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穎
摘要:安徽省政策性農業保險開始于2008年,宣州區作為第一批試點縣,率先開展了政策性農業保險業務,幾年來取得了突出的成績,但同時也出現了許多的問題。該文借鑒政策性農業保險經濟理論研究成果,結合對宣州區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地區的6個鄉鎮農戶的實際調研,從農戶的參與度、認知度、對現行農業保險的評價、對農業保險賠款作用的評價等方面研究了宣州區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實施效果。
關鍵詞:政策性農業保險;實施效果;評價;宣州區
中圖分類號 F323.8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7731(2014)13-06-03
政策性農業保險屬于WTO支持的“綠箱政策”,是一種創新的支農惠農政策工具,有利于分散農業風險、增加農民收入、發展農村經濟,化解農村社會矛盾,對農業發展起到了“穩定器”和“助推器”的作用。2008年,宣州區作為安徽省第一批試點縣,率先開展了政策性農業保險業務,經營機構為安徽國元保險公司宣城分公司,種植業保費補貼品種包括了水稻、玉米、棉花、大豆、小麥、油菜等。宣州區政策性農業保險業務開展以來取得了突出的成績,但同時也出現了許多的問題。本文通過問卷調查,基于農戶視角,從農戶的參與度、認知度、對現行農業保險的評價、對農業保險賠款作用評價等方面研究了宣州區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實施效果。
1 宣州區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現狀
自2008年開展業務以來,宣州區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迅速,增加了農業保險補貼品種,提高了保險金額,農業保險保費規模也越來越大。隨著政策的發展,農業保險補貼品種逐漸增加,目前種植業主要包括水稻、玉米、棉花、大豆、小麥、油菜等,保費補貼比例為:中央財政補貼40%、省和縣財政補貼40%、農戶自己承擔承擔20%。保險費率和金額也有所調整,2012年,安徽省重新調整了政策性農業保險各品種保險費率和保險金額(見表1)。
表1 2012年調整后的種植業各品種保險費率和保險金額
[&水稻&玉米&棉花&大豆&小麥&油菜&保險費率(%)&6&6&6&6&4.5&6&保險金額
(元/667m2)&330&250&340&170&270&270&]
數據來源:《關于進一步加強政策性農業保險管理促進政策性農業保險規范發展意見的通知》。
保費規模越來越大。2008年宣州區剛開始政策性農業保險,保費收入只有5萬元,賠付支出2萬元;2009年保費收入一下增長到1 941萬元;2010年保費收入1 654萬元,賠付支出卻達到了1 176萬元,簡單賠付率達71%。到2012年,農業保險保費收入達到了2 295萬元(見表2)。
表2 2008-2012年宣州區農業保險保費收入和賠付
[年份&保險費收入(萬元)&賠付支出(萬元)&2008&5&2&2009&1 941&205&2010&1 654&1 176&2011&1 885&720&2012&2 295&881&]
資料來源:安徽國元保險公司宣城分公司
2 問卷調查
2.1 樣本選擇 本次調研選擇了水陽鎮、洪林鎮、寒亭鎮、朱橋鄉、五星鄉、黃渡鄉進行了調研。調研的6個鄉鎮是宣州區主要的幾個農業大鎮,包括了稻麥輪作區、雙季稻主產區、棉花主產區等。該調查隨機在各個鄉鎮選擇了3個行政村,并且依據每個村的人口數目來從中隨機選取15~25個農戶進行調研,樣本總數為377戶。
2.2 調查內容 為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宣州區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發展狀況,研究宣州區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實施效果,本研究設計了比較合理的調查問卷,問卷內容主要包括5個方面:
2.2.1 農戶的基本情況 包括農戶的個人基本情況與家庭狀況。農戶的個人基本情況的調查包含了其年齡、受教育程度、務農的時間等。對于其家庭狀況的調查主要包括了家庭總人口數、家庭收入、耕地面積、務農人數、農業收入等。
2.2.2 農戶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參與度 調查了農戶獲取農業保險信息的主要渠道和農戶分散自然災害的主要方式,有多少農戶參與了政策性農業保險。
2.2.3 農戶對政策性農業保險的認知度 調查了農戶對農業保險保費補比例、保費補貼品種、農業保險責任范圍、農業保險合同條款、農業保險辦理流程等的認知程度。
2.2.4 農戶對現行農業保險的評價 包括農戶的總體滿意度評價、對保費的評價、對保費補貼種類的評價、對保險金額的評價、農戶對經營機構的評價。
2.2.5 農戶對農業保險賠款作用的評價 主要分為農戶對農業保險賠款恢復農業生產作用的評價和穩定家庭收入作用的評價。
3 結果分析
3.1 農業保險參與度 在調查的377個農戶中有355個農戶購買了農業保險,占樣本總數的94.2%,且有95%的農戶表示明年會購買農業保險,說明政策性農業保險參與度很高,已經成為宣州區最普遍的風險分散方式。
3.2 農戶的認知程度 大部分農戶只知道參加政策性農業保險有一定的好處,但并不清楚農業保險的辦理流程、農業保險的合同條款、農業保險的責任范圍等關鍵內容。只有23.4%的農戶清楚政府對農業保險的補貼政策,19.2%的農戶知道保險責任范圍,15%的農戶知道辦理農業保險的流程。農戶獲取政策性農業保險政策信息的渠道雖然廣,但大多數渠道傳播的信息浮于表面,缺乏專業的、深入細致的信息。要普及政策性農業保險這項支農惠農政策,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還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強農戶對政策性農業保險的認知。
3.3 農戶對保險制度、保險公司的滿意度 由于國家對農業保險的補貼力度很大,因此,保險保費對多數農戶的家庭來說可以承受,但農業保費補貼品種只能夠滿足一半農戶的需求,大部分參保農戶認為保險金額偏低。在調查中,有112個農戶知道自己購買的農業保險公司名稱,其中只有77個農戶見過保險公司的工作人員。大部分農戶對農業保險經營機構的服務不太滿意,對災后賠款的及時性和合理性評價也較低,還有小部分農戶對勘察定損的合理性不滿意。
3.4 農戶對農業保險賠款作用的評價 農業保險賠款并不對所有農戶都有作用,對平原地區、耕地規模較大、家庭收入較低的農戶作用較大。通過農戶對政策性農業保險賠款作用的評價,可以發現農戶對農業保險恢復農業生產和穩定家庭收入2種作用的評價基本一致,有25%左右的農戶認為“作用很大”和“作用非常大”,4.2%的農戶認為“完全沒有幫助”。其中,平原地區的農戶對農業保險賠款作用的評價比丘陵地區的農戶高;耕地規模大的農戶對農業保險賠款作用的評價比耕地規模小的農戶高;收入水平較低的農戶對農業保險賠款作用的評價比收入水平較高的農戶高。
4 原因分析
通過調研分析,結果顯示宣州區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參與度非常高,但農戶對其的評價卻偏低,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4.1 政府代交 政策性農業保險是一項民生工程,區政府對各鄉鎮農作物投保完成情況進行單項考核,考核結果作為民生工程考核的重要依據。同時,為減輕保費收取工作,減少行政成本,采取了市、區兩級政府代農民代交保費的辦法。因此,絕大部分農戶都參加了農業保險。
4.2 農業保險服務工作不到位 農業保險工作人員少,宣傳力度不夠大,使農戶對政策性農業保險缺乏深入的了解。
4.3 農業保險制度不完善 保險補貼品種較少,許多作物不在補貼范圍內,不能參加政策性農業保險;保險金額偏低,隨著物價的上漲,種植成本也在不斷上升,目前的保險金額已處于較低的水平。
4.4 勘察定損理賠難 農民農作物受災要得到理賠,必須經過“申報,核災,定損”三道程序。由于農戶數巨大,不可能一家一戶勘察。面上災情定損目前是鄉鎮政府與保險公司談判和協商,由保險公司核定理賠數下達給鄉鎮,而核定的理賠數與鄉鎮的報災數常有較大出入,需要反復磋商,難以落實,即便落實下去以后,也存在時效和準確性等問題。所以,出現了鄉鎮對部分災情損失采取了能不報就不報,或者即便上報了由于打折嚴重出現無法落實而不了了之的現象,產生了一些消極、敷衍塞責的情緒。因此,很多參保的散戶受了災卻無法及時得到保險賠償,甚至根本就得不到賠償。
