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財會金融學院 浙江杭州 310053)
隨著每年高校畢業生的劇增,學生的就業難度在不斷加大,招聘單位對應聘人員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會計專業作為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專業,用人單位對應聘人員的職業素質和專業技能都會有所考核。這對于剛畢業的高職畢業生來說,無疑是一個嚴峻的挑戰。作為高職院校,教育教學工作應更強調實用性。頂崗實習的就業轉化作為解決就業問題的重要手段,是實現高職教育與社會生產實踐相銜接,學生學習專業技能與就業崗位實現“零距離”運行模式的有效途徑。
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會計專業辦學歷史悠久,專業教育教學模式特色鮮明、辦學影響力較大,人才培養質量得到社會公認。2010年學院會計專業被確立為浙江省高職示范院校重點建設專業,同年會計專業教學團隊被教育部評為國家級教學團隊。2012年12月被立項為省級優勢專業。我院會計專業的辦學,能夠主動適應浙江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現代服務業轉型升級對高素質、高技能會計人才的要求,是突出服務區域支柱產業、優勢產業、新興產業需求的專業。學院會計專業的校企合作及項目豐富,可充分利用浙商職教集團成員單位的品牌輻射作用,開展校企深度合作,為學生頂崗實習的就業轉化提供條件。
近年來,由于國內外經濟形勢錯綜復雜,在經濟面臨下滑的同時,社會新增就業壓力不斷加大,大學生就業難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時,由于上世紀80年代后開始全面實施的計劃生育政策使適齡生源逐年減少,高等院校將面臨空前生源的競爭。以就業為導向,培養適應市場需求的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已成為高等職業院校競爭生存、辦學發展的必由之路。
為積極適應浙江省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順應現代服務業轉型升級對高素質、高技能會計人才的要求,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會計專業依托浙商職業教育集團成員單位合作企業,通過“三元共育,分段雙軌”,建設浙江產業集群的中小企業聘用復合型會計人才基地,實現“企業用工、學校教學、學生就業”三位一體,實習企業、學校、學生的共贏。
(一)以就業為導向,培養實用型會計人才。積極開展校企深度合作,開辟實訓基地。學院始終堅持以實踐教學為主線,把會計崗位群所需的職業能力放在首位,突出對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尤其重視對實踐和動手能力培養。通過“請進來”和“送出去”的辦法,聘請企業一線的骨干來校給學生講學,派出青年教師到企業實踐,同時通過與合作企業合辦訂單班,安排學生到企業進行頂崗實習,通過真操實練,提升學生對職業技能的掌握。在專業實踐性教學方面,學院已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 “漸進式全程實訓模式”,實現了對教師能力要求與實際工作的“零距離”,實訓設施設備、氛圍與企業實際工作環境的“零距離”,為最終實現畢業生的職業能力與職業崗位需求的“零距離”奠定了基礎。
(二)根據會計崗位群所需的技能,實施全真漸進式會計人才培養模式。學院從分析會計專業崗位群所需的職業能力著手,把實踐性教學總目標分解為階段目標,采取漸進持續推進方式,突出會計職業特點,把實踐性教學貫穿于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在制定實踐性教學目標時,以會計崗位群培養目標為依據,從分析不同階段學生應掌握的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入手,合理加以編制。注重實訓的有效性,做到每個實訓項目目標明確、具體,并能與相關專業技能鑒定標準或企業認證接軌,提高實訓的實用性。
學院通過實施 “漸進式全程實訓模式”實現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同步進行,培養學生職業能力;根據企業對專業會計人才的規格要求構建了基于學生可持續發展的以崗位工作任務為引領,以崗位職業技能培養為核心,具有高素質人文及職業素養、符合會計職業資格標準、融合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能滿足區域經濟特定需求的“崗位課程”+“認證課程+行業認知課程”的實踐教學體系。
