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煒
在2014年6月的江西省市縣新聞獎長消息評比中,上饒市廣播電視臺新聞《日記里的浪漫》獲得一等獎。這條新聞報道了上饒市鳳凰社區的居民吳華林七年來細心護理病患妻子的溫情歷程,用1500篇護理日記展示了普通百姓的浪漫。回顧新聞采訪和制作的過程,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作了些許努力。
多磨
采訪對象吳華林、錢鳳英夫婦是江西鳳凰光學集團的退休職工,兩人相濡以沫,用至深的親情講述了一份樸實的浪漫。老伴錢鳳英2006年12月突發腦溢血,不幸變為植物人。醫生診斷認為,她康復的可能性極低。然而,就在大家對錢鳳英的治療不抱任何希望的時候,吳華林卻出于最尋常的最樸實的夫妻之情,不拋棄,不放棄,還帶著她赴外地大醫院求醫問診,并且天天堅持細心護理。吳華林對老伴的護理是細心、耐心和盡心的,他把每天的護理事項用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既便于醫生診治,又便于自己掌握愛人的康復進程,日記一頁頁地積累起來,護理也一點點轉化為生命的奇跡。2009年9月14日,吳華林嘗試著給錢鳳英喂一口牛奶,錢鳳英竟然令人難以置信地吞咽了下去,又過了半個月,錢鳳英終于開口喊出了吳華林的名字,一個生命被堅持的愛喚醒了。2012年,錢鳳英持續好轉,康復進入新階段,醫院同意其回家靜養。
吳華林、錢鳳英的新聞素材是在2013年上饒市廣播電視臺記者踐行“走轉改”,新聞進社區報道活動中發現的。然而,好事常多磨,當居委會干部領著記者來到老倆口家中說明來意后,兩位老人身邊的子女卻不愿意媒體公開報道他們的家事。我們很尊重家屬的意愿,與之進行了數次面對面的溝通交流,逐步打消了他們顧慮。同時,記者又在白天子女們上班后來到家里與二老嘮家常,幫助做家務。經過一段時間的零距離共處,雙方終于互建了信任,采訪的障礙被記者的誠心消融了。
陳虻曾經說過,如果你把對方當成采訪對象,那么他們就把你當成采訪者;如果你把對方當成親人,那么他們就會也把你當成親人。新聞價值開掘的前提,是對新聞素材的掌握,而掌握新聞素材的前提,常常在于尋求采訪主體與客體的主觀認同,多磨,就是要磨去距離,磨去戒備,磨出親情式采訪流程,情感類新聞報道猶如研磨咖啡,唯有善磨,才能溢出人性的清香。
善選
一旦與吳華林、錢鳳英交上了朋友,這個新聞富礦的大門就徹底洞開。記者先后七、八次前往采訪,立體拍攝了吳華林對錢鳳英護理的日常流程、生活細節、個性表達,力求客觀真實,原汁原味,凸顯紀實性,把握分寸感,讓鏡頭靜靜地記錄下親情的流淌。前期采訪下來,素材達到500分鐘,點多面廣,而且也雜亂無序。經過分析,我們認為做好減法是制作這條新聞的第一個基礎性工作,短短三分多鐘的新聞,容量有限,貴在精煉和集中。新聞是選擇的藝術。我們不斷篩選比對,初步定下護理、寫日記、買面包、吃魚、唱歌等內容作為新聞主干,其余諸如買菜、買藥、赴醫院找醫生、父親與子女商量家事、與居委會聯系事宜等盡皆做剪枝處理。如此,新聞架構鮮明,脈絡清晰,焦點集中。同時,在另一個方面,我們認為做好加法是處理這條新聞的創造性工作。選擇新聞素材要去偽存真,去粗取精,但如何讓保留下來的核心素材更飽滿、更鮮活、更具表現力,這就需要我們再做加法,再進行二次選擇。