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彪



5月底的江西省南昌市,熱浪襲人。距離南昌城僅30公里的新建縣厚田鄉龍王廟村,緊鄰厚田沙漠,飽受風沙侵襲。當下,大面積郁郁蔥蔥的濕地松雖擋住了一部分風沙,但周邊部分土地依然難逃沙化的厄運。
厚田沙漠,位于贛江與錦江交匯處。2012年的數據表明,厚田沙漠景區面積約為11萬畝,其中沙化土地約1萬畝,折合6.7平方公里,占江西省沙化土地面積約0.89%。
新建縣綠化辦從科學的角度闡述了沙漠形成的原因:厚田鄉地處贛江和錦江交匯處,由于河水流速減慢,河道變寬,河水攜帶的泥沙沉積,加上強勁的西北風搬運和堆積作用,使得沙化土地不斷擴張,形成大面積沙漠。
龍王廟村頑強挺立在厚田沙漠中,村里有300多戶人家,1200余名村民。村民告訴記者,村莊取名龍王廟,是期望得到龍王的庇佑,少受水患侵襲。早些年,龍王廟村飽受水患之苦,每遇汛期,良田與房屋經常被贛江和錦江所發洪水吞沒。10多年前,在政府的支持下,龍王廟村從贛江邊搬遷到了現址。
炎熱的夏季,厚田沙漠更像一個火爐,沙地地面溫度可高達70攝氏度。不僅是炎熱,更惱人的還有風沙。村民回憶,風沙未得到根治前,大風刮過,卷起漫天風沙,吹得讓人難以睜眼。在村中老者的印象中,沙患最嚴重的20世紀80年代,沙礫甚至借助風勢,越過贛江,吹向30公里外的南昌城區。
飽受風沙之苦的不僅僅是龍王廟村。厚田鄉有10多個村莊靠近沙漠,象潭村就是其中之一。村民說,龍王廟村、象潭村的土地沙化面積這些年還在擴大。
如果說濕潤多雨的江西南昌龍王廟村是土地沙化個例的話,那在祖國的大西北新疆、內蒙古、甘肅、寧夏等省區存在的大面積的沙化土地似乎成為必然,給眾多民眾帶來了生產和生活的雙重威脅。
荒漠化導致生態環境惡化,生存條件喪失。目前,全國有2.4萬多個村莊和許多城鎮經常受荒漠化危害。沙壓村舍,沙進人退,在一些地區屢見不鮮。內蒙古自治區鄂托克旗近30年間流沙壓埋房屋220多間,棚圈3300多間,有700多戶村民被迫遷移他鄉。甘肅省石羊河下游的民勤綠洲地下水位以0.5米~1.0米/年的速度下降,使7萬余人、12萬頭牲畜飲水發生困難,2萬多公頃農田棄耕,農民遷居異鄉。地處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的皮山、民豐兩縣,因風沙危害,縣城兩次搬家,策勒縣城三次搬家。20世紀以來,我國沙塵暴越來越頻繁,50年代至今造成重大損失的就有70多次。荒漠化地區的東南部,年沙塵暴日數在5~10天以上;甘新戈壁、沙漠地帶沙塵暴在20天以上;南疆與阿拉善高原是沙塵暴多發地區,超過30天,如南疆柯坪平均為38天,最多年份達53天。沙塵暴危害極大,致使生態系統嚴重破壞,土地沙化加劇。1993年5月5日發生的歷史上罕見的大范圍強沙塵暴天氣,狂風攜裹沙塵席卷了甘肅河西走廊東部、內蒙古南部和寧夏西北部,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5.4億元。1996年5月29日,又一次強沙塵暴襲擊敦煌市,隨后又殃及玉門、肅北、安西、金塔等地,導致5名學生死亡,直接、間接經濟損失達5000多萬元。荒漠化的發生不僅給人民生命財產帶來了巨大的損失,而且摧毀了我們子孫后代賴以生存的空間。
今年6月17日是第二十個“世界防治荒漠化與干旱日”。今年 “6.17” 的世界主題為“依靠生態系統適應氣候變化”,宣傳口號為“土地是人類的未來,讓土地免受氣候危害”,中國主題為“綠化荒漠,美麗中國”。
在我國,荒漠化地區往往是最貧困的地區之一,當地的經濟,當地百姓的生活水平,一般都相對較低。要想更好地推進防治荒漠化工作,必須首先改善老百姓的生活,只有大家富起來,才能有更大的熱情投入到防治荒漠化中去。也只有我們都行動起來,通過不懈地努力和探索,用綠色的長龍鎖住肆虐的沙漠,才能真正實現美麗中國的愿景。
荒漠化的危害
土地沙化被稱為地球的“癌癥”,是全球最為嚴重的生態問題,我國是世界上土地沙化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根據第四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截至2009年底,全國荒漠化土地總面積262.37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27.33%,分布于1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508個縣(旗、區)。土地沙化導致土地生產力衰退、生態環境惡化,縮小了人類生存和發展空間,加劇了貧困和生態災難,嚴重制約了區域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
