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月



2014年5月15日正逢國際家庭日,國家衛生計生委發布了《中國家庭發展報告2014》。報告指出,2040年中國的家庭戶數量將跨上5億戶的臺階,2045年達到峰值(5.04億)后開始減少,到2050年仍將保持在5億戶左右的規模。聯合國確定今年國際家庭日的主題為:家庭事關發展目標的實現。中國的主題是:人人健康,家家幸福。
中國家庭發展的未來和方向
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王培安指出,這是首部由政府部門發布的、全面展現中國家庭發展現狀的研究報告。報告共分十章,分別介紹了中國家庭變遷的特點和趨勢、家庭戶的數量與規模、家庭的類型與結構、家庭關系、家庭功能等內容,總結了在人口政策、城鎮化和老齡化背景下中國家庭的發展與變化特征,分析了影響家庭發展的各種因素,提出了未來中國家庭發展的政策思路和方向。
“家庭是社會的最基本單位,也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家庭的發展既促進每個家庭成員身心發展和自我實現,又對實現經濟、社會和人口的長期均衡可持續發展起著重要的基礎性作用。隨著中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轉型,中國家庭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吨袊彝グl展報告2014》旨在全面梳理中國家庭變遷的特點和趨勢,深入分析影響家庭發展的各種因素,研究提出未來中國家庭發展的政策思路和方向。”王培安在發布會中說。
報告指出,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轉型,中國家庭正經歷著深刻的變化,具有鮮明特點:家庭數量居世界之首;家庭規模日益小型化;家庭類型更加多樣化,核心家庭比重持續下降;計劃生育家庭成為主體;民主、平等的新型家庭關系在越來越多的家庭中確立;家庭經濟功能收縮,家庭功能重心更多地轉向情感、消費、照料、安全和娛樂等??焖俚娜丝诶淆g化給家庭養老帶來挑戰,家庭對外部支持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
此外,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1人戶和2人戶的微型家庭數量迅速增加。2000年至2010年,1人戶數量翻倍,2人戶數量增加68%。2000年這兩類家庭戶占全部家庭戶的1/4,到2010年已接近40%,共計1.6億戶。在未來一個時期,微型家庭數量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的勢頭,平均家庭規模將會進一步縮小。
同時,中國家庭也面臨著一些挑戰。首先,流動家庭和留守家庭面臨突出困難。流動家庭在社會融入、子女教育等方面有一些現實的困難。留守家庭在兒童養育照顧、老人贍養、夫妻關系等方面也面臨困難。
其次,快速老齡化給家庭養老帶來壓力。隨著家庭規模的縮小,家庭養老壓力較大,老人獨居家庭、留守家庭等一些特殊家庭的養老問題較突出。
再者,家庭發展支持政策尚不夠完善。目前,我們尚未建立以家庭為基本單位的長期家庭政策和制度安排。
家庭的發展對實現經濟、社會和人口的長期均衡可持續發展起著重要的基礎性作用。這份報告有助于國家在制定公共政策時,更多地考慮到對家庭的支持,增強家庭功能,以使家庭更好地適應社會環境的變化,進而全面提升家庭可持續發展能力。
中國式未婚問題加劇
在20世紀50年代之前,家庭戶平均人數基本上保持在5.3人的水平上。新中國成立后,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口變化,家庭戶平均規模開始縮小。
《中國家庭發展報告》顯示,20世紀80年代以來,家庭戶平均規模縮小的趨勢更加顯著,1990年縮減到3.96人,2010年縮減到3.10人。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2年居民家庭戶的平均規模為3.02人。相比較于其他亞洲國家,中國已是平均家庭規模較小的國家。
從人口變化的角度看,結婚年齡的推遲,不婚率和離婚率的提高,低生育率、壽命的延長、人口流動等,都導致家庭戶規模的不斷縮小。
導致家庭微型化的原因主要包括初婚年齡的推遲導致青年單人戶增加,人口遷移和流動導致1人戶和2人戶的增加,老年夫婦家庭的增加導致2人戶的增加。近年來,由夫婦二人組成的核心家庭比重大幅提高,占全國家庭的比例提高了2倍。
2010年30歲以上未婚人口中有43.2%是獨居,這個比例在城市中為45.4%。隨著80后一代已日漸成為社會的新生主體力量,這一群體自身的婚姻生活狀況自然也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當80后已婚族承擔著社會和家庭雙重責任的時候,80后的未婚一族同樣面臨著催婚的問題。有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大齡單身男女人數已近2億。
中國正處于一個城市化的進程中,不少年輕人從農村或中小城鎮來到大都市,傳統的親友介紹的相親渠道不復存在。大都市里生存壓力大,很多人把更多的精力用到了奮斗打拼上,這也推遲了婚戀年齡。此外生活圈狹窄,寧可單身也不湊合的心態也導致了一些人遲遲找不到另一半。
兩性專家稱大齡未婚獨居家庭增多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接受高等教育、自我實現需求的發展以及職業競爭和生活壓力的加劇,使得一些人不得不推遲結婚年齡;另一方面是由于一些人沒有找到結婚對象;還有一些人是因為生活方式、婚姻和家庭觀念的變化,主動選擇了單身生活。
孩子變少或老人增多
近年來,由夫婦二人組成的核心家庭比重大幅提高,占全國家庭的比例提高了2倍。這主要是由于中老年夫婦不與他們的成年子女同住,以及更多的年輕夫婦選擇推遲生育甚至不生育等
