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蘭玲
手足口病是一種具有較強傳播性與感染性的出疹性疾病,通常由腸病毒引起,5歲以下的兒童為此病的多發人群[1-2]。近些年來,小兒手足口病的發病率正逐年上升。目前,經研究發現,腸道病毒71型與柯薩奇病毒A16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3]。大部分的手足口病的患兒均會出現程度不同的發熱情況,并伴有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及潰瘍等,小部分患兒還可能出現腦膜炎、肺水腫等病發病,嚴重時還可導致死亡[4]。在治療小兒手足口病時,其重要的轉歸手段便是在早期應用合理的藥物[5]。本研究以本院收治的138例小兒手足口病患者為研究對象,觀察并探究干擾素a-2b聯合炎琥寧治療小兒手足口病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2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138例小兒手足口病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每組69例。其中男76例,女62例;小于1歲的23例,1~3歲的73例,4~5歲的42例。所有患兒經臨床檢查均符合我國衛生部頒發的《手足口病預防控制指南》中的診斷標準[6],且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發熱、手足皮疹、口腔潰瘍、肛周皮疹等情況。在接受實驗室檢查后,有78例出現白細胞升高,36例淋巴細胞升高,24例中性粒細胞升高。兩組患兒的年齡、性別、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均給予兩組患兒退熱、補液等常規治療,對于白細胞升高的患兒則進行相應的抗感染治療。其中,對照組接受利巴韋林,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將劑量為8~15 mg/kg的利巴韋林加入濃度為5%的葡萄糖溶液中,進行靜脈滴注,1次/d;試驗組患兒則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接受干擾素a-2b聯合炎琥寧治療,采用100萬IU干擾素a-2b進行肌肉注射,1次/d,同時將10 mg/kg炎琥寧加入5%的葡萄糖溶液中進行靜脈滴注,1次/d。3 d為一療程,對照組與試驗組均接受一個療程的治療后,對其治療時間、用藥后患兒的退熱時間、手足口皰疹的消退時間、臨床療效以及不良反應等進行觀察。
1.3 療效評定標準 根據我國衛生部頒發的手足口病預防及治療指南[7-8],其臨床療效的評定標準分為顯效、有效、無效,具體為:顯效:在經過24~48 h的治療后,患兒的體溫完全恢復正常,食欲得到了明顯的改善,手足皮疹、口腔皰疹等均完全消退;有效:在經過24~48 h的治療后,患兒的體溫基本上恢復正常,食欲同之前相比發生了改善,大部分手足皮疹、口腔皰疹消退;無效:在經過72 h的治療后,患兒的體溫沒有發生任何變化,食欲改善情況不明顯,手足皮疹、口腔皰疹等癥狀沒有消退,甚至出現了加重的現象。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組間單因素方差表示,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對照組與試驗組患兒的臨床資料情況 試驗組患兒的平均治療時間、用藥后的平均退熱時間、手足口皰疹的平均消退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患兒的臨床資料的比較情況(±s) d

表1 兩組患兒的臨床資料的比較情況(±s) d
?
2.2 對照組與試驗組患兒的臨床療效情況 試驗組的總有效率為97.1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4.0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情況見表2。
2.3 不良反應情況 對照組69例出現輸液后皮疹6例,占8.7%;出現嘔吐4例,占5.8%。試驗組患兒無一例發生不良反應,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患兒的臨床療效比較情況
新西蘭為最早發生小兒手足口病的地區,此種病癥主要由腸道病毒引起,以接觸或糞便等途徑進行傳播,具有非常快的傳播速度,其多發人群為不超過5歲的兒童[9-10]。手足口病具有多種多樣的臨床表現形式,在感染急性腸道病毒后,患兒通常會出現發熱的癥狀,其口腔黏膜還會出現米粒大小的散狀皰疹,并伴有疼痛感。在口腔皰疹的周圍,會出現紅暈,皰內含有較少的液體。對于病情不嚴重的患兒,在發病的早期階段,通常會出現流鼻涕、口水,以及咳嗽等臨床癥狀,有的患兒還會出現嘔吐的情況[11]。在出現發熱的2 d后,患兒便逐步出現臀部、手足皮疹,以及口腔黏膜皰疹等。大部分手足口病患兒在一周之內,體溫得到下降,病情逐漸恢復。而對于病情嚴重的患兒,則極有可能繼發心肌炎、腦脊髓炎、腦膜炎等嚴重并發癥,情況嚴重時,還可導致患兒死亡[12-13]。