5 政策建議
針對調研反映的宣州區政策性農業保險在實際開展中出現的問題,提出以下對策:
5.1 增加有效宣傳渠道,提高農戶對政策性農業保險的認知度 宣州區政府以及國元保險公司需要拓展更多的有效的宣傳渠道,進一步宣傳政策性農業保險,使農戶充分了解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意義。一方面可以采用公共信息傳播渠道,如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在傳播信息時最好有農業保險專業人士對政策的解釋;另一方面,可以通過發放宣傳資料的方式,如印發明白紙、宣傳冊和相關圖片等,也可以在村布告欄里介紹政策,并利用真實的農業保險案例做說明。通過多種途徑對農戶進行深刻細致的宣傳,達到讓農戶真正的了解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目的,提高農戶對政策性農業保險的認知度,加強農業保險意識。
5.2 大力培養農業保險專業人才,完善農業保險服務體系 要進一步推廣政策性農業保險,就需要有專業的人才隊伍和完善的服務體系。國元保險公司需要增加基層農業保險服務網點和農業保險服務人員,重視基層工作人員的業務培訓,加強業務人員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培養一批得力的農業保險人才,建立一個完整的保險服務體系,提高農業保險服務水平。建議建立村級協保員隊伍,健全縣、鎮、村三級保險人員隊伍。在辦理農業保險時,農業保險公司人員應該充分履行職責,按照規定向農戶解釋清楚保險的合同條款、責任范圍、免責條款等內容,使農戶真正了解自己的權利和義務。
5.3 完善農業保險災后勘察定損的方法和理賠標準 科學技術的運用在防災減損、科學查勘、高效理賠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可以通過提高農業保險勘察定損方法的技術含量來解決了查勘定損上的困難,如與氣象局合作,建立農業氣象災害評估及風險轉移聯合實驗室和使用無人機航拍以及GPRS定位技術等。另外,要完善理賠標準,農業保險工作人員在勘察定損和理賠環節,要依據農戶的實際受災情況,嚴格按照農業保險合同條款規定的標準,給予受災農戶保險賠款。
5.4 增加特色農業保險補貼品種 在不斷完善現有的農業保險業務時,根據宣州區農戶的需求調整或創新農業保險品種。如開展宣州區特色農產品保險,如宣木瓜,水東蜜棗、茶業等,可以滿足更多農戶的需求,有利于發展地方特色產業。
5.5 提高保險金額,設置不同保障水平的保險產品 由于物價水平的不斷提高,種植業成本也在不斷增加,目前的農業保險金額處于較低的水平,不足以支付農戶的種植成本,不利于農業保險作用的發揮,有必要根據物價水平提高農業保險金額。另外,為滿足不同層次農戶的需求,還可以借鑒國外的做法,設置若干不同的農作物保險保障水平,讓不同耕地規模和收入的農戶根據自己的需求來選擇合適的保障水平。
5.6 加大對種植大戶的政策優惠,促進農業規模化發展 農業規模化發展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建議實行差異化的農業保險政策,對種養大戶實行政策傾斜,鼓勵其擴大規模,促進農業規模化發展。目前政策性農業保險實施過程中,一些地方采取了服務傾斜的方式,如對種養大戶上門服務,單獨出單,受災后由保險公司直接查勘,縮短賠付周期,提高賠付效率;還有保險公司給種養大戶提供市場、氣象、農業病蟲害和農業科技信息等。
參考文獻
[1]汪恭禮.關于宣州區實施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工作的調查報告[J].農村財政與財務,2008(11).
[2]才英.基于農戶視角的政策性農業保險績效研究[D].內蒙古農業大學,2011.
[3]夏益國.安徽省政策性農業保險:運行機制與績效評價[J].中國保險,2012(6).
[4]許利平.政策性農業保險效率研究[D].西南大學,2012.
[5]夏益國,李殿平.政策性農業保險支持農業規模化經營的政策研究[J].中國保險,2013(3):33.
