效益。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意識形態任務依然以原來的狀態存在于出版企業中,就會影響出版企業市場化的正常經營,考核不善、效率低下和市場的自生能力差等問題也將無法得到解決。這就要求必須剝離意識形態任務給出版企業帶來的負擔(不是否定出版企業不承擔任何意識形態任務,只是在改革的制度設計中應該把意識形態任務給企業經營造成的影響,以一種合理的方式進行補償),這樣才能解決出版企業考核等問題,提高企業生產效率,整個出版產業才能做大做強。
(3)逐步承認民營出版企業的市場地位
民營資本已經通過出版企業上市和股份制改革不斷進入出版業,但是市場中現有的民營出版企業身份一直沒有得到妥善解決。隨著民營出版力量的不斷發展壯大,市場影響力不斷增強,要引導和規范民營出版有序地進入出版產業,甚至嘗試給予它們合法的出版權,解放和發展這部分新興文化生產力。國有出版企業通過與民營出版企業合作的形式共同組建新的股份制企業,實現國有與民營對接,這是規范民營出版業一種有效的改革手段。雖然出版所有制改革還處于探索階段,但是未來發展趨勢是國營、民營等多種出版所有制市場主體的共同發展。在加強監管和形成完善有效的管理體系的前提下,應該承認民營出版企業的合法市場地位,給予它們合法的出版權。
[1]潘國彥,潘建農. 深化出版發行體制改革的十大愿景[J]. 出版參考,2008 (6 ).
[2]賀劍鋒. 想說不容易——出版業跨越式發展的指標體系研究[J]. 出版廣角,2003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