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玉芳
摘 要 成功的導語如同徐徐拉開的大幕,讓學生一眼就能看到精美的置景;有如樂章的序曲,使學生一開始便受到強烈的感染;又像打開了殿堂的大門,誘導著學生競相登堂入室。
關鍵詞 生活 情境 懸念 以舊帶新 操作 疑問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5-0022-02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教師不是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學生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情感,成為學生沉重的負擔。”可見一節新授課中,導語是多么重要啊!成功的導語如同徐徐拉開的大幕,讓學生一眼就能看到精美的置景;有如樂章的序曲,使學生一開始便受到強烈的感染;又像打開了殿堂的大門,誘導著學生競相登堂入室。那么,在數學教學中,我是如何巧妙設計與運用導語的呢?
一、聯系生活導入
數學課的導語設計要同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一個和生活緊密聯系的數學導語,不但能拉近教師同學生的距離,而且還能使學生容易理解和接受教學內容。因此,數學導語的設計要遵循生活化、通俗化的原則。例如,在“圓的認識”的教學中,我是這樣設計導入的:“同學們,由于老師家距離學校比較遠,所以每天要坐車來上班。你們每天怎么來上學?”“騎自行車。”大多數學生回答。“自行車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一種極為普通的交通工具。現在,大街上除了自行車以外,三輪車、摩托車、電動車、汽車也是隨處可見。雖然這些車輛的大小、形狀、顏色各不相同,但是它們輪子的形狀是不是相同的?那么你們說車輪子都是什么形狀的?”“圓形的。”同學們大聲喊。“你們見沒見過其它形狀的車輪子,比如:三角形、方形的?”“沒見過。”同學們使勁地邊搖頭邊回答。“為什么車輪子都要設計成圓形的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有關圓的知識,相信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一定能探討出車輪子為什么設計成圓形的道理。”車輪子,學生日常生活中再熟悉不過的東西了,但至于它們為什么是圓形的,學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這樣,從學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入手,會一下子把學生吸引住,使他們產生迫切探求奧秘的愿望,激起了他們對新知的好奇心,同時也使他們進一步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二、創設情境導入
在教學中運用講故事、創作活動、現代化電教媒體等手段創設情境,設計導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可以使學生帶著新奇、快樂的心情主動參加學習活動。比如,在“分數的意義”的教學中,我是這樣安排導入的:“同學們,你們喜歡電視連續劇《西游記》嗎?”(當時正在熱播)“喜歡!”大家興高采烈地回答。“你們最喜歡劇中的誰?”“孫悟空。”大多數同學回答。“為什么喜歡孫悟空?”我追問。“孫悟空勇敢。”“孫悟空能七十二變。”“孫悟空本領大。”“孫悟空聰明。”大家七嘴八舌地搶著回答。“在我們心目中,孫悟空確實是機智、勇敢、聰明、伶俐,可是你們相不相信孫悟空也有不聰明的時候?”“不相信。”大家的頭搖得像撥浪鼓似的。“不信,老師給你們講個故事,聽了以后,你們準會相信了。”接著,我便給同學們繪聲繪色地講了自編的《孫悟空分餅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一天,孫悟空化齋化來三張大餅,師傅讓他把這三張大餅分給師徒四人,而且要求同樣多。這下孫悟空可為了難。只見他抓耳撓腮,兩只火眼金睛骨碌亂轉,可就是不知怎樣分。講到這,我問:“你們說,這時的孫悟空還算聰明嗎?”“不算”。同學們又一次把頭搖得像撥浪鼓似的。“你們愿不愿意幫孫悟空解決這個難題?”“愿意!”大家異口同聲地回答。“好,今天,咱們一起來學習‘分數的意義,相信通過我們的探究,你們一定能幫孫悟空解決這個難題的。大家有信心嗎?”這樣的導語設計,激起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欲,為學生創設了積極的學習氛圍。
三、巧設懸念導入
思由疑起,有疑才有思。所以教師在新課伊始設置懸念性導語能起到開啟學生思維、誘發思考的作用。例如,在“能被2或5整除的數的特征”的教學中,開始,我先讓學生利用整除的意義通過計算的方法來判斷一些數是否能被2或5整除。然后,我再讓學生隨便出數,我根據能被2或5整除的數的特征正確、迅速地判斷出來,而且無論學生說多大的數,我都能脫口而出。從而在學生頭腦中設下懸念:老師怎么能判斷得這么快、這么準呢?我趁勢說:“你們想不想像老師這樣又快又準地判斷出一個數是否能被2或5整除?今天,咱們就一起來揭開里邊的秘密。”帶著這樣的懸念,進入新課,學生的學習興趣十分高漲,而且貫穿課堂始終。
四、以舊帶新導入
從復習舊知識的基礎上提出新問題,引出新知識,是在數學教學中經常運用的一種導入新課的方式。溫故而知新,循序漸進,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但我們在運用這種方法時一定要注重新舊知識間的聯系,新知識是舊知識的拓展與延伸,舊知識是為學習新知識做的鋪墊。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我是這樣設計導入的:我先通過多媒體出示幾個不規則圖形(可以明顯能割補成長方形或正方形的圖形);讓學生討論如何計算這些形狀各異的圖形的面積,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根據學生“割補”的想法,我用多媒體演示具體的“割補”過程,從而驗證學生的結論;然后提問學生:為什么要將圖形割補成正方形或者長方形?最后我做總結:遇到不規則圖形,首先要把它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然后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這是數學上一種很重要的方法——轉化法。這節課將利用這種方法求一種常見圖形的面積。
五、動手操作導入
合理地進行動手操作,適合兒童好動的天性,能夠促使學生想象力的發展,開拓學生思維。尤為重要的是,進行動手操作,有助于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數學知識,發現內隱的數學規律,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在“組合圖形的面積”教學中,我是這樣導入的:首先請學生拿出準備好的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學具,試著用這些圖形拼成復雜的圖形。然后鼓勵學生將自己的作品展示給大家,看誰拼得好。在表揚學生動手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同時,引導學生發現這些圖形的共同點。接著我進行總結:雖然拼出來的圖形形狀不同,但都是由幾個簡單圖形拼接而成的,這些圖形叫做組合圖形。那么怎樣才能求出這些組合圖形的面積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有了前面拼擺的鋪墊,接下來的新知也就容易得多了。“拼圖活動”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使學生在拼圖過程中認識了組合圖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拼圖過程是將組合圖形分割成簡單圖形進而求其面積的逆過程,為后者的學習作了理論和思想的準備。
總之新課的導入方式多種多樣,它是一門值得研究的教學藝術。但是,教無定法,除了以上幾種導入法以外,在教學中,我還經常因課制宜,靈活多變地運用其它各種導入法,比如:開門見山法、實驗法、游戲法等等,力求做到課課有趣,課課有味,使學生每節課都感受到學習的興趣,從而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最終進入最佳的學習意境,讓導語真正起到了知識橋梁的作用。
(責任編輯 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