據聯合國資料,目前荒漠化已影響到世界1/5的人口和全球1/3的陸地,每年由此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多達423億美元。荒漠化是貧困的根源,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障礙,同時我國荒漠化地區也是目前貧困人口最集中的地區,據估計,中國每年因荒漠化危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65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是直接經濟損失的2~3倍。在各類自然災害中,由于天氣變化引發的干旱、寒潮、大風、沙塵暴、暴雨災害等造成的損失最為嚴重。
荒漠化地區經濟落后,作為基礎產業的農業與自然環境關系密切,除部分灌溉區域外,基本上停留在“靠天吃飯”的水平上,因此農業受荒漠化影響最大,危害也最嚴重。荒漠化的發生、發展直接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可利用土地資源喪失和農業生產減產。
農業生產是荒漠化地區最重要的生產經營活動之一,由于生產經營水平較低,受風沙危害影響較大。農作物的播種、生長、成熟各個階段都受到風沙活動的影響,常常造成農業大面積減產,危害巨大。我國北方的風沙活動,多出現在4~5月,這時正是北方農村的春播季節,強烈的風沙嚴重影響春播,往往將剛剛播入土的種子和糞肥吹出地表。這種現象在荒漠化地區非常普遍。1981年5月,河北省圍場縣御道口鄉出現強風沙天氣,有600公頃小麥被吹蝕表土5~6cm,并將剛剛播種入土的春小麥種子和糞肥全部吹走。1979年4月,新疆東部托克遜縣出現強風沙天氣,有1862公頃春小麥和208公頃棉花的幼苗被吹跑。
由于風沙危害,荒漠化地區土地退化非常嚴重,使農業生產受到很大影響。據調查,我國荒漠化地區僅退化耕地每年損失的糧食就超過30億公斤,約相當于750萬人一年的口糧。近40年來,全國共有668萬公頃耕地變成沙地,平均每年喪失耕地16.7萬公頃。受風沙危害的影響,荒漠化地區農作物的產量普遍較低,每公頃產量多在300~750公斤左右。
我國北方草原地區在歷史上一直以畜牧業為主,“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是古代草原繁茂、牛羊肥壯的真實寫照。然而現在很難見到這種景象了,大片的草場為流沙覆蓋,由于沙化所引起的草場退化嚴重地制約了畜牧業的發展。
根據荒漠化監測,我國荒漠化地區共有退化草地105萬平方公里,由于草地退化每年少養活綿羊5千多萬只。建國以來,共有2.35萬平方公里草地變為流沙。素以水草豐美著稱的呼倫貝爾草原和錫林郭勒草原,退化草原面積分別占草原總面積的23%和41%,退化最為嚴重的鄂爾多斯草原退化草場面積已達68%。草地退化一方面表現為植株變得低矮稀疏,產草量下降;另一方面表現為豆科、禾本科等優良牧草數量減少,有毒有害、適口性差和營養價值低的植物增加,牧草質量下降。
草場沙化使生物量大為降低,大大降低了草場的載畜能力。由于牧草質量的降低,牲畜往往吃不飽,經常處于饑餓、半饑餓狀態,其結果是造成牲畜生長發育緩慢,體重小,存欄時間長,出欄率低。在風沙嚴重地區,春天強烈的風沙往往加速草場地表水分的蒸發,不利于牧草的返青。高速運動的沙粒常常將剛剛返青不久的嫩草打死打傷,造成草場返青遲緩,加劇了春季由于牧草缺乏對畜牧業造成的危害。
荒漠化使生物質量變劣,物種豐度降低,劣質雜草增加,對生物多樣性構成嚴重威脅。在干旱區尤其是荒漠地區,保護生物多樣性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荒漠地區的動植物在極端的自然條件(干旱缺水,冬嚴寒夏酷暑,晝夜溫差大,日照強,風蝕沙埋,土壤粗礪,多鹽堿、石膏等)和長期進化過程中,成功地發展了許多適應機制(包括生態的、生理的、形態結構的、行為的、遺傳的等等),其中許多野生植物是防治荒漠化生物措施的重要種質資源,許多動物是我們家畜的祖先,荒漠動植物中包含許多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種類。許多荒漠草本和小半灌木是營養豐富的牧草,不少種類具有藥用價值。據調查,僅中國的沙漠地區(包括部分荒漠區以外的沙地)就有藥用植物356種,其中常用的103種。荒漠生態系統在固定流沙、減弱風蝕、改善環境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荒漠生態系統的破壞將導致環境的惡化。由于濫樵、濫采、濫墾、過渡獵捕等不合理的人類活動以及由此而造成的荒漠化的迅速擴展,荒漠化地區的生物資源遭受劇烈摧殘,生物多樣性急劇減小。如今,荒漠植物三葉甘草、鹽樺已經滅絕,荒漠動物中新疆虎、蒙古野馬、高鼻羚羊和新疆大頭魚也已經滅絕。另外,還有數十種處于瀕危狀態。
荒漠既是地球上一類特殊的生態地理區域,又是地球生態災害的源頭之一。面對土地荒漠化的威脅,中國政府高度重視防沙治沙工作,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采取了更加有力的措施,我國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2004~2009年我國沙化土地面積凈減少8587平方公里,年均減少1717平方公里,土地沙化整體得到初步遏制,沙化土地面積持續減少,在國際社會產生巨大影響,成為世界防沙治沙的典范。