對于手足口病的預防措施,提倡勤洗手、通風、曬衣被,吃熟食且喝開水。腸道病毒感染多發生在春秋兩季,日常應注意衛生,并保證居住場所的空氣流通。對于手足口病病情較輕的患兒,通常采用泛昔洛韋、中藥等進行抗病毒治療,能夠將發熱時間縮短,促進皮損的愈合,有效減輕患兒受到的痛苦。同時,對于創面的局部治療,可將藥物涂抹皮膚的表面,或含漱相應的漱口藥物。對于病情較為嚴重的患兒,則需采取住院治療的手段。社會各界應高度重視手足口病患兒的治療情況,并為其健康成長提供有力保障[14]。
在臨床治療中,利巴韋林作為抗病毒藥物,對許多種類的病毒均具有良好的抗拮作用。然而在經過大量的實踐研究后發現,患者在應用利巴韋林后,可能會出現食欲不振、貧血乃至骨髓抑制等不良反應情況,因而在治療小兒手足口病的過程中,具有一定的副作用與局限性。而干擾素a-2b為重組合成的水溶性蛋白質,其作用機理便是與細胞膜內的特殊膜受體進行結合,從而對DNA與RNA病毒產生抗拮作用,特別是在復制已知機體細胞內的感染病毒時,具有顯著的效果。與此同時,干擾素a-2b具有良好的增強T細胞與K細胞的功能,通過促進免疫性淋巴細胞的產生,從而實現消滅病毒,提高患兒自身抗病毒能力的目的。而炎琥寧則提取自中藥穿心蓮中,是一種內酯琥珀酸半酯鉀鈉鹽,在抗感染、鎮痛、清熱等方面效果顯著,能有效激活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功能[15]。此外,炎琥寧通過將機體中性粒細胞的吞噬功能進行增強,充分提高了患兒自身的免疫力,在抑制肌苷酸-5-磷酸脫氫酶形成的基礎上,有效阻礙了病毒發生復制。因此,在治療手足口病患兒時,采用干擾素a-2b聯合炎琥寧的治療方法,能將兩者的臨床療效充分發揮出來。
綜上所述,在小兒手足口病的臨床治療過程中,采用干擾素a-2b聯合炎琥寧的方法能縮短患兒的手足口皰疹及退熱時間,有效防止器官出現感染或衰竭,且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低,療效明顯優于利巴韋林,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值得推廣與應用。
[1]張華,陳澤燕,陳海丹.干擾素聯合炎琥寧治療小兒手足口病療效觀察[J].實用醫學雜志,2009,25(17):2916-2917.
[2]李愛梅.160例小兒手足口病臨床治療觀察[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1,5(12):44-45.
[3]魏萍.喜炎平聯合利巴韋林注射液治療小兒手足口病125例療效觀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2012,4(4):334-335.
[4]鄒書嬋,姚件妹,沈曉勇.利巴韋林及喜炎平超聲霧化吸入治療手足口病的臨床研究[J].吉林醫學,2012,33(3):528.
[5]戴薔蕾,李晶.干擾素聯合炎琥寧治療小兒手足口病的臨床效果觀察[J].當代醫學,2011,17(1):12-14.
[6]鄧順周,黃堅彤,張春蘭.干擾素聯合炎琥寧治療小兒手足口病對照研究[J].基層醫學論壇,2010,12(13):360-362.
[7]廖洪斌.炎琥寧治療小兒手足口病療效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0,14(25):482-484.
[8]覃平.炎琥寧聯合利巴韋林治療小兒手足口病的療效觀察[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0,27(10):1572-1573.
[9]陳其芬,付宏,代勤韻.干擾素-α1b聯合口腔炎噴霧劑治療小兒手足口病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導報,2011,8(24):46-47.
[10]房輝.炎琥寧聯合利巴韋林治療小兒手足口病56例臨床觀察[J].臨床醫藥實踐,2010,12(2):352-355.
[11]朱緒亮,楊嘉琛,李海珍.炎琥寧注射液治療小兒輕癥手足口病療效分析[J].實用臨床醫學,2009,10(3):85.
[12] Akiyoshi K, Suga T, Mori A.Enter viruses in patients experiencing multiple episodes of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in the same season in Kobe, Japan,2011[J].Jpn J Infect Dis,2012,65(5):459-461.
[13] Flett K, Youngster I, Huang J, et al.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caused by coxsackievirus a6[J].Emerge Infect Dis,2012,18(10):1702-1704.
[14]郭志麗,王永波.重組人干擾素α-2β治療手足口病療效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半月刊),2013,18(24):936-939.
[15]齊鐵雄,張秋生,徐昀.蒲地藍和炎琥寧聯合應用治療小兒手足口病療效分析[J].中國臨床醫生,2010,39(10):47-48.
[16]嚴素.丙種球蛋白聯合炎琥寧治療手足口病的療效觀察[J].實用臨床醫學,2011,12(1):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