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浩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5-0108-02
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關(guān)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學生的生活越豐富,寫的內(nèi)容也就越充實,學生只有對生活產(chǎn)生了意思情感,才會引起作文的動機。小學生怎樣走進生活,才能寫好作文呢?
一、走進生活,充實素材
1.指導學生觀察生活。作文教學中的即興觀察或有意觀察,都是認識生活,獲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平時我們教給學生觀察方法并有意引導學生觀察周圍美好的人和事。如開學初帶領(lǐng)學生觀察校園的變化;春秋之時,領(lǐng)著孩子走進大自然,感受大地的變化;組織孩子走進工廠參觀,了解工人,了解企業(yè);引導孩子走進家庭,觀察爺爺奶奶的勤儉,爸爸媽媽的關(guān)系;看看身邊的人,聽聽周圍的事……通過觀察,激起學生的作文興趣,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的素材,進一步增進學生對生活的熱愛。
2.組織學生參與生活。實踐出真知,有目的地引導學生走進生活,進行社會生活實踐。如參與家務勞動,體驗勞動創(chuàng)造幸福;參與社區(qū)活動,接觸社會;種植花草樹木,了解植物的生長情況;養(yǎng)殖蟲鳥魚獸,了解動物的習性……我在暑假里曾組織學生參與體驗生活活動,寫寫體驗日記,結(jié)果學生親身參與,感受豐富,如有“當了一回老板娘,做一天保姆,我當小老師;今天,我送報;今天我送奶……”內(nèi)容豐富,感情真摯。
3.引導學生體驗生活。讓學生入情入境地觀察,提供親自感受生活的機會,收獲真實生活,引發(fā)習作的動機。如把小白兔帶進課堂,讓學生近距離觀察,觸摸;播放錄像,再現(xiàn)生活,鏈接記憶;設(shè)計場景,觀察體驗,點擊寫作靈感……總之充分調(diào)動學生眼視,耳聽,鼻聞,舌舔,膚觸,心感等多種器管功能來積累素材。另外,利用教學環(huán)節(jié),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能力,創(chuàng)設(shè)多種多樣的交際情境,讓每個學生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際,如開展“信息交流”“小小論談會”“課本劇表演”“小記者在行動”“新聞十分鐘”等等,相互交流,增加信息量,促進信息的廣泛收集,并處理信息,提高表達能力。
二、廣泛閱讀,積累語言
郭沫若說:“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翕張。”學生如果積累了大量的詞匯,大量的句式,大量的段篇,下筆時就能奔馳放達,任憑吞吐,還會怕心中有話寫不出來嗎?
1.閱讀積累。教材是指導學生積累和運用語言文字的例子,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有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活動和語文實踐活動獲得敏銳的語感和規(guī)范化的語言運用能力。因此,我們語文教師重視閱讀課的感悟、理解,繼而遷移運用,把積累的消極語言通過運用內(nèi)化為自己的語言,成為積極語言。如學習《稱象》一課時,文中詳盡地敘述了曹沖稱象的辦法,在讀、演示中學生理解了這一部分內(nèi)容,為了進一步內(nèi)化為學生自己語言,我們老師設(shè)計這一環(huán)節(jié):請你扮演曹操手下人按照曹沖說的稱出大象的重量,并且要一邊演示,一邊說過程。這一設(shè)計就要求學生把文中的語言轉(zhuǎn)化重組,這樣不但促進了學生對文本語言的理解,而且也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又如學了《五彩池》后讓學生當一回小導游介紹五彩池的神奇美麗;還有轉(zhuǎn)換文中人稱來復述課文等等。這樣的教學活動不斷地豐富了學生語文素養(yǎng)。
