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軍
北京教育學院附中是一所2008年兩校合并重建的普通中學,建校后三大問題制約著學校的發展:首先是生源,初中生源全部來自于電腦排位、就近入學,高中按照中考統一錄取,錄取分數在普高錄取中居于偏后位置;其次是隊伍,合并建校后教職員工缺乏共同愿景激勵;最后是口碑,周邊百姓對學校的認識還停留在過去的時代,學校形象沒有扭轉。
為了推動學校邁入新的發展階段,我們組織全體教職員工進行學校發展規劃研討。在此過程中,大家不約而同地選擇了“陽光”這一概念。陽光的校園文化,能夠燃起教師和學生心中那團自信的火焰,激發內在的潛能,讓每個人感受溫暖,積蓄力量,獲取成功。
在構建陽光校園的過程中,學校以“爭做陽光附中人”為行動口號和培養目標。陽光附中人應該具有陽光的心態和奮進的作風,前者是一種積極自信的狀態,后者是一種務實的工作精神。經過全體師生的討論,我們對陽光附中人有了更清晰的界定和詮釋——陽光的學生“會做人、能做事、愛生活”;陽光的教師“有愛心、肯奉獻、善鉆研”。我們通過以下五個途徑推進學校的陽光文化建設。
布置“陽光的環境”,潤澤“陽光的氛圍”
學校從校門口的校名題字入手,布置“陽光”的形象標識。學校操場、樓道、墻面、宣傳板、電子屏都展示附中辦學的核心理念,時刻激勵師生奮進。學校努力在細節處進行思考和設計,讓學校環境具有“桃李不言”的特點,使學生自然地受到熏陶和感染。現在,連學校的電梯,都成為了展示陽光學子精彩的空間。
學校在注重改善物質環境的同時,還積極創設陽光的人文景觀,各種學校宣傳品、學生電視臺、校園網站、附中簡訊等都成為展示學校陽光校園精神的載體。陽光校園文化已經成為師生共創和認同的文化價值。
開展“陽光的活動”,喚醒“陽光的心態”
“陽光的活動”是指精心設計學校的常規活動,注重活動的育人效果,注意強調對學生的尊重和關注,注意以活動促使學生擁有陽光的心態和奮進的作風,努力讓學校的傳統活動和常規活動不斷涌現新的形式和新的方法,讓學生感受成功、獲得自信,讓活動成為學生施展才華的舞臺,促進學生的多元成長。
為了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學校組建了“美境社團”“手拉手陽光社團”,推出了“榮譽升旗手”,評選“陽光學生”,創編“陽光課間操”等。學校力爭讓常規活動呈現出新的生命力,以引領學生轉變心態,向著更陽光的方向發展。
開設“陽光的課程”,激發“陽光的潛質”
培養陽光學生就需要有陽光課程。學校積極成為北京市翱翔計劃課程基地校、西城區生涯規劃課題實驗校、種子領袖培養計劃成員學校,借助這些優秀項目豐富學校的課程體系,讓附中的學生可以享受更多的教育機會。
為了讓學生感知和繼承中華傳統文化,學校開設了國學系列課程,以“學寫端正中國字,爭做陽光附中人”為主題,倡導學生學習寫字課程。每天中午,伴著悠揚的古琴聲,全校學生調心靜氣,開展書寫練習。學生不是為寫字而寫字,而是通過寫字提高文化修養和做人標準。
為了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意識,我們開設了陽光美境課程,引導學生關心社會,關注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體內容包括節能減排課程、垃圾處理課程、校園“零廢棄”項目課程。
為了培養適應國際的現代人,學校在假期對外交流的基礎上,開發了《初級法語》《國際文化理解》課程。
為了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學校開設了機器人編程課程。無論是人形機器人,還是車形機器人,我校師生在市區、全國都獲得了優異的成績。
為了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加學生選擇的空間,學校還利用午間開設了陽光午間課程。課程涉及知識拓展類、心理輔導類、傳統文化欣賞類、體育藝術類、科技發明類、動手制作類。
構建“陽光的課堂”,促進“陽光的學習”
學校組織教師集體討論如何建構“陽光課堂”。“陽光課堂”應該突顯對學生的尊重,是師生和諧互動的課堂,是關注每一個學生的課堂,是充滿溫暖和關愛的課堂。在課堂上,教師要用一種熱情和渴望的心態去影響學生,關愛每一個學生,不輕易放棄每一個學生。
教師在工作中擁有陽光之心,眼中也就自然有了陽光之人。教師們通過自主討論,提出了“陽光課堂”需要避免的十條注意事項,以此激勵和規范自己的教學行為。由此,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狀態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
倡導“陽光的服務”,建設“陽光的團隊”
學校倡導人人都是陽光校園文化的建設者和傳播者,希望每個人都呈現陽光的工作作風:工作中不推諉、不抱怨、相互理解和配合,共同為陽光校園做貢獻。學校努力把各項工作做到民主透明,制定了陽光系列獎勵項目,獎勵方案側重于對團隊和集體的肯定。學校為先進組集體頒發獎牌,懸掛在辦公室門口,讓榮譽激勵團隊發展得更出色。學校在整合資源的基礎上,成立了學生綜合素質提升中心。
陽光文化建設實踐讓學校有了明顯的變化:學校的環境更有文化味了,活動更精致了,課程更豐富了,教師更富有愛心了,學生更可愛了,學校的口碑也提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