(責編:徐煥斗)
4.4 勘察定損理賠難 農民農作物受災要得到理賠,必須經過“申報,核災,定損”三道程序。由于農戶數巨大,不可能一家一戶勘察。面上災情定損目前是鄉鎮政府與保險公司談判和協商,由保險公司核定理賠數下達給鄉鎮,而核定的理賠數與鄉鎮的報災數常有較大出入,需要反復磋商,難以落實,即便落實下去以后,也存在時效和準確性等問題。所以,出現了鄉鎮對部分災情損失采取了能不報就不報,或者即便上報了由于打折嚴重出現無法落實而不了了之的現象,產生了一些消極、敷衍塞責的情緒。因此,很多參保的散戶受了災卻無法及時得到保險賠償,甚至根本就得不到賠償。
5 政策建議
針對調研反映的宣州區政策性農業保險在實際開展中出現的問題,提出以下對策:
5.1 增加有效宣傳渠道,提高農戶對政策性農業保險的認知度 宣州區政府以及國元保險公司需要拓展更多的有效的宣傳渠道,進一步宣傳政策性農業保險,使農戶充分了解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意義。一方面可以采用公共信息傳播渠道,如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在傳播信息時最好有農業保險專業人士對政策的解釋;另一方面,可以通過發放宣傳資料的方式,如印發明白紙、宣傳冊和相關圖片等,也可以在村布告欄里介紹政策,并利用真實的農業保險案例做說明。通過多種途徑對農戶進行深刻細致的宣傳,達到讓農戶真正的了解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目的,提高農戶對政策性農業保險的認知度,加強農業保險意識。
5.2 大力培養農業保險專業人才,完善農業保險服務體系 要進一步推廣政策性農業保險,就需要有專業的人才隊伍和完善的服務體系。國元保險公司需要增加基層農業保險服務網點和農業保險服務人員,重視基層工作人員的業務培訓,加強業務人員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培養一批得力的農業保險人才,建立一個完整的保險服務體系,提高農業保險服務水平。建議建立村級協保員隊伍,健全縣、鎮、村三級保險人員隊伍。在辦理農業保險時,農業保險公司人員應該充分履行職責,按照規定向農戶解釋清楚保險的合同條款、責任范圍、免責條款等內容,使農戶真正了解自己的權利和義務。
5.3 完善農業保險災后勘察定損的方法和理賠標準 科學技術的運用在防災減損、科學查勘、高效理賠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可以通過提高農業保險勘察定損方法的技術含量來解決了查勘定損上的困難,如與氣象局合作,建立農業氣象災害評估及風險轉移聯合實驗室和使用無人機航拍以及GPRS定位技術等。另外,要完善理賠標準,農業保險工作人員在勘察定損和理賠環節,要依據農戶的實際受災情況,嚴格按照農業保險合同條款規定的標準,給予受災農戶保險賠款。
5.4 增加特色農業保險補貼品種 在不斷完善現有的農業保險業務時,根據宣州區農戶的需求調整或創新農業保險品種。如開展宣州區特色農產品保險,如宣木瓜,水東蜜棗、茶業等,可以滿足更多農戶的需求,有利于發展地方特色產業。
5.5 提高保險金額,設置不同保障水平的保險產品 由于物價水平的不斷提高,種植業成本也在不斷增加,目前的農業保險金額處于較低的水平,不足以支付農戶的種植成本,不利于農業保險作用的發揮,有必要根據物價水平提高農業保險金額。另外,為滿足不同層次農戶的需求,還可以借鑒國外的做法,設置若干不同的農作物保險保障水平,讓不同耕地規模和收入的農戶根據自己的需求來選擇合適的保障水平。
5.6 加大對種植大戶的政策優惠,促進農業規模化發展 農業規模化發展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建議實行差異化的農業保險政策,對種養大戶實行政策傾斜,鼓勵其擴大規模,促進農業規模化發展。目前政策性農業保險實施過程中,一些地方采取了服務傾斜的方式,如對種養大戶上門服務,單獨出單,受災后由保險公司直接查勘,縮短賠付周期,提高賠付效率;還有保險公司給種養大戶提供市場、氣象、農業病蟲害和農業科技信息等。
參考文獻
[1]汪恭禮.關于宣州區實施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工作的調查報告[J].農村財政與財務,2008(11).
[2]才英.基于農戶視角的政策性農業保險績效研究[D].內蒙古農業大學,2011.
[3]夏益國.安徽省政策性農業保險:運行機制與績效評價[J].中國保險,2012(6).
[4]許利平.政策性農業保險效率研究[D].西南大學,2012.
[5]夏益國,李殿平.政策性農業保險支持農業規模化經營的政策研究[J].中國保險,2013(3):33.
