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宜松 徐曉明
中圖分類號:G71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5-0066-02
當前,以大中專畢業生為主體的青年求職群體正逐步成為隨著國企改革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問題基本化解后人力資源市場的主要對象。據國家教育部的數據,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近年來屢創新高,2010年630萬人、2011年660萬人、2012年680萬人、2013年699萬人,2014年達到727萬,比去年整整多出28萬,加上中等職專學校、技工學校及初高中畢業后未升入高一級學校學習的畢業生,全國青年求職人員規模可能在1400萬人左右。我市近幾年大中專畢業生人數也呈逐年遞增的趨勢,2011年共接收普通高校畢業生8000余人,2012年接收11000人,2013年12000余人,2014年預計還將有所增加,就業壓力明顯加大。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引導勞動者轉變就業觀念,鼓勵多渠道多形式就業,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做好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的青年就業工作”。今年,黨中央、國務院又提出把高校畢業生就業放在全年就業工作的突出位置,并出臺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做好2014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國辦發〔2014〕22號),進一步加大了對畢業生就業創業的扶持力度。因此,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應把促進以高校畢業生為主體的大中專畢業生就業創業放在整個促進就業工作的首要位置。
一、夯實基礎服務平臺,掌握畢業生就業失業底數
一是依托城鎮社區和農村鄉鎮基層勞動保障工作平臺,開展畢業生就業服務。在每個勞動保障工作站建立畢業生就業失業實名制登記臺帳,為畢業生提供就業失業登記、職業介紹等就業服務。同時建立縣(市、區)、街道(鄉鎮)、社區三級聯動就業服務網絡體系,實現畢業生就業服務信息互通,資源共享。二是以市、縣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機構為主體開展畢業生就業失業實名制登記。通過與省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機構、市教育、公安等部門協調,切實掌握荊門籍高校畢業生生源數據,充分利用街道、社區基層就業服務平臺,發揮基層人社工作專管員作用,采取多種形式,開展以高校畢業生為主體的大中專畢業生基礎信息核查,實名制掌握全市返荊就業應屆畢業生基本情況,建立應屆返荊高校畢業生信息數據庫,實行實名制動態管理。
二、完善信息網絡平臺,豐富就業創業服務手段
一是建立定期人才需求信息發布制度。在市、縣兩級畢業生就業指導及公共就業人才服務網站開辟專欄,定期組織發布全市人才需求調研報告及具體的人才和勞動力需求信息,每月組織發布用人單位人才招聘信息及畢業生求職信息。同時結合國家、省、市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專項活動,積極組織開展專場網絡招聘。二是依托就業服務專業網站開展畢業生就業創業指導與服務。在市、縣兩級公共就業服務網站開辟專欄,開展畢業生就業創業政策宣傳與解讀,提供就業擇業技巧,公示畢業生人事服務、創業服務等服務流程,提高服務效率和質量,同時設立在線咨詢、電話熱線、電子郵箱隨時為畢業生答疑解難。
三、搭建專項服務平臺,架設勞動力供需連接橋梁
一是定期舉辦多種形式的就業招聘會,廣泛挖掘就業崗位。市人力資源市場每周二、四、五定期舉辦小型人才勞務集市;每年元月開展“就業援助月”,三月組織“春風行動”,五月舉辦“民營企業招聘周”,七月組織校園專場招聘,九月開展“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月”“就業服務周”活動,堅持并逐步完善每周三次常規招聘、每兩月一次大型招聘、每半年一次專場招聘的就業招聘模式。二是不定期搭建用人單位、高校和畢業生交流溝通的平臺,推動就業和引才。通過舉辦高校與企業對接會、“知名企業HR校園行”等活動,組織高校、用人單位開展對接,有效推動校企交流與合作,搭建常態化的人才供需溝通平臺。
