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鐵
宣化城歷史悠久,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素有“京師鎖鑰” 、“神京屏翰”之稱。尤其明代,宣府鎮是生死攸關的邊防重鎮。1982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歷史文化名城。
古城始建于唐代,現存的宣化城建于明代初期,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其城雄闊甲于他郡”,素有“京西第一府”之稱。這一座相當規模城池的興建,與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是分不開的,它是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農耕民族交融地帶,是蒙古高原通往中原的重要通道,歷代為北方軍事要地。宣化城初為土城,規模不大。它得以展筑,是在明王朝建立初期,被擊潰的元朝蒙古部族,仍然窺視中原,為了加強北部邊防,明王朝在長城一線建立了九座鎮城,稱之“九鎮”或“九邊”。朱元璋第十九子朱橞來宣后,城池狹小,不足以居士卒。于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在原有城池的基礎上,向西,向北,將城池展筑為方圓達二十四里,設有七個城門的大城。明永樂二十年(公元1422年)又增建了城樓四座,角樓四座。正統五年(公元1440年),都御史羅亨信奉旨將土城用磚包了起來,并在昌平、泰新、安定、廣靈四門外筑起甕城,甕城外加筑月城,挖護城河,設護城臺二十余座。從而形成總長12120米雄偉壯觀的城池。從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至清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共進行較大規模修筑十四次,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一次,耗資白銀119000兩。如今的宣化古城墻,基本上保存了明代展筑后的規模。
清遠樓,又名鐘樓,位于宣化城內偏東一側,南與昌平,北與廣靈,東與定安,西與大新四門通衢,是宣化的標志性古建筑之一。清遠樓是一座獨具明代特色的磚木建筑,始建于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建成于明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清遠樓自建成以來,進行過兩次大修。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乾隆皇帝北巡路過宣府,投入白銀十萬兩重修清遠樓。“文革”期間清遠樓遭受嚴重破壞。1984年7月國家撥款39萬元人民幣對清遠樓進行全面修復。清遠樓風鈴叮當,古樸典雅、雄偉壯觀。是一座重檐多角十字脊歇山頂木結構建筑。它與鎮朔樓、拱極樓成一軸線,上實下空,旁通四達。城臺下面以條石包砌群肩,上部以青磚包砌臺身,有收分。門洞五券五伏,筒行拱頂為二圓心券,中央微凸,拱洞相交成穹隆頂,并以青磚砌成八瓣蓮花圖案。由于券洞與當時之古街道相通,石板地面上留下了20多厘米深的古代車轍。清晰的古代車轍,再現了宣化當年南來北往,車水馬龍的繁榮景象。外觀三層,內部實為兩層,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前后抱廈,平面呈十字型。頂檐下現存匾額4塊,南曰“清遠樓”,東曰“聳峙嚴疆”,北曰“聲通天籟”,西曰“震靖邊氛”。二樓內4根通天柱上,懸掛明嘉靖十八年鑄八卦銅鐘一口,鐘高2.5米,口徑1.7米,重約萬斤,乃宣府鎮城之鐘。據《宣化縣新志》(1922版)載,“都御史郭登庸置鐘其上”,是用來報時報警的。鐘聲宏亮,方圓40華里之內皆可聞其音,樓北的匾額“聲通天籟”四字,確切地形容了鐘聲的遼遠。該樓建成至今,經歷了五百多年的風雨滄桑,幾個世紀以來,歷經多次地震、戰亂,亦毫無傾動之跡。