(責編:徐煥斗)
4.4 勘察定損理賠難 農民農作物受災要得到理賠,必須經過“申報,核災,定損”三道程序。由于農戶數巨大,不可能一家一戶勘察。面上災情定損目前是鄉鎮政府與保險公司談判和協商,由保險公司核定理賠數下達給鄉鎮,而核定的理賠數與鄉鎮的報災數常有較大出入,需要反復磋商,難以落實,即便落實下去以后,也存在時效和準確性等問題。所以,出現了鄉鎮對部分災情損失采取了能不報就不報,或者即便上報了由于打折嚴重出現無法落實而不了了之的現象,產生了一些消極、敷衍塞責的情緒。因此,很多參保的散戶受了災卻無法及時得到保險賠償,甚至根本就得不到賠償。
5 政策建議
針對調研反映的宣州區政策性農業保險在實際開展中出現的問題,提出以下對策:
5.1 增加有效宣傳渠道,提高農戶對政策性農業保險的認知度 宣州區政府以及國元保險公司需要拓展更多的有效的宣傳渠道,進一步宣傳政策性農業保險,使農戶充分了解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意義。一方面可以采用公共信息傳播渠道,如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在傳播信息時最好有農業保險專業人士對政策的解釋;另一方面,可以通過發放宣傳資料的方式,如印發明白紙、宣傳冊和相關圖片等,也可以在村布告欄里介紹政策,并利用真實的農業保險案例做說明。通過多種途徑對農戶進行深刻細致的宣傳,達到讓農戶真正的了解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目的,提高農戶對政策性農業保險的認知度,加強農業保險意識。
5.2 大力培養農業保險專業人才,完善農業保險服務體系 要進一步推廣政策性農業保險,就需要有專業的人才隊伍和完善的服務體系。國元保險公司需要增加基層農業保險服務網點和農業保險服務人員,重視基層工作人員的業務培訓,加強業務人員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培養一批得力的農業保險人才,建立一個完整的保險服務體系,提高農業保險服務水平。建議建立村級協保員隊伍,健全縣、鎮、村三級保險人員隊伍。在辦理農業保險時,農業保險公司人員應該充分履行職責,按照規定向農戶解釋清楚保險的合同條款、責任范圍、免責條款等內容,使農戶真正了解自己的權利和義務。
5.3 完善農業保險災后勘察定損的方法和理賠標準 科學技術的運用在防災減損、科學查勘、高效理賠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可以通過提高農業保險勘察定損方法的技術含量來解決了查勘定損上的困難,如與氣象局合作,建立農業氣象災害評估及風險轉移聯合實驗室和使用無人機航拍以及GPRS定位技術等。另外,要完善理賠標準,農業保險工作人員在勘察定損和理賠環節,要依據農戶的實際受災情況,嚴格按照農業保險合同條款規定的標準,給予受災農戶保險賠款。
5.4 增加特色農業保險補貼品種 在不斷完善現有的農業保險業務時,根據宣州區農戶的需求調整或創新農業保險品種。如開展宣州區特色農產品保險,如宣木瓜,水東蜜棗、茶業等,可以滿足更多農戶的需求,有利于發展地方特色產業。
5.5 提高保險金額,設置不同保障水平的保險產品 由于物價水平的不斷提高,種植業成本也在不斷增加,目前的農業保險金額處于較低的水平,不足以支付農戶的種植成本,不利于農業保險作用的發揮,有必要根據物價水平提高農業保險金額。另外,為滿足不同層次農戶的需求,還可以借鑒國外的做法,設置若干不同的農作物保險保障水平,讓不同耕地規模和收入的農戶根據自己的需求來選擇合適的保障水平。
5.6 加大對種植大戶的政策優惠,促進農業規模化發展 農業規模化發展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建議實行差異化的農業保險政策,對種養大戶實行政策傾斜,鼓勵其擴大規模,促進農業規模化發展。目前政策性農業保險實施過程中,一些地方采取了服務傾斜的方式,如對種養大戶上門服務,單獨出單,受災后由保險公司直接查勘,縮短賠付周期,提高賠付效率;還有保險公司給種養大戶提供市場、氣象、農業病蟲害和農業科技信息等。
參考文獻
[1]汪恭禮.關于宣州區實施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工作的調查報告[J].農村財政與財務,2008(11).
[2]才英.基于農戶視角的政策性農業保險績效研究[D].內蒙古農業大學,2011.
[3]夏益國.安徽省政策性農業保險:運行機制與績效評價[J].中國保險,2012(6).
[4]許利平.政策性農業保險效率研究[D].西南大學,2012.
[5]夏益國,李殿平.政策性農業保險支持農業規模化經營的政策研究[J].中國保險,2013(3):33.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