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彩虹
(廣東石油化工學院 廣東茂名 525000)
教學內容是大學生學習的“糧食”,提升教學內容設計的水平是學生滿意度提高的基礎,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和國務院批準發布的《學校體育工作條例》的精神,高校體育類課程應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激發運動興趣,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和終身體育的意識;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確保每一個學生受益的課程基本理念。因此,這就對高校體育類課程教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高校體育類課程教學應該讓學生能夠具備如下能力:從事運動的能力、體育鍛煉能力、體育娛樂能力、體育觀賞能力等。而《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也提出了“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五個領域目標,這些都給體育類課程教學指明了方向。而就當前高校體育類課程來說,存在一些問題:一是教學內容的設計缺乏對體育培養目標的定位思考,現階段的高等院校體育課程存在內容單一、缺乏文化交融、評價體系不明、師資力量薄弱等問題。二是教學內容的設置還有待進一步科學化,很多高校在課程設計上強調了實踐教學,對于理論教學較為忽略,缺乏了理論性教學,會造成學生對于體育運動的根本性機理掌握不夠,而直接性的操作性培訓,有些技能學生掌握起來沒那么快,因此,改革教學內容,將理論與實踐教學相結合是當前體育類課程教學改革的重點。因此,學生滿意度與高校體育類課程教學改革就顯得十分重要,發掘學生滿意的因素在哪里,需要往哪些方向調整教學內容,以達到學生滿意,進而為教學改革提供支撐,本研究試做初探。
學術界和實踐界對學生滿意度往往用“高”與“低”來衡量,即用“滿意度高”與“滿意度低”來評價與衡量,因此,為了分析學生滿意度與高校體育類課程教學改革之間關系,對廣東、廣西兩廣地區內的10余所高校展開調研,調研內容包括高校體育類相關課程負責人、教學人員、學生、教學相關管理部門等,同時,考慮到調研問題的回答性質,即包含主觀的回答,也包含客觀的一些回答,因此,選用LOGIT模型進行分析,以提高研究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同時,以學生滿意度“高”與“低”作為因變量,其他影響學生滿意度的課程教學改革的因素為自變量。建立因變量與自變量之間的關系模型如下:

在進行學生滿意度與高校體育類課程教學改革兩者之間的關系研究之前,必須對反映這兩者的重要變量選取做一個全面的論證,從筆者掌握的文獻資料來看,部分學者對此也展開了相應的研究,如李穎、王東(2013年)認為開展一些特色體育課程是近年來高等院校體育教育與改革的新內容,建議通過整合課程資源、完善課程體系,加強“體育文化”的通識性發展,促進體育師資的專業化發展來實現體育課程改革的“內涵式發展”。付玉輝、王曉峰(2013年)認為體育課程應以傳授提高身體活動效率知識與方法的課程,并強化對學生體質服務的功能,體育課程要靈活,不能給學生太多的運動壓力,讓學生輕松學習,愉快學習,盡其所能。張穎(2010年)就創新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教學體系展開了思考,認為體育課程應該結合不同類型的學生,分不同層次進行教學,黃曉靈(2008年)就美國高校專業體育課程改革的特點及取向提出了對比研究,認為體育課程應該多樣化,滿足不同學生的興趣。胡慶山、郭敏、王健(2012年)對我國體育課程實施研究展開了評析,認為教育部門應該重視體育,加強對于體育課程和設施的投入力度。本文中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借鑒學者的研究成果,將反映學生滿意度與高校體育類課程教學改革兩者的因素分為幾個角度進行探討,并各選取一些變量進行分析,各影響因素具體定義及賦值的標準如表1所示。

表1 各影響因素具體定義及賦值的標準

表2 logit模型估計結果
本次調研主要采用實地調研和網上調研的方式進行,共收到100多份問卷,提取了98份完整的問卷進行分析。特從調研中選取這些相關數據進行分析與處理,通過剔除數據不齊全的無效樣本后,有效樣本涉及98個。
根據前面所述研究方法,將上述7個可能的因素賦值后,運用SPSS 17.0對二元Logit模型進行回歸分析,7個變量全部通過了擬合優度檢驗,得出結果見表2。
從上述研究可以看出,教學內容的特色與課程定位及培養目標吻合性程度、教材選擇與教學內容針對性強度、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滿意情況對于教學內容設計的科學性有很強的影響。同時,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運用的科學性與合理性以及教師教學水平與質量能否勝任課程教學也對教學內容設計的科學性有較強的影響。對此建議如下所示。
一是提高高校體育類課程定位與教學內容的吻合性。高校體育類課程應加快調整和優化課程結構,探索適應不同層次和不同類型的學生所需體育課程,使課程內容與學生體育能力對接,構建適應性新課程體系,讓體育課程的目標與學生能力對接,也會提高學生的興趣,提升學生滿意度。
二是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理論教學比重,同時,要開展適應性強的實踐教學,并通過多種教學手段的滲透,為學生學習效果提高奠定基礎。
三是改變教師作為大綱的被動執行者和已有知識傳遞者的傳統角色。使大學體育教育成為充滿智慧的事業。最充分的尊重教師和學生對教學內容的選擇,以人為本。為教師創造一個展示自己才華的舞臺。這樣教師就可以根據學校和學生的實際,以學生的發展需要為中心來選擇和設計教學內容,學生在學校才能獲得課程的主動權,從而最大程度上提高自身興趣愛好,達到應有的效果。
[1]李穎,王東.大學特色體育課程發展現狀、問題與改革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3(6):53-56.
[2]畢進杰.體育課程概念辨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3(11):96-101.
[3]張穎.創新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教學體系的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10(24):50-51.
[4]黃曉靈,黃菁.美國高校專業體育課程改革的特點及取向[J].比較教育研究,2008(12):33-36.
[5]胡慶山,郭敏,王健.我國體育課程實施研究評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2(2):7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