1982年,清遠樓被列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被國務院批準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宣化古城內,最高大的古代建筑當屬鎮朔樓了。它始建于明代正統五年(公元1440年),至今已有560多年的歷史。1996年被國務院批準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宣府新城之記》碑文中寫到:“即城東偏之中筑崇臺,建高樓,崇七間四丈七尺余五寸,深四丈五尺,廣則加深之二丈五尺,其檐二級。上置鼓角、漏刻,以司曉昏。”此碑現仍豎立在鎮朔樓之側。該樓得名于鎮守宣府的總兵官掛“鎮朔將軍”印,在明代能掛“將軍”印的總兵官為數不多。鎮朔樓位于南北城門同衢的大街上,與清遠樓(鐘樓)遙遙相對。樓上還保存著兩塊木匾,一塊是懸掛在樓上南側的“鎮朔樓”大匾,長6米、高2米,是1987年按照原樣復制的;一塊是清高宗乾隆皇帝1745年巡視塞北,木蘭壩上,途經宣化時親筆手書的“神京屏翰”大匾,高2.4米,長6.6米,懸掛于樓上北側。喻意宣化是北京之屏障。大匾邊框雕刻出騰云飛舞,姿態各異的出海蛟龍,圖案精美,刻工細致,與蒼勁有力的“神京屏翰”四個大字渾然一體,是價值很高的藝術珍品。
宣化在唐時已有城,但規模并不很大。明洪武二十七年在原城的基礎上進行了展筑,擴大為二十四華里有余,即東、南、西、北各六華里十三步。明永樂年間(公元1402—1424年),修建了四座城樓、四座角樓,其中的昌平門樓即現在的拱極樓,即宣化百姓俗稱的南門樓。該樓上下兩層,通高14米,建在9米多高的連城墩臺上。下有南北走向券洞,與清遠、鎮朔二樓成一軸線。拱極樓明成化年間稱“著耕樓”,清同治年間改稱拱極樓,意為拱衛神京,保衛北方邊境,阻擋外來侵略。該樓系宣化城防建筑的一部分,外有月城、甕城和關城,是宣化城門中唯一的有關城,也是現在僅存的一座城樓。自其建成以來,抵御了無數戰亂,為保衛宣府,捍衛京師立下了汗馬功勞。尤其是土木之變后,英宗被瓦剌擄去,以其作誘餌詐取宣府重鎮,進一步威逼京師,奪取明朝江山。瓦剌挾英宗來到南門之下,傳令開啟城門迎接英宗入城。守城總兵楊洪,巡撫羅亨信識破了他們詐降納城之陰謀,拒絕打開城門,從而保衛了宣府,保衛了國都。昔日城上旌旗招展,士兵嚴陣以待,城內店鋪林立,車水馬龍的景象已不復存在,拱極樓也成為宣化古老歷史文化的象征。
在張家口教育學院宣化分校(原宣化師范學校)院內,有一座山式影壁,其以規模大、工藝高、保存完好等特點,于1956年和1982年兩次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是全省唯一一處以影壁作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古代建筑——五龍壁。它座東向西,磚雕仿木結構,通高5.5米,寬4.02米,主體圖案是刻于方心磚上的五龍圖。上方是朵朵祥云,下方是滾滾波濤,其中三條巨龍以坐、升姿勢翻騰于云海之中。另外兩條則由洶涌波濤之中欲向空中飛來,起身之處濺起朵朵浪花。祥云、波浪、巨龍相互呼應,形成了一幅壯觀的圖畫。關于五龍壁的建造年代,過去一直沒有找到文獻記載,但作為影壁它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同它的主體建筑門樓所處的寺廟——彌陀寺有著直接的關系。彌陀寺現只存東跨院的南房,五龍壁就在南房的西山墻上。它的前面原有水池、門樓等建筑,現都已無存。彌陀寺在宣化近百座寺廟中名氣頗高,年代尤早,規模宏大,至今民間還有“先有彌陀寺,后有宣化城”的傳說。endprint