四、加大創業幫扶力度,放大帶動就業倍增效應
一是設立專門服務窗口,提供創業指導服務。乘我市被國務院表彰為全國創業先進城市的東風,加大氛圍營造和政策落實力度,積極為有創業愿望和具備創業條件的畢業生提供創業指導、創業培訓、項目推介、創業貸款、稅費減免、跟蹤扶持等一條龍服務,幫助大學生成功創業。二是培育和發現典型,發揮引領示范作用。近幾年,我市連年評選表彰年度十大創業明星,其中就有李新云、吳渝婷、聶娟娟等一批大學生自主創業先進典型。荊楚理工學院畢業生李新云2012年創辦湖北地輝工程項目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之初就吸納了42名高校畢業生就業,充分彰顯了創業帶動就業的倍增效應。繼續加大對先進典型的宣傳力度,營造鼓勵創業崇尚創業的良好氛圍,辦好“青年創業大講堂”“畢業生自主創業先進事跡報告會”等活動,邀請就業創業指導專家、創業有成的高校畢業生開展創業指導,畢業生“現身說法”,傳授創業心得,分享個人創業感悟,引導更多的畢業生投身創業。三是繼續實施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對創業畢業生予以政策幫扶,協調相關部門對創業畢業生在注冊、稅收、收費、小額擔保貸款及有關補貼、獎勵等方面的政策予以落實。
五、加大就業推介力度,合理配置畢業生資源
一是利用網絡平臺和公共服務窗口加大加快崗位信息收集、發布密度和頻次,方便求職者與用人單位間雙向溝通選擇。二是適時組織小型定向招聘,在各級公共就業人才服務機構提供日常職介指導等就業服務的基礎上,結合企業生產用工需求實際,組織定向招聘,無論規模大小,崗位多少,只要企業急需,就隨時組織招聘。三是對有明確就業指向的求職者開展跟蹤服務,對零就業家庭以及有一定技能且求職意愿和方向清晰的畢業生等對象,建立專門臺帳,提供針對性的跟蹤指導推介服務。
六、拓展人才輸出渠道,滿足不同層次人才需求
一是常規招聘與靈活性招聘相結合,服務低端人才。各級公共就業人才服務機構與用人單位建立暢通的信息渠道,及時收集、掌握用人單位的需求信息,根據用人單位需求,有針對性地提供就業推薦或組織小型專場招聘,為企業和畢業生及時搭建供需平臺。二是建立人才服務基地,服務中端人才。依托公共就業人才服務機構的市場優勢、服務功能優勢、信息網絡優勢、整體資源優勢和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公共服務體系,為企業發展和中端人才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平臺,目前,我市已建立十幾家人才服務基地,在服務企業發展,推薦中端人才才盡其用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三是建立企業領軍人才工作室,服務高端人才。建立企業領軍人才數據庫,為入庫人員提供免費人事代理,代辦人員流動、職稱評審、社保等服務,同時為其提供預約服務、上門服務、委托服務等服務項目,目前入庫領軍人才達200多人。
七、加大就業援助力度,履行政府托底責任
一是開展離校未就業應屆高校畢業生登記工作,建立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信息庫,作為就業幫扶重點,對其實施“一對一”就業幫扶。二是大力開發社會管理、公共教育、交通協警、社會保障等公益性崗位,通過公益性崗位吸納,幫助就業困難和零就業家庭高校畢業生實現就業,同時按規定落實社會保險補貼、公益性崗位補貼等就業援助政策。三是組織開展職業技能培訓。依托公共就業人才服務機構,對有培訓需求的未就業高校畢業生,根據其所學專業和意愿,組織其參加相應的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其技能水平和就業能力。對身體殘疾、長期失業、零就業家庭高校畢業生、少數民族畢業生優先給予職業技能培訓。
八、拓寬就業見習渠道,提供就業實踐積累
一是增加就業見習基地。我市現已建立63家就業見習基地,其中國家級2家,省級4家,市本級26家,縣(市、區)級31家,每年可為畢業生提供見習崗位2000多個。今后,要在嚴格條件的基礎上,把用工需求量大且用工規范的企業確認為畢業生就業見習基地,逐步擴大就業見習基地的數量,同時逐睄提高就業見習基地的質量。二是開展就業見習對接。組織用人單位、畢業生參加省、市專項見習對接活動,為畢業生提供見習崗位,同時也可以通過舉辦小型專場對接、網上就業見習對接、實名推薦等形式為畢業生提供見習崗位。三是落實就業見習補貼。為鼓勵用人單位接收畢業生見習,提高其接納就業見習畢業生的積極性,繼續與財政等部門密切配合,積極推動落實就業見習財政補貼,確保見習資金按時足額發放到位。
(責任編輯 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