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懷云 蔡月祥



一、引言
在一定的生產力條件下,消費引導產業發展和產業結構變化,從而決定經濟增長。擴大內需、推進消費來增進國民經濟增長是“十二五”規劃和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的戰略。因此,釋放居民消費潛力,使經濟發展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居民消費需求拉動,是解決現階段中國經濟發展問題的現實選擇。
國內學者張邦科(2012)、朱琛(2012)、杭斌、閆新華(2013)等基于西方消費理論對我國居民的消費行為進行解釋或檢驗。這些文獻將城鎮居民、農村居民統一在一起進行分析,研究結論掩蓋了中國居民消費的差異化特征。實際上,中國的城市消費者與農村消費者在對待產品的價格、產品品牌以及產品的分類和促銷上有截然不同的態度,由此導致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在生活消費方面的巨大差異。于淑波等(2011)認為中國城鄉二元結構造成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懸殊,必然導致城鄉居民消費差異拉大 。潘文軒(2009)發現我國城鄉居民消費行為的差異性表現在相鄰期間消費關聯性、自發消費、邊際消費傾向和消費行為穩定性等方面。李輝等(2011)發現,農村居民的消費更為謹慎,而且消費慣性和制度變遷等因素對城鄉居民的消費均無顯著影響。涂立橋(2013)研究城鄉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動態曲線,發現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消費差異。因此,只有將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進行比較研究才能揭示中國居民消費的行為特征。當然,這些文獻僅僅分析收入對消費的影響,研究結論帶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對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消費狀況的比較分析應用多維視角。
二、城鄉居民人均消費的定性分析
(一)城鄉居民消費偏好的差異
城鎮居民由于自身的受教育程度和所處的城市氛圍,更傾向于娛樂消費、超前消費;城市住房商品化改革,使得將收入的大部分用于購買住房和精神文化等支出。農村居民大多具有傳統觀念,加之社會保障體系相對薄弱,他們滿足吃、住基本生存的消費外,現有收入的大部分主要進行儲蓄,消費偏好趨向保守謹慎。
(二)城鄉居民消費環境的差異
城鄉居民消費環境中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的流動性是導致個人消費支出差異的一個重要因素。主要表現在:一是大多數企業對農村市場的調查不夠,加之商品銷售網絡和服務體系的不完善,商流信息不對稱使得農村居民消費需求得不到釋放。二是交通、通信、供電等基礎設施不均衡,產品流通渠道不暢,使得質優價廉的貨物難以到達農村,影響了城鄉居民對家用電器和現代化工業產品的消費支出。三是信用環境、金融環境的差異,城鎮居民工作穩定,有能力進行消費信貸,而農村居民收入穩定性差,對消費信貸的強烈愿望難以實現。
(三)城鄉居民消費層次的差異
不管是城鎮居民還是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均小于50%,如圖所示。說明截至2012年中國城鄉居民的溫飽問題已經基本解決;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在這13年間均高于城鎮居民的恩格爾系數,這是符合恩格爾定律的。
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出現兩個比較明顯的呈上升趨勢的拐點:2004年恩格爾系數的上升原因一是農村優惠政策的實施(義務教育免費、低保等)開始顯見成效,二是中國的城鄉居民在滿足基本的溫飽需求之后,開始關注食品的營養消費;2008年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均有明顯的上升,主要源于金融危機的爆發,加大了居民的基本生活支出。
三、城鄉居民人均消費差異化的實證分析
基于ELES模型和2012年城鎮和農村居民個人消費支出的數據,用Eviews5.0軟件對邊際消費傾向和消費結構進行估計,結果如表1所示。
