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虎寧
黑格爾在《美學》中指出:“最杰出的藝術本身就是想象。”羅素也曾說:“如果孩提時代的想象力通過適合各年齡的刺激保持得很活躍,那么當他以適合成人的方式發揮作用時,則以后的想象力會更為活躍。”創造力與想象力關系密切,具有創造力的人一般具有超強的想象力。如何在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呢?
教師要充分發揮美術教學的特有魅力,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對美術的興趣;還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教材的內容以及教學的環境等因素進行協調統一,激發學生的興趣,并使這種興趣轉化成持久的情感態度;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美術是一種樂趣,并在這種樂趣中學習、掌握基本能力;利用不同美術媒介和不同美術形式的特點激發學生的表現欲,比如水粉的遮蓋性、國畫的水墨變化、油彩分離的效果等。學生對美術產生了好奇心,才能調動起求知欲。
兒童的繪畫作品是充滿個性化的,其中有許多值得相互學習觀摩的部分,可以激發起他們的想象力、創造潛能,因此教師應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向同伴學習。在教學《林中生命》時,我發現一個學生畫了一只被關在籠中的老虎,表現林中之王的境遇,在給其他學生欣賞了這幅畫之后,有一個學生畫了一幅《再過景陽崗》,畫面上武松提著哨棒坐在觀纜車里過景陽崗,纜車下面是自由奔跑的老虎。她說:“我看了那幅畫后就想到了武松打虎的故事,我們要保護動物,不能打虎了,于是就畫武松坐著觀纜車再過景陽崗。”我把《再過景陽崗》進行了展示講評后,又有一個學生創作了一幅《花果山》,畫面上齊天大圣和眾多猴子歡天喜地,而玉皇大帝和托塔天王被關在了“罪人籠”里。還有其他幾個學生也由此畫出了很多有創意的畫。就這樣,一幅作品引起了幾個學生的聯想,激發出了他們的想象力。教師可以讓學生欣賞國內外兒童優秀繪畫作品,引導他們在學習的基礎上想象創造;在學生完成作品后,教師可把他們的作品展示講評,引導學生樂于觀賞、學習觀賞,在觀賞時借鑒同學作品的構思,啟發自己的想象。欣賞、觀摩大師的作品也會很好地啟發學生的想象,教師可創造機會,讓學生多欣賞凡高、米羅、畢加索、克利等大師的作品,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平時教師也要鼓勵學生多畫一些記憶畫,比如繪畫日記,它可以很好地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是學生繪畫基礎的積累,也對學生的文學創作有很好的輔助作用。大腦里有了存儲,創作時才有可能調出這些信息,由聯想到想象再到創新。
教師要利用學生感興趣的題材,比如漫畫、連環畫等鼓勵學生創作,但在輔導時要鼓勵學生去想象,讓他們思考如何添加才能使畫面更有味道。教師還可以出示一組畫,讓學生根據看到的內容講述這個故事的起因、過程、結局。例如,我讓學生欣賞連環畫《一棵大樹》的開頭:孩子和大樹很親密,長大后孩子成了老人回到家鄉,發現大樹只剩下一截樹樁。然后讓學生想象老人看到樹樁后會怎樣,并要求學生續寫故事。
教師在教學中引入和提問時,可以設計一些游戲。比如,在上《手的聯想》這一課時,為了解決什么叫聯想、怎樣去聯想這個難點,我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圓,要求學生逐一說出自己看到圓后想到了什么,答案不得重復,促使學生必須盡快地想,還得多想幾個答案,否則就和其他同學說的重復了,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的“活教育”原則中認為:“凡是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該讓他自己去做,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該讓他自己想。兒童自己去探索、去發現,自己所求來的知識才是真知識,他自己所發現的世界才是真世界。”學生的創作表達他們的主觀思想和情感,教師不能隨意地去否定,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合理地引導。一次一個學生畫了一幅老爺爺和一個孩子踢球的漫畫,她想突出對比老爺爺成人的高大身型和孩子的嬌小體型。看完后,我告訴她:“畫面上孩子是背對觀眾,你無法畫出孩子焦急、委屈的表情,對比就不強烈,可以利用漫畫的夸張手法把老人的體型夸大,把球門縮小,看看會是什么效果。”她重新畫了一幅,而且把老爺爺的身體畫得和球門的面積一樣大,果然同學們看了哈哈大笑,都夸她畫得好。
美術課作為培養學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徑,教師必須充分重視。不僅如此,還應將美術活動同其他學科結合起來,在綜合教育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飛翔!
■ 編輯吳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