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愛珍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5-0091-01
思維的靈活性,是指能夠根據客觀條件的發展與變化,從不同角度和側面分析考慮問題,不為定勢左右,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及時地改變原定的計劃、方案、方法,以尋找新的解決問題的途徑的一種智力品質。思維的靈活性是數學思維的重要品質,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具有“思維的靈活性”,是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一個重要目標。我們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培養,可以使學生的思維更具“靈活性”,本文就小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的培養作些粗淺的探討。
一、誘導多向思考,克服思維程式化
知識和經驗常被人們按著一定的、個人熟習的“現成途徑”反復認識,這就產生了一種先入之見,使思維傾向于某種具體的方法和方式,促使人們在解題過程中總想遵循業已掌握的規則系統,這是許多學生的思維特點,在解題中他們往往采用當初最先接觸的方法,在數學學習中表現為“程式化”或“模式化”,缺少應變能力。
在教學中對典型的問題進行有目的、多角度、多層次的演變,使學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此類數學問題的一般規律和本質屬性,也使學生對學習始終感到新鮮、有趣,由此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例如,學習了整數的四則運算后,出示7祝?+3)祝?0-2?)請生計算,這是三個因數連乘,大多數學生都按已學的運算順序來計算,但如果細心觀察,就會發現10-2?的計算結果是0,從而很快得到結果是0,出乎同學們的意料。
教師運用這種多變的練習形式,靈活的教學方法,自始至終、持之以恒地引導學生不拘泥于狹隘的解題思路,誘導他們轉換角度,多層面思考,突破單一的思維模式,能多角度、全方位、立體化思考問題,培養思維的靈活性。
二、加強活化訓練,防止思維僵化
數學思維功能僵化現象在學生中是大量存在的,這與學生平時所受的思維訓練有很大關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分強調“統一性”,要求學生按部就班地解題,不許越雷池一步;要求學生解答大量重復性練習題,減少了學生自己思考和探索的機會,導致學生只會模仿、套用模式解題。因此,為了培養學生的思維靈活性,應當增強數學教學的變化性,為學生提供思維的聯想空間,使學生在面臨問題時能夠從多種角度進行考慮,并迅速地建立起自己的思路,真正做到舉一反三。
教學實踐表明,進行逆向、多向、變換、動態、整合等活化訓練,可以提高思維活化度;采用補、改、觀、比、講、變、編等綜合活化手段,可以活化思維品質,防止思維僵化。思維的活化訓練應結合整個教學過程中有目的、有步驟、分階段、循序漸進式地進行。
三、引導發散思考,克服思維定勢
求異思維是一種富有創見性的辨異思維,倡導求異思維,就是要突破消極定勢的束縛,不斷變換角度,避免定勢干擾。數學教學中出現思維定勢的現象較為突出,學生多次進行同一類型習題的練習,這就在一定程度導致了思維呆板。這個問題可以通過“一題多解”來解決。
例如,在認識分數幾分之一的教學中,可以請同學用一張長方形紙折出不同的二分之一,這題有好幾種折法。通過折不同的二分之一,不僅使學生鞏固了新知識,同時能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也培養了學生的鉆研精神,使學生在思考問題時具有靈活性。
加強發散思維的訓練,有利于溝通知識的內在聯系,融化已學的知識,逐步形成牢固的知識網絡,有利于逐步加長思維鏈的長度,即通常所說的往前多想幾步;也有利于讓學生在獲得信息之后,產生豐富的聯想,甚至于奇思妙想。長期堅持,一定能提高靈活性的思維品質。
四、有效地“整理”數學思維脈絡
教師幫助學生理清思維脈絡,注意思維過程中的起始點和轉折點,是小學數學教學中思維能力培養的重點所在。
1.引導學生抓住思維的起始點。數學知識的脈絡是前后銜接、環環緊扣的,并總是按照發生——發展——延伸的自然規律構成每個單元的知識體系。學生獲得知識的思維過程也是如此,或從已有的經驗開始,或從舊知識引入,這就是思維的開端,從學生思維的起始點入手,把握住思維發展的各個層次逐步深入直至終結。如果這個開端不符合學生的知識水平或思維特點,學生就會感到問題的解決無從下手,其思維脈絡就不會在有序的軌道上發展。當然,不同知識、不同學生的思維起點不盡相同,但不管起點如何,作為數學教學中的思維訓練必須從思維的“發生點”上起步,以舊知識為依托,并通過“遷移”“轉化”,使學生的思維流程清晰化、條理化、邏輯化。
2.引導學生抓住思維的轉折點。學生的思維有時會出現“卡殼”的現象,這就是思維的障礙點,此時教學應適時地加以疏導、點撥,促使學生思維轉折,并以此為契機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責任編輯 易 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