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科技的不斷帶動下,傳播媒介的新型平臺以微博、微信為主,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變得廣泛,其中以移動終端為傳播載體的微傳播逐漸發展。文章在分析微傳播的主要特征后,對科技期刊與微傳播的契合點進行探索,并在微傳播的準確性與開放性的平臺上對科技期刊轉型發展進行研究。
[關鍵詞]微博;微信;微傳播;科技期刊
[作者簡介]樊秋萍,陜西渭南師范學院圖書館。
在科技的不斷發展下,信息的傳播途徑不斷更新,傳播方式層出不窮,人們獲取信息、利用信息的方式逐漸被傳播途徑的不斷更新所改變。在以微信、微博為主的傳播媒介中,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變成以移動終端為載體的微傳播,人們逐漸步入微傳播時代。作為傳統媒介的科技期刊,在新時代的發展下,必須借助微傳播時代為自身獲取更大的發展空間,實現轉型成功。
一、微傳播的主要特征
在信息爆炸的社會,無論是傳統媒介還是新媒介,都承載著傳播大量信息的職能,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受眾無法滿足被動接受信息。在受眾需求多樣化、控制互動化的特征下,微傳播得到快速發展,并對當今信息的傳播產生重要影響。
微傳播的概念比較廣泛,狹義的微傳播主要以微博、微信等新型媒介為主要核心的傳播方式,廣義的微傳播則指在計算機的運用下,以各種微介質為主進行傳播。微是微傳播的核心理念,微內容是傳播的內容,微動作是傳播的行為方式,微介質是傳播渠道,微受眾則是傳播的主要對象。微傳播具有精確的傳播方式,對用戶進行一對一的信息傳播。在與傳統傳播方式的對比中,微傳播的傳播內容更廣泛,傳播渠道更細致,傳播方式更簡單。
微傳播與傳統的紙質傳播以及互聯網傳播有著顯著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閱讀場景不同
受眾在閱讀期刊時,無論是對紙質期刊的查閱,還是網絡期刊的檢索,一般都是在室內,場景固定、簡單。但是微傳播打破這一局限,受眾的閱讀場景變得復雜,讀者在地鐵、馬路、電梯中都可以進行閱讀。
2.閱讀時間不同
傳統媒介中,人們的閱讀時間比較固定,但是如果具備移動終端,人們的閱讀時間便會形成碎片化。用戶的不斷移動,會使手機不斷更新周圍的情況,這時便會出現中斷、鎖屏現象。并且微傳播下的閱讀時間是一段一段的,有時中斷后會回來,有時中斷后便不再回來。
3.閱讀屏幕不同
一般紙質期刊的閱讀范圍在16開左右,互聯網則在13—17英寸不等。閱讀屏幕能夠在足夠的空間內展示各類信息,包括頁眉、頁腳、作者簡介、基金項目等。但是微傳播中移動終端的閱讀屏幕有限制,人們只有使用最簡單、最人性化的屏幕,才會體驗自己需要的信息,這嚴重影響了用戶體驗的樂趣。
二、微傳播與科技期刊契合點的表現
微傳播作為一種新型的傳播媒介,不僅與傳統期刊有很多共同之處,而且兩者之間的互補關系為科技期刊與微傳播的發展創造基礎。
1.論文的集合與碎片的內容
微傳播的主要對象是各類人群,人們有著不同的想法、觀點,由此傳播的內容豐富多彩,具有多元化和碎片化的特點。科技期刊由論文與報道組成,具有一定的獨立性。人們在進行閱讀時能夠成篇閱讀,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并且論文的摘要部分,可以是對整篇文章的概括,也可以單獨閱讀。
2.評論的轉發與參考利用
人們對微傳播的內容比較重視,無論是微博還是微信,內容轉發次數越多,表示關注程度越高。所以,微博中的“粉絲”數量、微信中的“朋友圈”大小,都表現了人們對微傳播的關注。在科技期刊的論文中,能夠體現論文價值的則是參考利用、引用復制,參考引用比例高,則說明科技論文價值大。
3.一般讀者與專業讀者
在微傳播中,人們根據自己的喜好,對信息進行選擇,變被動為主動,滿足自己對信息的需求。而科技期刊作為一種專業期刊,愛好者大多是科研人員和科技愛好者,人們根據自己對科技的喜愛、對科技方面的研究,便會閱讀不同類型的科技期刊。
三、微傳播時代下科技期刊的發展
1.微傳播時代下科技期刊的核心競爭力