如護理日記有三大本、1500多篇,要選擇好新聞切入口,抓住新聞由頭,提取標志性篇幅及重大事件記錄來展示。在拍攝的手法上作了細致的安排:動態畫面抓拍到位,靜態畫面凸顯表現力,如運用逆光剪影造型,高速度、大光圈控制景深,合理布置房間自然光源和輔助光源等,強化新聞的畫面張力和現場感;在記錄新聞現場時,重點拍攝了老倆口唱歌的段落,運用全景、中景、特寫等成組鏡頭予以記錄,特別是前期拍攝時著意運用長鏡頭融蓄現場情緒,盡可能捕捉生活原態;在拍攝吳華林、錢鳳英家里的場景畫面時,選取角度,求簡潔,取明快,尤其采取了一個搖鏡頭突出吳華林的床與錢鳳英的床相依相伴的畫面,文稿附以“為了照顧老伴,吳華林的床和錢鳳英的床并排擺放著,他們之間僅有兩手相牽的距離”,聲畫合力,情躍熒屏。記者拍什么新聞,是需要選擇的,一條新聞怎么拍,選什么角度,提煉什么主題等也都是需要選擇的,而這些選擇的累加,就是記者的新聞呈現和追求。
精編
八次采訪,500分鐘素材,要濃縮為屏幕上不到4分鐘的新聞,這中間的流程就是精編。第一是講述新聞故事。編輯中,記者精心構建好新聞的故事主體,由最新的日記這一新聞點切入,到背景交待,再到護理康復過程,最后推至情緒高點。將相關的新聞要素像制作果仁巧克力一般嵌入一個新聞故事中,觀眾接受的是濃郁的有情感的新聞事實,而不是生硬和呆板的日記符號以及素材的簡單堆砌。故事建構的重點立在喚醒植物人這一護理轉折點,和吳華林與錢鳳英的夫妻對唱這一情緒高光點。第二是統籌新聞中的實與虛。日記里的浪漫,一目了然,日記是實,是生活事實,是鏡頭實景;浪漫是虛,是人和人之間不離不棄相互攙扶的真情,是1500多個日夜轉換所飄散出的光陰的陳香。新聞不是專題,要力求簡單成形,因此畫面要簡潔明了;新聞不是故事片,貴在客觀真實,因此,采訪、文稿力求樸實,在大實的基礎上加入小虛,從而虛生于實,虛實相合,達到真實可信,自然入情。第三是統籌聲畫,水乳相融。電視的聲畫關系,當合則合,當離則離,重在體現綜合效應。同期聲的編輯上,記者精選了“吃魚挑刺”的采訪,語言表現力較強,情感真摯樸實。“要是吃魚啊,他才細心呢,把刺挑得干干凈凈。”最后再來一句“他有什么吃的,都不會忘了我”。這樣的采訪,具有純天然的感染力,因此,編輯時處理為不剪輯,不插畫面,原貌呈現;在采訪吳華林學習唱歌時,將唱歌的同期聲與部分抒情空鏡頭對位剪接,精摳剪輯出入點,讓情感如細流潺潺,另外還對現場唱歌同期聲與后期配樂作了聲音轉場處理。
做新聞,態度很重要。關于態度,有人說,態度決定高度;有人說,態度決定一切。作為一個新聞工作者,常常會想著去找一個好選題,把它作為創優片來做,這固然是好的。其實,沒有不好的選題,只有不好的態度。只有在每一次采訪中,希望能發現點什么,學習點什么,比別人多做點什么,很多事情就順理成章、水到渠成了。在這一條新聞中,我們不能不感佩吳華林和錢鳳英,他們在有些人的眼里,甚至是不幸的,但是我們發現他們是可敬的、可愛的,也是幸福的。也正因為此,那1500篇日記才會成為溫暖的記錄,我們也才會在寫作和編輯這條新聞時,將技巧和規則隱匿起來,很自然地讓情感來引導我們。蘊含其間的浪漫,是如此的厚重和真實,以至于在編輯的過程中我們一度無法分辨這是一條新聞還是一段傳奇。
(作者單位:上饒市廣播電視臺)
欄目責編:胡江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