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春芝
在《爸爸去哪兒》第二季,有孩子們與野人相遇的環節。貝兒看到曹格扮演的野人,嚇得哭了起來,然后抽噎著把自己手里的東西乖乖地交給了野人,野人讓做什么她就做什么。Feynman雖然是男孩,對野人的恐懼也不例外,他不顧身后的貝兒,三十六計走為上計,一路小跑,跑得越遠越好……這些情景是我們這些普通觀眾早已預計到的孩子們的反應,我甚至擔心孩子們自此以后會做惡夢,常常會夢到可怕的野人。但是,劇情告訴我們,做惡夢的悲劇沒有發生,因為野人卸了妝,孩子們都看到可怕的野人原來是曹格叔叔扮演的。然而,另一種不幸發生了,孩子們對野人的概念沒有了,在他們的世界里,野人都是身邊的熟人演的,也許從此以后他們的世界里沒有了讓他們恐懼的類似野人的東西。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楊陽洋的反應,他很高興見到了童話中的“森林之王”,他甚至向“森林之王”提了很多問題,還驕傲地把“森林之王”和“森林之弟”帶了回來……“森林之王”卸了妝,竟是黃磊叔叔,但楊陽洋固執地認為,他見到的是“森林之王”,此時,字幕上打出“入戲太深”幾個字。我不禁為這孩子難過,因為在黃磊現出原形的瞬間,楊陽洋心里的那個童話世界轟然倒塌,但可憐的孩子不愿意承認那個坍塌的美麗的森林之夢,這對這個四歲多的孩子的心靈世界是怎樣一種毀滅?
我是一個愛聯想的人,我又不禁聯想到了另一檔節目——《變形記》,我常常發問:節目關注的是誰?貧富之間、城鄉之間的交換生活,城市的叛逆孩子經過貧窮生活的經歷而蛻變,那些到富裕的城市家庭一游對可憐的農村孩子又意味著什么?生活環境、貧富差別的落差,在少年的心里造成了怎樣一種落差?他們會不會反其道而行之,由原來的乖巧到了強烈的叛逆?城市的富裕之行是對他們乖巧的獎勵,還是一場災難、浩劫?
每一檔節目都需要吸人眼球的收視率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但它在收獲效益的同時,也應該兼顧到對孩子心靈的養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