2.背誦積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小學語文課本中不論是寓言故事,意境優(yōu)美的散文,還是含蓄雋永的詩歌,均為學生學習寫作的優(yōu)秀范文。所以,我們總在不增加學生課業(yè)負擔的前提下,選擇值得背誦記憶的文、篇、段、詩,讓學生從課文中收集大量的語言文字信息,并儲備下來,為今后寫作奠定語言基礎(chǔ),“日積月累,方能生語。”(葉圣陶語)當他們下筆作文時,使情感因語言的儲存充裕而自由傾瀉,繼而使文章妙筆生花。
3.拓展積累。學生除了從課本中獲取語言材料外,我們增加大量的課外閱讀量,一至六年級每周均開設(shè)閱讀課,利用午間,自修課等組織學生課本外閱讀,教給學生閱讀的多種方法,精讀博覽,廣為采擷,讓好詞、佳句、精彩片斷不斷地充實為寫作而準備的每個學生的寫作資料庫。教師根據(jù)不同年級的要求,不定期地進行檢查,進行課外閱讀考級。不定期的舉行“采擷信息交流會”,把自己記錄的好詞佳句與別人交流,進而互相補充。圖文并茂的信息本,當然為孩子們的“下筆如有神”忠實地服務著。
4.視聽積累。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我們又因勢利導開辟新的信息來源渠道,組織指導學生經(jīng)常收聽廣播、看電視,上網(wǎng)等、更快、更多、更廣地獲取信息。經(jīng)常聽。看的孩子就顯得知識面廣,視野開闊,也比較愿意與人交流,與人傾吐發(fā)表。通過積累,豐富知識文化。語言的儲備,讓作文根植于沃土,得以發(fā)芽、生根、開花、結(jié)果。
三、自主習作,描繪生活
在作文教學中,語文教師應為學生創(chuàng)設(shè)一種自由傾吐的作文氛圍,讓他們有話便說,有事便敘,有情便抒,有感便發(fā)。文章長知不拘,格式不限,久而久之,作文便進入了兒童的生活,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且是最愉快的一部分,這是我們共同追求的一種教學境界。鼓勵學生在課外寫生活作文,是生活向作文轉(zhuǎn)化的好途徑。讓學生對作文本身感興趣,在作文的實踐活動中產(chǎn)生快樂感,成就感,這是作文進入兒童生活的關(guān)鍵。
首先,激勵誘導。教育心理學家西蒙茲指出:“集體教學最有效的獎賞是教師對學生做什么和他做這件事的方法的認可。”因此我們總不斷地給予評價和激勵,實行“高分政策”“鼓勵表揚政策”,消除學生對寫作的恐懼心理,增強學生寫作的自信心和興趣,從而使學生始終保持一種強烈的表現(xiàn)欲,形成良好的寫作氛圍。我們還結(jié)合小練筆進行多種活動,如“小荷初綻”“星級習作評比”“小作家評選”等,并對有習作錄選的同學進行一定的獎勵。其次,以特色吸引。改變單一的命題作文形式,我們開創(chuàng)了系列特色生活作文形式,吸引學生積極參與練筆活動中來。如插圖小練筆。這是圖文并茂,饒有情趣的一種小練筆方法。一篇小練筆配上相應的插圖,或畫上自己喜愛的卡通畫,或貼上一些小圖片,或構(gòu)勒線條加以美工,不用說小作家們樂意做讀,看著的人也是一番精神享受。一學期下來,這一本本小練筆其實就是一本本雛形的作文書。
老師應積極引導學生走進生活,感受生活,提煉生活,描繪生活,努力培養(yǎng)學生習作的興趣和良好的習慣,學生在習作中袒露純潔無瑕的童心,放飛天真爛漫的童趣,暢說嬌憨逗人的童話,釋放純樸率真的童真。同時,教師必須有創(chuàng)新精神,在學習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努力開創(chuàng)作文教學改革的新境界。更要關(guān)愛尊重每一個學生,把每個學生都看成是獨立人格的人,承認孩子間的差異,建立有彈性,多層次,可選擇的習作系統(tǒng),去適應每一位學生個體的不同發(fā)展需求。理解,信任每個學生,與孩子交朋友,走進孩子的生活,平等友好地與他們一起享受習作的快樂,感受成功的歡樂,小學作文教學因生活化策略而精彩。
(責任編輯 劉凌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