世界防沙治沙的典范
我國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響面積最大、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因此,我國政府高度重視防沙治沙工作,2002年1月1日實施的《防沙治沙法》,這是我國乃至世界上第一部防沙治沙的專門法律,使我國防沙治沙工作實現了依法治理。經過多年來堅持不懈的努力,我國荒漠化防治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發展趨勢得到初步扭轉,實現了由“沙逼人退”到“人逼沙退”的歷史性轉變。進入新世紀以來,全國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積逐年減少,分別由上世紀末的年均擴展3436平方公里,轉變為目前的年均1717平方公里,有力地促進了沙區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在長期治沙實踐中形成的堅韌不拔、鍥而不舍的治沙精神,已經成為激勵全國人民建設生態文明、推動科學發展的強大動力。
全國勞動模范、全國治沙英雄、陜西省定邊縣海子梁鄉四大壕村農民石光銀,1984年辭去鄉農場場長職務,舉家搬進沙區,成為全國承包治沙第一人。他在沙海里摸爬滾打40多年,在治理風沙、改善生態的同時,帶領周邊鄉鎮農民興辦沙產業,帶動農民致富,成為全國學習的榜樣。
石光銀說,防沙治沙實現了我的人生價值,是我惟一的事業。雖然現在已經70歲了,但是只要干得動,就要植樹造林、防沙治沙。去年,我帶領鄉親栽植了4000畝樟子松,今年又新造了3000畝,有生之年最大的夢想就是將已經成熟的20多萬畝楊樹林更新改造成樟子松林。
正是因為有了千萬個像石光銀這樣的治沙英雄,才有了今天我國人逼沙退的治沙成績。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張永利告訴記者,隨著防沙治沙事業的快速發展,我國沙化土地植被平均蓋度已由2004年的17.03%提高為2009年的17.63%,沙區生態狀況逐步好轉。荒漠化和沙化重點保護治理區動植物種類明顯增加,群落穩定性有所增強。局部地區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土壤侵蝕模數大幅度下降,每年進入黃河的泥沙減少3億多噸。沙塵源區和路徑區植被得到恢復,釋塵量呈逐年減少趨勢。
同時,經過長期實踐探索,我國的防沙治沙也積累了一些成功經驗,這些經驗在全世界也得到了認可。一是堅持政府主導,實行國家扶持與發動群眾相結合。二是堅持生態優先,實行改善生態與改善民生相結合。三是堅持尊重自然,實行保護與治理相結合。四是堅持工程帶動,實行重點突破和面上推進相結合。五是堅持科學防治,實行科學精神與埋頭苦干相結合。六是堅持綜合防治,實行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七是堅持依法防治,實行法律手段與其他手段相結合。
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相繼實施了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和三北防護林、退牧還草及石漠化綜合治理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實行農、林、水各種措施多管齊下,綜合防治,帶動防沙治沙工作大發展。“十一五”期間,國家又相繼啟動實施新疆塔里木盆地防沙治沙、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態恢復、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等區域性防沙治沙工程項目,對沙化重點地區和薄弱環節進行集中治理,規模推進。在不同沙化類型區建立了38個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批復了《寧夏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建設總體規劃(2008-2020)》。這些重大工程的實施,極大促進了防沙治沙工作的開展。
1999年,為改善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狀況,中國開始試點實施退耕還林工程。2002年開始,在全國25個省全面啟動退耕還林工程。退耕還林工程是從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出發,將水土流失嚴重,沙化、鹽堿化、石漠化嚴重,生態地位重要、糧食產量低而不穩的坡耕地、沙化耕地,有計劃、有步驟地停止繼續耕種,因地制宜地造林種草,恢復植被的重點工程。截至2013年底,退耕還林工程已累計完成造林2819.87萬公頃,其中完成退耕地造林906.30萬公頃,荒山荒地造林1625.49萬公頃,新封山育林288.08公頃;累計投資2768.47億元,其中國家投資2431.16億元。
