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艷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5-0085-01
在教育大綱中明確規定:每個學科都要滲透德育教育,使學生全面發展,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呢?
一、利用教材內容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
觀念指導行動,只有具備高尚的道德觀念才能正確的學習、生活,思想有問題的學生缺乏是非觀念和正確的道德認識,要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首先要正確處理語文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暗含的道德教育,把思想道德教育滲透到教材中,同時結合現實生活中的道德例子,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激發學生思想感情,提高道德認識,轉變道德觀念。如利用教學內容進行文明禮貌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愛祖國大好河山教育等。
二、利用學校或社會的資源對學生進行思品教育
學校的走廊里和班級里都有名人事跡,針對這些資源結合語文課文內容對學生進行思品教育,在社會實踐活動中,針對一些具體事例對學生進行思品教育,學生通過學習最終是要回到社會,因此要拓寬學生的接觸面,把學生領到社會進行有目的道德教育非常重要。例如在學習紅綠燈課時,把學生領到公路,教學生認識紅燈、綠燈、認識公路各種標記,了解過馬路注意事項等知識,教育學生要遵守社會公德、遵守交通規則。把學生經常領到超市銀行等服務部門,教育學生要排隊等候,增強與人交往的能力,培養遵守公共道德的好習慣。
三、在語文課中利用學校的規章制度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
在課堂教學中,針對個別學生違反學校的規章制度,教師要及時對學生進行教育,學校的規章制度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教師和學校要嚴格貫徹學校的規章制度,教育學生要遵守規章制度。違反了規章制度,要進行批評和教育,耐心做思想工作,直到改正錯誤并轉變思想為止。同時還要利用平時的具有教育意義的小事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事實教育勝于說教,讓學生明白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教師要堅持抓下去,切實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
四、利用語文課中的教學活動增強學生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重要條件。因此,要讓學生參加語文實踐活動,主動承擔某些角色,在實踐活動中按一定原則調整自己的行為和思想,例如,扮演班長、紀律委員、勞動委員等角色。對于有心理障礙的學生,要幫助其走出心理障礙,克服困難,樹立堅強的意志,發揮集體作用,共同關心愛護這樣的學生,使其增強道德意志,轉變道德觀念,增強戰勝困難的勇氣,養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五、在語文課堂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在語文教學中,針對個別學生的思想道德行為,分析原因,因人而異,利用各種辦法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由于學生的生理特點不同,認識能力低,某些學生的道德行為不規范,針對這樣的學生,教師要認真分析產生的原因,針對原因采取教育措施,用事實案例教育感化這樣的學生,使其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改正,對于學生的進步要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六、用平等的師生關系感化并教育學生
情感是溝通的橋梁,要使受教育者接受道德認識和行為方面的教育,教師就要做到師生之間平等交流,尊重學生,用真誠的態度和學生共同討論問題,這樣學生才會和老師說真心話,才會把自己的想法和老師交流,老師才能真正掌握和理解學生的問題,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并針對問題采取相應的解決策略,預防未成年人犯罪。
七、利用課文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跡教育和感化學生
語文課中有許多杰出人物和典型事跡,如劉胡蘭、黃繼光、江姐、李大釗、世界聾奧會冠軍費勇、王靜嫻、孔融讓梨等典型事跡和人物典范,利用這些人和事跡對學生進行教育,學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并仿效。另外,利用犯罪事實對學生進行法紀法規教育,努力讓學生正確對待自己和社會,養成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
對于學生的道德教育要常抓不懈,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只有鍥而不舍、持之以恒,才能達到預期效果。
(責任編輯 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