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玖飛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5-0033-02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下面我結合自己的理解和實踐,談談幾點不成熟的做法。
一、課堂問題設計指向明確
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是指教師根據課堂教學的目標和內容,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和氛圍,精心設置問題情景,提問有計劃性、針對性、啟發性,能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欲望,有助于進一步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在整個課堂教學中師生雙方都應以主體的身份參與到教學全過程中,圍繞課堂教學目標、內容,積極地、主動地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促使個體積極思維,增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師生的創新意識。而目前課堂教學活動中普遍存在兩種現象:一是“師問生答、師講生練”。誠然,這種活動形式是傳統教學活動的改良,是對過去單一講授式教學的改進,對數學課堂教學改革產生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如果深層次地剖析“師問”,不難發現,教師所設計的問題——教學活動的素材多數屬于記憶性的問題,學生只需打開記憶庫便可找到完美的答案。這種問題不會引發學生的思考,更談不上體驗數學和經歷數學的探究過程。同樣,“生練”在多數情況下,也擺脫不了簡單模仿和按程序解題的模式,冷落和貶低了發現與探究。長此以往,必將會窒息學生的思維和智力,摧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遏制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從而掩蓋了數學教育的真正價值。二是教學活動中的“一言堂”現象。這里所指的“一言堂”不是針對教師而言的,而是指在組織教學活動中,由教師的“一言堂”演變成的學生“一言堂”現象。這種現象的產生常見于“師問生答”和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當中,前者就不必贅述。針對后者,首先應該肯定教師在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方面所做的有效嘗試,但遺憾的是教師對合作學習的意義缺乏深層次的理解,合作學習沒能建立在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基礎上,同時,合作交流又缺乏對小組中所有成員的關注,使得交流活動成了小組中學習成績優良者的“獨腳戲”,即所謂的學生“一言堂”。這樣的教學活動,合作成了獨做,交流形同虛設,未能真正意義地面向全體學生,其結果必然導致兩極分化,因此活動效果只能是低效的。
二、精心預設探究活動
實施新課程實驗以來,教師認識到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加強學生的數學探究活動。但是有的探究活動不是從學生已有的知識作為探究支點,太難則學生無從下手,感覺高不可攀;太簡單,學生覺得沒有探究的價值,不值得思考。在探索過程中,沒有具體的要求、提示和指導,探究方式由學生自己挑,喜歡怎樣就怎樣,致使探究氣氛活躍,探究形式多樣,但探究過程無序,沒有任何收獲。
數學教學探究活動要提高其實效性,就要求教師首先明確探究活動目標,在具體探究活動中,教師對活動時間的調控、活動空間的構成、活動環節的控制、活動對象的全員參與等進行宏觀協調,這些都需要課前進行精心的預設。要分析數學學習的現實起點,用學生的眼光來審視教學內容,想學生之想,疑學生所疑。對于探索過程中實際遇到的難點,教師在預設過程中要盡可能的多種考慮,主觀上窮盡各種可能,才能在具體的探索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達成教學目標。
三、捕捉精彩細節,展現數學課堂教學的魅力
課堂教學是鮮活的,在特定情境中的交流與對話、動態生成是它的重要特點。整個教學進程中,隨時都可能出現教師預料不到的情況和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具有一雙“發現”的慧眼,及時捕捉課堂細節,生成別樣的精彩。
1.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
在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課堂,教師經常會安排學生之間進行合作、交流、互動,在學生進行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其實有很多學生已經通過操作掌握了某個知識點,但不知如何表達,因此,在操作活動中,會出現一些不容易被人發現的細節行為,如果教師能及時捕捉這些細節,讓他成為一種生成性教學資源,那課堂會更精彩。
2.要及時發現學生的“誤點”
課堂教學中往往會出現很多教師意想不到的內容,有時候這些內容是不夠正確的,有時候甚至會出現比較尷尬的問題。很多時候,教師在課堂上往往會忽視這樣的細節,一個勁地奔向自己教學的目標,而這種錯誤有時是一種難求的教學資源,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點撥、引導學生的偏差,巧妙地挖掘其中的“問題”資源,成為課堂生成的教學資源。
四、巧用電教媒體,提高課堂效率,營造樂學氛圍
蘇聯心理學家贊可夫主張在教學工作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十分重視學生的“情緒生活”,設法造成一個愉快的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使學生“愛學”“樂學”,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
課堂教學成功與否,其主要標志是教學效率的高低,而這又常取決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態度是否積極主動。兒童有了飽滿的學習興趣,便會對學習產生強烈的需求,積極地投入學習,堅持不懈地與學習中的困難作斗爭,不再感到學習是一種負擔。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能夠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加深學生的感官刺激,牢牢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學“元、角、分”時,教師采用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小動物、交通工具、電動玩具來激發他們的求知欲。設計“買賣情境”,讓他們在樂中買,樂中認,認中學,學中記,使學生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有機融合,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緊密相接。
總之,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廣大教師所共同追求的。有效課堂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價值追求,一種教學實踐模式。我們期待以自己的思考、交流,引發更多教師對這一問題的關注、探索。
(責任編輯 劉凌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