為解決在中國西北、華北、東北地區的干旱、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1978年11月,中國做出了在三北重點地區建設大型防護林的戰略決策。工程總體規劃范圍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13個省的551個縣,占中國陸地總面積的42.4%。工程建設期限為73年,分3個階段、8期進行。力爭到2050年,三北地區森林覆蓋率由5.05%提高到14.95%,林木蓄積量增加到42.7億立方米。截至目前,工程累計完成造林保存面積2647萬公頃,工程區森林覆蓋率已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2.4%,森林蓄積量由工程建設之初的7.2億立方米增加到13.9億立方米。工程區森林面積持續增加,林種樹種結構不斷優化,防災御災能力有效增強,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明顯減輕,成為中國生態建設的標志性工程。
為了遏制頻繁侵襲京畿重地的風沙,2000年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在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先期試點展開。通過對現有植被的保護、封沙育林、飛播造林、人工造林、退耕還林、草地治理等生物措施和小流域綜合治理等工程措施,盡快恢復北京周圍地區的林草植被,解決首都的風沙危害問題。經過13年的持續治理,目前工程區已初步形成“人畜下山,讓草灌長起來;封山禁牧,讓山川綠起來;舍飼圈養,讓農民富起來;產業發展,讓經濟強起來”的發展格局。截至2013年,工程累計人工造林398.28萬公頃,飛播造林101.79萬公頃,無林地和疏林地封山育林284.71萬公頃,治理草地239.77萬公頃,治理小流域106.66萬公頃。工程區森林面積明顯增加,風沙天氣和沙化土地顯著減少,工程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貢獻率保持在24.7%?28.3%,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逐步顯現。
經過沙區廣大干部群眾長期艱苦努力,我國土地沙化整體得到遏制,沙化土地面積持續凈減少,為國民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防沙治沙,不僅改善了生態狀況和生產生活條件,而且還促進了沙區生產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初步形成了以木材、灌草飼料、中藥材、經濟林果、加工業、沙漠旅游等為重點的沙區特色產業,帶動了加工、貯藏、包裝、運輸等相關產業的發展。作為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締約國,我國政府認真履行公約義務,認真編制實施《中國防治荒漠化國家行動方案》,積極推動公約履約審查機制的建立,推動制定公約十年戰略,參與全球荒漠化評估指標體系制定和履約影響評價指標示范,努力推動公約進程。我國防沙治沙的成功實踐,在國際上產生了積極影響,樹立了負責任大國形象。2008年,聯合國第16次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主席評價中國防治荒漠化處于世界領先地位,荒漠化公約秘書長在聯合國荒漠化十年活動中評價中國防治荒漠化經驗為受影響國家樹立了樣板,特別是在2011年6月17日,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專門發賀信,充分肯定了中國防治荒漠化取得的成績。防治荒漠化已經成為雙邊、多邊合作的重要內容和優先領域,為提高我國國際地位作出了重要貢獻。
根據《中國林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十二五期間,中國啟動實施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建設,建設重點地區防沙治沙工程和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恢復林草植被,構建以林為主、林草結合的防風固沙體系,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積達到1000萬公頃以上。相信在未來的時間里,我國防沙治沙將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更多的助力,讓沙漠真正能夠造福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