在宣化區大北街,有一個被稱為“馬宅”的民居院落。它建于清代中后期,建筑面積2100平方米,占地面積7500平方米,現存房屋112間,是宣化清代富商馬氏家族修建的一處宅院,是宣化保存至今最大的古代民居。馬氏家族,祖籍山西,自清代中后期,由商發跡,人丁漸旺,生意遍布京津、直隸、晉蒙等地,經過馬氏家族的幾代努力,成為宣化當地的一大望族。馬家住宅是一座富麗堂皇,曲徑通幽,磚木石三雕點綴其中的四進式院落,且帶有后花園。它共有四個主體院落,一個花園以及牌坊、旗桿、亭子等附屬建筑組成。第一進院是仆人和留宿一般客人居住的地方,稱為外宅。第二進院子是馬氏家族貢奉祖先的祠堂。第三進院是主人的生活區。原來在院子東側偏南有一座磚雕門樓,惜被拆毀。垂花門是院子中最醒目的建筑,它以端莊華麗的形象將四合院內宅和外院分開,內宅是家人生活起居的場所,這里多居住女眷,家仆一般也不得隨意出入,舊時人們常形容大家閨秀“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二門”指垂花門。垂花門東西兩側各用寬大的山墻影壁相連,不論是垂花門還是山墻影壁都起屏障作用,都是為了保證內宅的隱蔽性。第四進院子是規模相對較小的院落,屬于存放車輛和堆放物品的倉庫用房。后花園在馬宅整體建筑中占有顯赫的地位,屬于私家花園,建筑、裝修以及綠化都傾注主人的思想和智慧,是一幅具有濃郁特色的民俗風情畫卷。花園內樹木繁茂,花草蔥籠,花園的設施布局都是為適應居住在這里的馬氏家族娛樂、起居、游宴等生活需要服務的,整座建筑的設計具有極強的生活理念。馬宅是宣化目前現存四合院建筑中規模最大,民間建筑裝飾工藝最完好,最富有代表性的一個建筑群。盡管馬宅失去了往日的榮華和昔日的光彩,但是,馬宅依舊充滿了傳奇和莊重,是古代先人智慧和創作的結晶。
在宣化迎賓大道的牌樓西街50號,是一處中西合璧的“三進四合院”,共有房屋120余間,有古城第一院之稱,這就是察哈爾省民主政府舊址。從空中俯瞰,整個院落呈“目”字型結構,青磚灰瓦、古香古色。推開兩扇沉重的赭紅色大門,進入院內,可近睹這座始建于清末民初的“三進四合院”。整個大院分前院、中院、后院,布局合理、古樸典雅、整齊莊重、前后呼應、相得益彰。前院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結構,中院呈中西合璧建筑,北面正房是一座哥特式建筑的二層小樓,后院基本上與前院布局相同。整個院落雖處在宣化的繁華地段,但大院內卻鬧中有靜,居住宜人。這處院落原本是宣化天主教的若瑟總修院,但在全部建筑完工不到十年的功夫,隨著侵華日寇的鐵蹄踏入宣化,總修院被迫解散,該院遂成了日偽察哈爾省公署的所在地。1945年9月,通過八年艱苦抗戰,冀察部隊解放了察哈爾省全境,在宣化成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民主政府—察哈爾省民主政府,并把原日偽省公署改為民主政府的辦公駐地。從革命圣地延安來的一大批文化名流也隨即涌入宣化。同年11月,在宣化劇場隆重召開了察哈爾省人民代表大會,大會歷時5天,到會的代表139人。大會確定了以中共中央北方局“晉察冀地區施政綱領”為施政方針,討論通過了“反對內戰,爭取和平”、“發展經濟,支援前線”、“紀念民族英雄,懲治戰爭罪犯”等項議案。最后,人民代表大會還選舉產生了察哈爾省民主政府委員9人,張蘇當選為省政府主席。1946年10月,因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內戰,隨著國民黨軍隊攻入宣化,察哈爾省民主政府駐地也隨我軍被迫南遷保定淶源。察哈爾省民主政府駐地雖然在宣化僅存在了短短的一年,但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省級民主政府,有著極其重要的歷史意義。1993年7月15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把察哈爾省民主政府舊址頒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6年),由當時的兵備道良卿、宣化府知府張志奇、宣化縣知縣黃可潤等發起,得到周邊十州縣各屬紳士人等不遺余力的捐資興學,其結果就是柳川書院的建成。這個位于皇城橋東大街的書院內,共建有學舍七十余間。書院前后是四通八達的大路(即相國廟街和皇城橋大街);院東建魁星樓(魁星是我國古代神話中指管文章盛衰的神)。樓前樹立著當時直隸總督方觀承親筆書寫的“柳川書院碑記”和宣化府知府張志奇親手書寫的“柳川書院記”石碑各一方;院西鑿建池塘,引北山溪流柳川河之水穿院入池。庭院一派幽靜典雅、美不勝收;后院設射圃,是練習射箭的地方。還配有書院的輔助設施,水井一眼、伙房、馬廄數間。從建筑上看,反映出當時文武合一教育之特色。古城宣化,地處塞外要沖。據《宣化府舊鎮志》所述:“鎮城群山環繞于東北,洋河縈繞于西南,城居東西道路之中,實屬一要害之地。”