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珍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5-0101-02
多年的實踐和大量的實驗告訴我們:數學教學的起點定得符合適應學生的實際,學生的學就會興趣濃厚,主動積極,教師的教就會得心應手,運用自如,其教學效果必然明顯,教學效率就會較高。下面結合本人的實踐談談對這一問題的認識和體會。
一、鉆研教材,摸清學生情況,定準教學起點
我認為成功的教學必須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而教師發揮的主導作用的必備途徑是教師對教學活動的組織以及對教學內容轉化為問題系統層次化,活動程序化(系統的知識群)。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認為:教師的首要任務是向學生傳授學科中明確、穩定有系統的知識群,學生的主要任務是以有意義接受學習的方式獲取和牢固掌握有組織的知識,形成良好的認識結構。這種思想強調了有意義,有目的學習的重要性。學生的認識結構源于教師的“有系統的知識群”。數學教材是按照數學的邏輯順序編排的,具有較強的系統性。鑒于我校當前的生源情況,我校的大部分學生很難自己發現教材的系統性及“知識群”之間的內在聯系,必須依靠教師去引導、去揭示、去組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首要任務就是向學生揭示或引導學生自己去發展教材的系統性及其“知識群”之間的內在聯系,分清新知識與教材中已有的知識和學生實際中哪些知識有橫向關聯,連接它們的知識紐帶是什么,找到學生實際中隱含著的這些知識紐帶。這些紐帶就是“教”的有序引導活動路線。為達到此目的,教師必須充分了解學生認識結構中原有知識的特性及學習材料的關系,并據此進行教學??梢娂取俺酝附滩摹?,又“吃透學生”,使教師傳授的“有系統的知識群”與學生的認識結構中舊的知識發生作用,“內化”到學生的認識結構之中。
二、創設問題情境,教學內容要“同化”學生實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高中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始明顯分化并趨向穩定,興趣的范圍也不斷擴大,開始注重學習的內容。那些復雜的疑難問題、能引發較高的智力活動的內容常常吸引著他們的注意。與此同時,和學習形式相關的直接興趣則相對減少了。因此,對高中生的教學就不能僅僅滿足于教學方法的生動活潑,而應注意從教材內容中挖掘深度,提出能引起他們積極思索的問題,激發其求知欲。“創設問題情境”就是一條有效的途徑。創設問題情境就是在講授內容和學生的求知心理之間制造一種不協調,將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中。創設問題情境時應注意問題要新穎有趣、有適當的難度;有啟發性,善于將要解決的課題寓于學生實際掌握的知識基礎中,造成心理上的懸念。
三、優化教學過程,激發學生主動參與
教學過程是知識線,能力線、協調方法線的統一體。優化教學過程就是三維的優化組合相互作用協調發展的結果。知識線源于教材思路,能力線是教師對應教材思路由學生學習活動與獲取知識互相作用下構成的一條隱線思路。協調方法是教師調節兩線順利延伸,指導學生思維的方法組合。三維結構式教學體現在教學過程之中知識、能力、教法環環相扣,教與學一一對應。對于一些重點和難點知識,學生易錯易混淆的知識和技能技巧都轉化成問題的形式。設疑導向,指導學生自我領悟,內化,這就是參與。
高中學生思維活躍,興趣廣泛,教師的真情實感,教態自然,話語幽默、風趣,比喻貼切,賴人尋味等,都將激起學生的情趣愛好和堅持學習的毅力。一個成功的教師,總是以十分喜悅的心理和寬容的胸懷,發現和抓住學生的睿智,鼓勵學生,啟發學生,調動更多學生積極思考和主動參與,以高超的教學藝術和機智,創設心靈自由、信息飽滿、高潮迭起的教學境界,實現在樂融融、美滋滋的忘我情景中,凈化身心,陶冶性情,提高能力,發展素質。無聲息不著痕跡的見機行事的激發,所營造的輕松寬容的教學環境,具有很強的感染力、親和力、滲透力,無拘無束,能夠使學生輕易地融入其中,感受教化,發生變化,這樣的教學會沒有效果嗎?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隨時發現和分析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困難,尋找化解的方法,探求學生產生錯誤的原因,及時指導幫助,這才是師生在教學過程中形成的共振和交觸。
四、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注重及時反饋
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都渴望獲得成功的快樂,對自我能力的積極信念在很大程度上是成功經驗的結果,這就需要教師為學生創設更多的成功機會,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通過成功地完成學習任務、解決困難來體驗和認識自己的能力。實踐證明,下列措施對學生是有效的:①為學生設置明確、具體和可以達到的目標;②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水平開始某項新的學習任務;③強調學生從自身的進步中體驗成功。反饋就是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結果。這種信息不僅可對學習活動本身起檢驗、核對、調節作用,而且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活動的進展情況,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推動力量,會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愿望。學生在了解學習結果后,可以看到自己的進步,提高學習熱情,增強努力程度,同時又能看到自己的不足,激發上進心,克服缺點,爭取更好的成績。如果學生在很長的時間之后,仍不能知道自己的進展情況和所取得的成就水平,不能指望學生會繼續保持巨大的學習熱情。每一節課,我都會布置相應的練習題,通過練習學生就能找到學習中出現的偏差,教師再根據學生出現的問題及時引領學生尋找原因和解決策略、解決方案。這樣,就能提高保證學習是有成效的。
五、優化評價方法,重視過程評價,使教學過程充滿鼓勵快樂
為愛學而教,為會學而學是教與學的基本出發點。由于教學內容不同,學生的實際存在差異,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會產生各種偏差和遇到各種困難,只靠效果評價目標方法單一,難以激起全體學生的積極性,相反會挫傷學困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因此,由學生效果進行“反饋——矯正”來實現糾偏改錯固然必要,而過程評價顯得更為重要。過程評價把學生學習過程的學習方法、心理狀態、智力參與程度,作為主要評價對象。引導學生自評、互評、師評等形式認識自己的不足和出現的偏差。通常采用肯定、贊美、激勵等形式表達。使學生主動去彌補它,調節自我,振奮精神,積極再參與。具體作法是:①教師不能把一堂課的總目標作為過程的評價目標,而應把總目標化解為具體環節的小目標。小目標的形成應從總目標中包含的知識要素,能力要素,非智力要素的內在聯系上確定,能為小目標而奮斗努力的學生,不管效果如何,都應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贊揚。②評價方法多樣化,系統化,有意層次化。如難度偏大,思路偏活,則應選讓優生說思路,講方法。闡道理,有意讓他們充當參與學習過程的開路先鋒。若一般疑點和問題先讓中差生說看法和想法,貴在參與,能認識多少就認識多少,能說多少就說多少,多復現,才能快反饋。教師要努力發現閃光點,給予肯定和贊揚評價。這樣才能有效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培養學生靠自己“捕魚”,才能自我“得魚”的心理,克服消極等待或悲觀情緒。
(責任編輯 劉凌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