微傳播時代下科技期刊的核心競爭力便是公信力,公信力具有顯著的民間性。每個人都是受眾,每個人都是信息發布者,但在自由傳播的同時,每個都不可違反法律,不可涉及公序良俗的話題。由于微傳播時代下的信息魚龍混雜,因此在選擇信息時要辨清真偽。科技期刊的公信力則表現在能夠為讀者提供準確、客觀、公平的信息資源。長時間的積累,不僅體現出科技期刊所具備的權威性、社會信譽、公眾影響,而且能夠被受眾所信任。
科技期刊所具備的嚴謹性與權威性使得其論文在經過“同行評議”,反復修改后才得以發表。無論對科技期刊,還是對傳統媒介而言,公信力是十分重要的特征。在科技期刊中,讀者追求的是高質量的內容,微傳播作為一種傳播環境,起到調節氛圍的作用。無論哪一種媒體在進行傳播時,對內容的選擇都至關重要,而內容的優劣也關乎期刊的成敗。因此,要不斷加強期刊的權威性與嚴謹性,只有關注社會、關注學術,才可以使科技期刊在微傳播時代發揮重要作用。
2.微傳播時代下科技期刊的發展模式
科技期刊傳統的發展模式在新時代要求下具有相對封閉性和局限性,在以數字出版為主的時代,漸漸落后于整個出版市場。目前,我國科技期刊的數據平臺具有多樣化,像中國知網、維普資訊、萬方數據等已經成為人們查閱文獻的主要檢索工具。科技期刊由于只需要簡單的內容提供者,沒有相關規定,也無法相互議價,便造成學術成果受到影響,經濟收入受到限制。與此同時,微傳播的出現,帶動了科技期刊的發展渠道,為科技期刊建立了相應的“學術圈”,真正做到“人人為發布者、人人為接受者”的局面。微傳播的運用提高了科技期刊的學術平臺,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以行業作為主要紐帶,挖掘其優秀資源。科技期刊以優秀成果為主,展現各個行業的理論知識,是業內外人士普遍關注的信息。要想挖掘優秀資源,帶動資源的整合,首先要把各行中有限的科技期刊進行整合,把信息進行優化處理,打造出數量多、內容優秀的信息池。其次要把科技期刊與微傳播進行融合,借助微傳播的傳播對象、傳播途徑,及時地發布科研成果、數據資料,在以微傳播為載體的傳播媒介下,提高信息的發布量,增大信息交流的平臺。最后把商業廣告的部分理念融入科技期刊,無論是廣告中的儀器還是服務,都要與科技期刊進行整合,在帶動廣告價值的同時提高科技期刊的影響力。
(2)以微傳播的特性建立科技期刊的平臺。以微博為主的微傳播具有開放性。微博中的信息資源可以得到迅速傳播,并且在裂變式與碎片式的方式下,科技期刊與微博形成一種錯落關系,這種關系是非對等、一對多的。社會關系網絡下的信息量大,傳播速度快,而微博的屬性要遠遠大于社會。因此,在進行傳播時,更多的是帶有互動性的單向傳播。由此,在微傳播特性下建立科技期刊瀑布型平臺,能夠帶動信息傳播范圍更廣泛。由于科技期刊的文章乏味、枯燥,人們只有在進行學術研究時才進行查閱。通過微傳播的特性建立科技期刊的平臺,能夠實現讀者與專家、作者與編輯之間的互動,形成一種休閑、輕松的閱讀模式。并且在此平臺下,還可以獲取更多的稿件,擴大信息來源,增大讀者閱讀空間。
(3)以微傳播的特性建立科技期刊的窄播平臺。微傳播除具有開放性外,還具備精準性,這種特征主要表現在微信上。微信屬于一種私密性聊天軟件,無論是語音通話,還是內容要求都具備私密性,受眾可以根據要求對內容進行推送。由于微信的許可性,其粉絲遠遠大于微博。在微信的帶動下,科技期刊可以打造全方位的網絡,以受眾為主,建立朋友圈,實現網絡中的社交。這種方式可以滲透其他陌生人之中,能夠實現多平臺、多人群的多極化傳播。
科技期刊可在微博的精準性下建立窄播平臺,在該平臺中,根據關注度、專業對人員進行分類,發送特定信息。微信所具有的精確性比微博中的開放性到達率要高,信息不會淹沒在浩瀚的網海之中。但是微信在對內容進行推送時,要建立在受眾需求上,如果盲目推送信息,則會造成受眾厭煩,甚至退訂信息。由此,科技期刊應在微傳播的特性下,對受眾進行研究與分析,采用數據收集技術、數據挖掘技術對受眾的微博閱讀以及微信關注度進行研究,從而展開分析,對受眾進行分組,真正實現微傳播時代下科技期刊的創新。
[1]韋路,丁方舟. 傳統媒體在微傳播時代的作為 [J]. 杭州,2012(10).
[2]薛芙蓉. “微”傳播“巨”影響——網絡微傳播特點及效果淺析[J]. 今傳媒,2012(1).
[3]趙文義. 學術期刊的公信力分析 [J]. 編輯學報,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