(三)了解市場需求,調整教學計劃和頂崗實習的時間,實施 “三元共育,分段雙軌”的人才培養模式。“三元共育,分段雙軌”是指在浙江省全省范圍內,以浙商職教集團會員單位為主,廣泛與會計師事務所、稅務師事務所、產業集群龍頭企業建立穩定合作關系,實行學校、會計師(稅務師)事務所、企業三方共同培養。為破解高職會計專業校外實訓基地建設的難題,學院在打造以會計師(稅務師)事務所為主體的區域性實訓基地群的同時,分段雙軌(即:安排學生分批分別實習和上課),將學校的教學與企業的生產緊密結合起來。
根據浙江省會計師事務所、稅務師事務所和會計咨詢公司每年上半年工作量大、崗位需求大、鍛煉機會多、需要大量的人手的情況,調整課程設置和安排,率先試行分段雙軌式教學組織模式,安排學生到這些單位頂崗實習;而在下半年,由于這些工作量相對正常,不需要過多人手,可以通過這些單位的輻射作用,把頂崗實習的學生介紹到義烏、紹興、杭州、蕭山等中小企業中去就業,對于一部分企業吸納不了的學生,再回學校進行有針對性的強化訓練,以鞏固頂崗實習效果。
通過對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會計專業頂崗實習的調研,發現目前頂崗實習、校企合作動力不足的現實問題,研究校企合作的激勵機制和退出機制,并找出頂崗實習的有效開發模式。依托浙江省總會計師協會、稅務師協會、浙江商業職業教育集團成員單位和各行業協會,全省會計師 (稅務師)事務所開展深度合作,建成以會計師(稅務師)事務所為主體的區域性實訓基地群。建成布局合理、專業文化與職場氛圍濃厚、實訓項目齊全、輻射全省的校外實訓基地,破解會計專業頂崗實習難題。關注頂崗實習的課程設計。通過頂崗實習這一職業教育的實踐教學模式來加強校企合作課程開發,利用以工作任務為導向的項目課程來促進學生參與頂崗實習的興趣和提高適應崗位的能力。
(四)依托浙商職教集團成員單位,開展校企深度合作。2013年3月13日,浙商職教集團理事會財金分會的成立,以及成員單位協議書的簽訂,標志著學院在校企深度合作、工學結合、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推動學生頂崗實習等方面的工作,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由于出席的成員在業內極具影響力,這必將為學生今后的優質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形成制度性的保證。
由于學院同浙江天健會計師事務所、浙江省注冊會計師協會和浙江省總會計師協會等一大批在省內、行業內乃至全國都具有影響力的企業都保持了長期良好的合作關系,因此,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浙商職教集團成員企業資源的輻射作用,開展校企深度合作,為商科類頂崗實習轉化就業控制的人才培養提供智力支持,同時也為學生頂崗實習實現就業轉化的改革提供實踐經驗。
(五)強調頂崗實習與學生就業的對接,對學生實施校企雙向管理。通過建設校外實習基地,有效開發實習模式,為學生創造專業對口的頂崗工作機會,讓學生在實習中提升職業能力,爭取留在企業工作,為日后能成為企業業務骨干創造條件。
利用學院制定的畢業生實習協議、頂崗實習成績評定標準、實習生管理規定和實習指導安排,對實習回訪登記等一系列規章制度來指導與規范學生實習的管理、考核,并進行調研分析,使學生的頂崗實習與就業緊密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實習中增長才干,熟悉企業文化,增強企業對學生的認同感和對學校品牌的認知度,為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生存和發展的就業崗位。
(一)由于專業的原因,在建立校外實訓基地方面,存在一定困難。一方面,由于專業的限制,一般企業很難提供大量的崗位,吸納所有學生都安排到企業進行實踐。銀行等一些金融機構,雖然也需要大量的會計類人才,但門檻往往也較高,至少達到本科層次才能進入實習。另一方面,會計專業是與錢打交道的專業,對于任何一個單位,資金的使用與流動,成本的控制和產品的營銷渠道,都存在一個涉密的問題。
(二)就業專業不對口,頂崗實習就業轉化率偏低。根據對往屆學生就業的情況調查跟蹤,我們發現存在學生就業與所學專業不對口,從而導致頂崗實習就業轉化率偏低。專業對口率作為畢業生就業質量與教育資源利用率的重要指標,較低的專業對口率一方面說明畢業生的學業規劃與就業崗位需要不一致,另一方面也說明教育資源配置存在極大的浪費。
(三)高職院校會計人才培養方案過于單一,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從受教育者的心智成熟程度來說,絕大多數人的智力結構相差不大,但并不是整齊劃一,而是各有各自的獨特能力特征和智力優勢。因此今后的高職會計專業教育教學也要根據區域經濟發展與生源特點,加大專業教學改革與創新,實施分層教育、開展多模式培養會計人才。