原因。
單人家庭的迅速增長,已經成為城鄉家庭變化的普遍趨勢。2000年至2010年,城市的單人戶增加1.5倍,鎮的單人家庭增加1.2倍,農村的單人家庭也增加近40%。單人家庭數量增長主要是由于30歲以上大齡未婚人口增長、離婚率提高和喪偶獨居老人數增長。
在現代都市中,越來越多的夫妻主動放棄生孩子,被稱為“丁克”家庭。據了解,結婚5年以上不要孩子的夫婦,北京家庭占10%,上海占12.4%,深圳占11.8%。伴隨著工業化和現代化,新一代中國家庭正面臨尷尬的選擇。一項較新調查針對學歷為碩士以上的中國高學歷階層,發現他們對生育的意義仍然持肯定態度。可這項調查同時也顯示,“牽扯精力”(25.4%)、“影響工作”(16.7%)、“經濟能力有限”(18.6%)以及“影響兩人世界”(13.6%)等等原因,使生育和養育孩子的問題變得越來越令人畏懼。
另一方面,80歲及以上的高齡老人中有四成以上是單人家庭戶主。
在人口老齡化加速的背景下,中國有老年人的家庭出現了大幅度增長,第五次、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00年?2010年期間,有65歲及以上老年人的家庭增加了28.7%。老齡化改變了老年人的家庭生活安排、居住模式和養老方式,同時也對家庭的養老能力提出了挑戰,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隨著家庭規模的縮小,家庭養老負擔加重;二是老人精神慰藉的需求難以得到及時滿足;三是老人獨居家庭、留守家庭等一些特殊家庭的養老問題更為突出。
贍養老人是家庭的重要功能。目前,我國90%以上的老年人是在家庭中養老。隨著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長和老年人壽命的延長,家庭的養老需求已經進入迅速增長階段,老年人生活照料需求也迅速上升。
《中國家庭發展報告》顯示,我國共有家庭4.3億戶左右。目前,中國有65歲以上老人的家庭已超過8800萬戶,占全國家庭戶的比重超過20%。根據全國城鄉失能老年人狀況研究顯示,2013年全國失能老年人數達3750萬,預計2015年失能老年人數將超過4000萬。
與家庭養老需求迅速增長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由于家庭規??s小,時間資源緊張,家庭的養老能力被削弱。其中,農村留守老年人家庭、獨居老人家庭的養老問題最為突出。
流動人口高達2.4億
目前,我國流動人口共有2.4億,占全國總人口的20%。
數據統計,我國2012年農村留守老人約有5000萬人,占農村老年人口總數的50%;留守婦女的人數超過5000萬,約占20至59歲農村婦女總數的14%;農村地區0至17歲的留守兒童已經達到6103萬人,與2005年全國抽樣調查估算數據相比,五年間增加了242萬人。王培安表示,“流動家庭和留守兒童大量出現,這些家庭在生活質量、社會融入、子女教育等方面遇到了新的困難。”
從數據上看,我國的人口當中每六人中就有一個是流動人口。從流動人口的總量上看,新生代流動人口已經成為流動人口的主體,流動人口正在經歷代際更替。
據了解,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時,新生代流動人口已經超過流動人口半數,總量達1.18億。全國流動人口動態監測數據顯示,2012年流動人口的平均年齡約為28歲,超過一半的勞動年齡流動人口出生于1980年以后。與上一代相比,新生代流動人口的外出年齡更輕,流動距離更長,流動原因更趨多元,也更青睞大城市。新生代流動人口在20歲之前就已經外出的比例達到75%,在有意愿落戶城市的新生代流動人口中超過七成希望落戶大城市。
國家衛生計生委流動人口司副司長王謙表示,新生代流動人口已經由生存型向發展型轉變,其進入城市不僅僅是為了掙錢,對未來發展有更多新期待。流動方式已由個體勞動力流動向家庭化遷移轉變,流動形態由“鐘擺式”流動向在城市穩定生活、穩定工作轉變,最近三年沒有更換過工作的比例超過六成?!拔覀冋J為,新生代流動人口在流量、流向、結構等方面的特征代表著人口流動遷移新的變動趨勢。”王謙說。
近年來,流動的育齡婦女無論在數量上和在比重上,增加的幅度都比較大。流動的已婚育齡婦女在全國已婚育齡婦女當中大概占1/4,而這些人在上一年生的孩子的數量,差不多占全國出生數量的1/3。推動流動人口衛生計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國家衛生計生委的一項重點工作。
據了解,在我國7000萬戶留守家庭中,農村留守家庭占了全部留守家庭的77%,醫療、教育和保障問題均不容忽視。專家介紹,留守家庭中,留守兒童面臨的安全和發展困境問題最為突出。由于缺少父母的照看和關愛,他們在行為和表現上可能出現更多不良狀況,也更容易受到傷害。
家庭具有特殊的意義和地位,家庭是應人的需求而出現的。人根據其本能的特征,需要同類的關懷和憐憫,而家庭就是為滿足人的這一天性需求,而建立的一個集體。男女的結合是符合人性的,它不但能加深雙方的關系,而且使他們相互完美,并奠定牢固的家庭基石,通過他倆又可建立起新的親戚關系,而這一裙帶關系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在加強社會基礎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家庭在建立精神安寧,鞏固文化和社會關系,以及對后代的成長中,產生有重要影響。此外,家庭作為社會的主要成員,可以保護青年和未來后代免遭社會的不良現象的腐蝕。
家庭為成員提供經濟和情感依托,將成員培養為有生產能力和愛心并致力于公益的公民。我們期待今后的家庭都能以更健康更完善的方式發展,不論何種形式的家庭,只要關系穩固、運作良好,都有助于減少貧窮,增進親子關系,促進性別平等,維護人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