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波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中學生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是學生感受音樂、享受音樂、提高審美能力的前提,也是創設高效音樂課堂的關鍵。目前,越來越多的中學生對課本音樂提不起興趣,他們只喜歡流行音樂,一提到課本音樂就表現出強烈的排斥,這不僅不能增加學生的音樂知識,還會降低他們的音樂鑒賞能力。那么,究竟該如何提高學生的音樂課興趣呢?筆者在教學中做了以下幾點嘗試:第一,創設愉悅氛圍,以“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第二,創新導入方式,以“好奇”帶動課堂注意力;第三,重視實踐體驗,以“創作”提高學習參與度;第四,引導自主賞析,以“互評”呈現評價多元化。希望能和同行切磋,共同創設高效音樂課堂。
一、創設愉悅氛圍,以“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學生應具備一定的識譜能力,這是學習音樂的基礎,也是音樂表演和音樂創作的前提。大多數中學生都喜歡音樂,但不喜歡音樂課,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既不會唱譜也不喜歡唱譜,更別說記譜了,此種現象令人擔憂。我認為,義務教育階段的音樂教學雖然不是培養音樂家,但對學生而言,識讀樂譜是一項基本技能,它是表現音樂的重要工具,每個中學生都應學會簡單的識譜,不會識譜就不可能學好音樂,因此,培養學生的識譜興趣,提高學生的識譜能力勢在必行。
那么,怎樣才能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實踐發現,帶有趣味性的教學方式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并使其迅速掌握所學知識,我稱之為趣味背譜法。例如,在教授小提琴曲《新疆之春》一課時,教材要求學生背唱主題旋律,學生們聆聽樂曲時興趣盎然,但當我提出要求他們背唱主題旋律時,他們一個個如霜打的茄子蔫了下來,有的學生甚至慵懶地趴在桌子上,更談不上用輕松愉悅的聲音來背唱了。這時,我采用了趣味背譜法,對學生說:“現在,我們來做個游戲!”學生們馬上坐直了,瞪大了眼睛好奇地聽游戲規則。我接著說:“從第一小節開始,唱到末尾小節,空兩拍以后,循環演唱。但大家注意,在唱的過程中,老師會隨機擦掉其中的某個小節,大家在唱的時候要把我擦掉的部分唱出來!”“啊?”學生們略帶疑惑卻興致盎然,他們的表情告訴我,盡管有難度但他們還是樂于嘗試的。有了興趣做后盾,學生們演唱的聲音一次比一次大,情緒一次比一次高漲,當重復了幾遍之后,黑板上只剩下了小節線,他們已經能輕松地背唱下來了!看著學生們開心的笑臉,我和他們一樣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常常采用趣味背譜法,只要要求學生背唱樂譜,他們就自主地運用這個方法背唱,對樂譜的抵觸情緒漸漸溶解在了輕松愉快的氛圍當中,教學效果也有了明顯的提高。
二、創新導入方式,以“好奇”帶動課堂注意力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越來越多,特別是網絡的普及,他們會關注網絡上的熱門歌曲并廣為傳唱。音樂課堂如果只捧著一本教材抱殘守缺,是無法滿足中學生的知識需求的,因此,與時俱進是新時期音樂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指導理念,教師要把富含時代氣息的作品引入課堂,創新授課方式,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我的一節音樂課所教授的內容是欣賞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選段,在課前準備時,考慮到大多數學生對戲曲提不起興趣,了解越劇的更是寥寥無幾,這節課或許會上得枯燥無味。于是,我改變了教學策略,為了迎合學生的喜好,在上課時先播放時下流行的一首網絡歌曲《兩只蝴蝶》,熟悉的旋律引導著學生們饒有興致地哼唱著,紛紛感嘆:“這對蝴蝶是多么自由,多么幸福,多么讓人羨慕!”這時,我說:“可是,還有一對蝴蝶卻不是那么幸運!”我的話引起了學生的好奇心,他們紛紛問為什么。緊接著,我一邊播放小提琴協奏曲《樓臺會》,一邊向他們講述了梁山伯與祝英臺相知相愛,卻迫于封建家庭的專斷雙雙殉情,死后化作蝴蝶比翼雙飛的故事。通過聆聽,學生們進入到了梁祝的情境當中,時而贊嘆,時而憤怒,時而惋惜……我在此時趁熱打鐵播放了越劇《樓臺會》,讓學生體會小提琴協奏曲和越劇在旋律音調、表現形式及情感塑造等方面的異同,學生回答積極、發言踴躍。在這節課中,我將學生喜歡的流行歌曲與課堂音樂巧妙地結合起來,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課堂的主題上來,充分調動了他們的興趣,使課堂氣氛濃郁而活躍。