(四)頂崗前期,學生難以完成角色轉換,影響企業工作的正常開展。學生在頂崗起始階段難以迅速投入崗位工作,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掌握實訓崗位所要求的專業技能,角色的突然轉變使不少學生難以適應,個別學生甚至出現抵觸情緒,并申請退出,嚴重打擊了企業配合的積極性。
通過項目的實施和每年畢業學生的就業情況反饋,我們針對發現的問題,及時地進行總結,逐類加以整改。
(一)選擇實習單位時,要注意是否專業對口、企業的管理是否規范,同時還要確保實習單位的穩定性。對于學生自行選擇的實習單位,必須嚴格審核其資格。頂崗實習轉化就業率是頂崗實習工作的一個重要指標,針對存在的問題,可通過循環模式進行分析改進。通過頂崗實習,得到鍛煉的學生基本可以直接上崗。這一方面減少了企業人才培養的成本,同時又擁有了一批較高綜合素質和職業技能的勞動者。
(二)廣泛建立穩定、高質量的校外實訓基地。由于校外頂崗實訓基地建設是頂崗實習的最重要一環,在數量上要盡量滿足實習和實訓的需要,在質量上也要力爭達到優質水平。
在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中,要切實關注校企合作,調動企業參與的積極性。實習基地要體現先進性、配套性和實用性,在選取實習基地時要兼顧不同的會計崗位群,為學生提供全真的實踐教學環境,引進校外的名師和企業的骨干,為學生授課,讓學生在就業前就接受企業工作環境的熏陶,在頂崗實習時就進行真操實練,在職業素養、崗位技能、企業文化等方面全面與實際工作接軌,為將來的就業進行全面的預演,提升其就業競爭力。
實訓基地的建設要盡可能貼近崗位實際,通過校企共建,按各會計專業崗位群設計實習環境,形成與實際崗位基本一致的仿真職業環境。利用好現有資源,廣開渠道、不拘形式地開展校企合作,爭取和知名的會計師(稅務師)事務所、會計專業代理記賬公司、財務咨詢公司廣泛聯系。有條件的學校,也可以嘗試成立會計代理記賬公司,對外向社會提供服務,對內給學生提供實踐機會和場所。
(三)尊重和承認受教育者個體差異,因材施教。面對當前會計專業教學培養模式過于單一的情況,可以嘗試進行改革創新,根據會計專業不同崗位,設計不同的人才培養模式。根據區域經濟發展對高端技能型會計人才的需求、學生資質狀況差異及本校的教學資源配置情況等因素,劃分不同層次、確定不同目標、配置不同的教學資源、采用不同方法、輔以不同的訓練和輔導、實施不同考核,多模式、有針對性地開展人才培養工作,從而切實提升會計專業人才培養質量。
(四)做好崗前培訓工作。可以不定期組織招聘會讓學生和企業雙向選擇開展頂崗實習。赴企業頂崗實習的學生,可以在事先了解實習單位的崗位需求情況,以及各個不同崗位所需的崗位技能,通過學生自愿報名,學院進行條件審核,企業再行篩選的方法來完成學生頂崗實習缺位的問題。然后聘請企業骨干進行先期培訓,講解企業發生的日常業務案例,帶學生分期分批到企業參觀學習,為日后的頂崗實習創造條件,從職業素質、專業知識、業務技能、仿真實訓環境、風險防范等方面做好充分準備。
頂崗實習結束后,企業根據學生頂崗實習時期的表現,根據自身業務發展的需要進行選拔,對優秀的學生予以留用。定期或不定期安排教師赴合作企業掛職或專業培訓,為提升師資隊伍保持較高的業務水平打下基礎。
(五)充分發掘各項條件,做好頂崗實習就業轉化工作。學院通過前期大量的工作和艱苦的努力,在以實踐為主線的教學課程設置、校外實訓基地的拓展、聘請企業知名骨干來校執教講學、安排教師赴企業學習鍛煉等校企深度合作等方面,形成了“學習積累專業知識+企業真實崗位業務技能實操+推薦就業”模式,根據專業崗位的實際需要,修訂教學大綱,實現了“課堂連通職場、實訓掌握技能、實習轉化就業”的目標,取得了可喜的成績。近三年來,學院會計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高達98%以上。
充分利用會計師事務所、稅務師事務所業務繁忙的旺季進行頂崗實踐教學合作,改革傳統的教學考核,努力讓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就能真操實練,把實訓教學與企業經營、學生就業結合起來,通過企業的真實業務,錘煉學生的職業崗位技能,提高其業務素質。
通過“三元共育,分段雙軌”的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和開展,有利于學生綜合職業技能的培養和提升,可以大幅提升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同時也將為高職會計教育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