表中顯示,城鎮居民每一項消費支出β的t檢驗在1%的顯著性水平顯著,且八項消費支出均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F檢驗,說明模型的整體效果較好;而服裝、醫療保健、交通通信和其他商品及服務的決定系數較低(0.5以下),表明城鎮居民的消費支出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相關度不高。農村居民八項消費支出的可決系數均高于0.5,而食品、醫療的決定系數則高于0.8,表明農村居民個人消費支出與人均收入相關度較高。
(一)城鄉居民邊際消費熱點的差異
表中βi反映城鄉居民的消費傾向:城鎮居民排在前三位的是食品、交通通信和教育文化娛樂;農村居民位列前三位的是食品、醫療保健和居住。隨著城鎮居民的收入逐年提高,基本的生活需求得到滿足后,人們開始追求更高質量生活,開始注重“享樂型”消費,消費熱點向交通通信水平和文教娛樂的需求轉移。對于農村居民而言,食品類的邊際消費傾向在消費支出中仍然占據最大的一項,主要是因為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居民更加注重飲食質量和生活質量,更多考慮“吃好”;此外,他們歷來都習慣將收入花費在建房上,較多地考慮“住”。
(二)城鄉居民消費結構的差異
對比各項具體的消費支出,農村居民對食品、衣著的消費傾向高于城鎮居民,主要是因為收入的增長對城鎮居民的食品、服裝消費影響相對較小,而農村居民食品消費水平的變化空間較大,并且開始追求服裝的款式和樣式。由于城市房價上漲的壓力,在很大程度上會抑制城鎮居民的購房需求,而農村居民的自建住房成本和質量的上升,使得居住消費傾向高于農村居民。農村居民和城鎮居民的家庭設備用品服務的消費傾向相當,但產生的原因不同,城鎮居民對家庭設備產品的升級換代顯著,更多追求高檔的個性化消費,在品牌、款式和售后服務方面的支出較大;農村居民則開始接納品質好、科技含量高、功能多的產品。由于農村醫療保健制度尚未惠及每個居民,而城市相對完善,農村居民的醫療保健消費支出高于城鎮居民。隨著家用汽車、智能手機和移動通信網絡普及,城鎮居民在交通通信消費支出方面變動較大,而此類消費支出在農村市場有較大發展潛力。
(三)城鄉居民消費趨勢比較
平均消費傾向能夠反映當前消費與未來消費的關系,如表3。城鎮居民平均消費傾向僅在2002年出現了上升,整體呈逐年下降趨勢,主要原因是在2002年,中國繼續實施擴大內需的積極財政政策,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城鎮居民的消費信心。農村居民平均消費傾向變動趨勢不明,主要原因是農村居民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使得其人均消費支出徘徊不定。但對比2005-2012年的平均消費傾向,農村居民均高于城鎮居民,主要原因是2005年農村居民收入快速增長和2009年“家電下鄉”等拉動新一輪消費刺激政策的實施,農村居民消費需求得以進一步釋放。
四、政策建議
(一)建立和調節城鎮居民相應的收入分配制度,縮小不同階層之間的收入差距
持續推進農村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促進農村居民收入的較快增長。
(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改善居民消費偏好
在增加農村居民收入的基礎上,需要進一步完善社會福利保障體系,減少農村居民對未來預期的不確定性,增強其現實消費需求,促進消費結構升級。城鎮居民的個人消費比較超前,更需要杜絕不合理的消費,引導其健康、適度的消費,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消費觀念。
(三)積極創造消費條件,改善消費環境
一是引導工商企業加強對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需求特征、需求層次、需求結構的差異調查與分析,提供滿足不同需求層次的商品。二是不斷完善消費信貸政策,將城鎮居民的商品消費模式從自我積累型向信用支持型轉變;在農村逐步推進消費信貸政策,放寬消費信貸條件。三是進一步加強城鎮流通網絡建設,加大對農村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礎設施投入,加快流通業的發展及產業升級,形成城鄉一體化的流通體系,為促進城鄉居民消費提供良好的后勤保障。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不同收入階層農村居民消費差異統計研究(13BTJ017)。
(作者單位:鹽城工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責任編輯:康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