三、重視實踐體驗,以“創作”提高學習的參與度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用形式多樣的音樂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音樂學習,倡導“教中做”“做中教”“學中做”“做中學”,強調教、學、做合一,讓學生在獲得感受和體驗的同時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例如,在欣賞民族管弦樂曲《春江花月夜》時,起初我不做任何講解,讓學生聆聽并想象,把想象的內容用文字表達出來,用圖畫描繪出來,用形體表現出來。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不同的生活經驗產生了不同的情感體驗,此時,我再做適當的引導,讓他們充分了解作品所要表達的意境,通過“音、詩、畫”三位一體的欣賞方式讓學生感悟音樂,將自己視為“參與者”,把自己想象成作曲家、書畫家、詩人,從而理解音樂的內涵。
音樂教師要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鼓勵他們自行創編,從而營造“敢想、敢說、敢做”的學習氛圍,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要適時引導,鼓勵他們發揮想象、敢于創新。例如,我在教學《歡樂頌》一課時,把全班分成三組,即演唱組、打擊組、舞蹈組,并鼓勵學生表演,各組自行設計表演形式。在活動中,學生們積極參與:有的自告奮勇當小指揮,有的嘗試用不同的樂器和變換的節奏為歌曲伴奏,有的編排多個舞蹈動作……每位組員既是策劃者又是演員,創新使他們看到了自身的閃光點。
美國教育家蘇娜丹戴克曾說:“告訴我,我會忘記;做給我看,我會記住;讓我參加,我就會完全理解。”國際學習科學研究領域流行的名言也是如此:“You hear,you forget(聽來的忘得快); You see,you remember(看過的記得住);You do,you understand(做過的才能會)。”將主動權還給學生改變了學生被動接受的局面,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助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音樂課也是如此,音樂課堂要突出實踐性,讓學生在參與音樂活動中輕松掌握音樂知識和技能,獲得審美體驗,增強進一步學習音樂的興趣與信心。
四、引導自主賞析,以“互評”呈現評價多元化
傳統音樂課的評價方式都是以教師評價為主,這樣的評價方式抹殺了學生評價的自主性,《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倡多種評價方式相結合,注重學生的自評與他評。因此,教師要在進行激勵性評價的同時把評價的部分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自評、互評。
例如在教授六年級第一單元《春之聲》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充分感受作品的情緒,我設計了這樣一個音樂活動:配樂朗誦朱自清的散文《春》。活動要求是在門德爾松的小提琴曲《春之聲》悠揚的樂曲聲中,學生根據感受準備表演并上臺表演,其他學生做評論員進行評價,挖掘亮點,指出不足,同時,表演的學生也可自評。最后,我再對學生的表演進行點評,主要以激勵性評價為主,并指出改進的意見,從而激發他們的表演興趣。就這樣,學生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中主動參與評論,充分體驗了自評和他評,同時也感受到了音樂與文學的魅力。
正如《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所倡導的:音樂課應充分發揮音樂藝術特有的魅力,在不同教學階段,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審美心理特征,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為音樂教師,我們在努力提高自身藝術修養的同時,更要充分發揮和調動自身的創造力,運用豐富多樣的教學形式引領學生帶著濃郁的興趣走進音樂課堂,讓他們聆聽感悟、體驗認知、自主發展,讓音樂真正地走進學生的心靈,讓每一名學生都成為音樂課堂的主人。
(作者單位:山東省榮成市石島實驗中學)
(責任編輯:徐曉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