歷代為屯兵防守之重鎮,戰爭頻繁,文化落后。當時來宣任職的官員,多重視教練習武,少談及文化教育。對子孫后代熏陶感染的也多是強悍猛烈,打打殺殺;少規范溫和善良,文化禮儀。從清末民初看,宣郡也只出了些武功顯赫人物。如明代的田雄、張俊、馬芳,清代的鄭魁士(忠烈公)。“柳川書院”的誕生,彌蓋了周邊州縣文風的轉機,使這里的人們懂得了在習武之余轉入文教。“柳川書院”接納了宣府所屬十州縣莘莘學子,呈現出“征鼓之聲化為誦弦”的可喜局面。在這股清新風氣的影響下,起到了文教復興、移風易俗的良好作用,逐漸一批批文武雙全的人才脫穎而出。據《宣化縣新志》記載:“宣化在清朝中進士者九人;舉人十七人,撥貢一百零四人;武進士五十二人,武舉人一百五十人。”足可見,“柳川書院”的建成,其意義尤為深遠。書院于清朝末年因辦新學而廢除。清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十月,宣化府中學堂在“柳川書院”成立,暫時占用的仍是“柳川書院”的校舍。第一任校長是胡桂芳。第一批招收學生十九人,后來全部送日本留學,開創了張宣地區學生到外國留學的先河。這批學生后來成了名的很多。1913年(民國二年)1月,宣化府中學堂擴建,征收了“柳川書院”對面的“萬壽宮”建立分校。1914年(民國三年)1月又占用了“演箭所”辟為操場。其后不斷擴充校地,發展成為最具規模且負有盛名的“直隸省立第十六中學”,后來又改名為“察哈爾省立宣化中學”。由于分校的完善,“柳川書院”也只作為該校的學生宿舍了。
說起京張鐵路,就不能不說到宣化府火車站。1876年,京張鐵路建成。這是由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詹天佑設計、主持、組織施工,全部由中國人自行建成的第一條干線鐵路。工程于1905年(清光緒卅一年)動工,至1909年9月24日全線通車,全長201.2公里,10月2日,在南口舉行了盛大的通車慶典。鐵路沿途大部分是高山峻嶺,工程艱巨復雜,原計劃6年完成,結果4年就建成了,總造價比預算節省白銀28萬兩,全部費用僅為外國承包商要價的五分之一。京張鐵路通車到宣化是1909年(清宣統元年)5月27日(農歷四月初九),全長167公里。因宣化自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起設府,1909年5月,車站建成后,故名“宣化府車站”,車站頂端的旗桿上,飄著滿清政府的龍旗。至1914年廢府,成立察哈爾特別區,車站才更名為“宣化站”。據記載:1909年9月24日京張鐵路全線通車慶典時,由當時的直隸省口北兵備道道臺、二品頂戴成和剪彩。宣化火車站既是京張鐵路線上較大中間站,又是宣龐支線的始發站。建站初期全站職工不足10人,站場僅有4條股道,行車、客運服務設施非常簡陋落后。1935年,線路增至8股,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占領宣化,為掠奪龐家堡鐵礦資源,于1942年將線路增至9股,并修建了東調車場。日本投降后,國民黨政府于1946年將東調車場拆除。解放初期,雖歷經了清末、民國、日偽、國民黨40年統治的宣化火車站,依然僅有9股線路,全站職工40余人,一臺調車機并兼跑煙筒山拉礦石,客運設施上,只有一座130平方米的候車室,基本上沒有職工家屬宿舍,只有幾排每間僅有8.2平米的平房,是日偽統治時期給“腳行”(裝卸苦工)蓋的住處。職工班次為兩班制,每班工作24小時。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人民鐵路的飛速發展,今天的宣化站已從解放初期職工不足50人,技術設備落后的二等小站,發展成為有700余人,技術設備先進,生產實力雄厚,在北京鐵路局直屬站中舉足輕重的一等站,每日平均裝卸車總數已達百輛之多。
滄海桑田,城內最高大最宏偉的古代建筑鎮朔樓與拱極樓依然原汁原味地矗立城中。古老的城墻、民居、書院、老車站等,讓素有“神京屏翰”之稱的古城宣化為我們展示出一幅不同尋常的文化、社會、經濟發展的風情畫卷,折射出千年華夏文明所散發的光芒,沉淀著這方水土獨特的文化記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