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決策咨詢委員會課題組
一、進一步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陜甘寧革命老區建設,交通要先行。我省榆林、延安、銅川三市的縱向(南北方向)交通已經貫通,但橫向(東西方向)交通尚未打通,嚴重影響對外開放和物流產業的發展。省上應與甘肅、寧夏及相關市聯合,利用革命老區和少數民族的優勢,向國家爭取規劃建設榆林、延安、銅川東西方向的鐵路和高速公路。特別是規劃建設銀川-榆林-朔州-北京的鐵路和高速公路,蘭州-慶陽-延安-青島的鐵路和蘭州-平涼-彬長-銅川-韓城-日照的鐵路,打通東出口,融入環渤海。同時,要加快建設延安-子長-綏德-榆林的高速公路,完善陜北高速公路網,實現陜西高速公路與國家路網的對接和快速轉換。
二、加快陜甘寧能源化工基地建設。一要爭取國家更多的能源化工重點項目落戶陜北,加快陜北能源資源開發的進程;二要加快陜北、渭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立足市場,做大產業集群,堅持“三個轉化”,做長做強能源資源開發的產業鏈,增強對陜甘寧革命老區發展的帶動作用;三要商請商務部和國家發改委給予延長石油集團原油進口貿易資質,進一步支持延長石油集團做大做強;四要爭取能源資源就地加工轉化,協調中石油、神華等國家大型能源資源開發企業,將其在陜北革命老區新增的石油、煤等能源資源就地加工轉化。
三、提高資源稅率,爭取有利于陜甘寧革命老區發展的稅收分成比例。在這次調研中,陜甘寧革命老區各市一致要求提高資源稅率,并合理調整稅收分成比例,使其更加有利于陜甘寧革命老區的發展。一是提高資源稅率,改變資源稅計征方式,由從量計征改為從價計征。為振興革命老區經濟,建議資源稅按8%-10%計征。二是注意處理好地方與央企在能源資源配置上的關系。在優勢資源配置上,要給地方留一定配額。三是爭取提高陜甘寧革命老區所得稅分成比例,由現行的中央60%、省區20%、市縣20%的比例,調整為中央40%、省區20%、市縣40%;同時,將增值稅的分成比例由現在的中央75%、地方25%調整為中央、地方各50%。
四、破解制約陜甘寧革命老區發展的水資源瓶頸,爭取提高我省黃河水資源配額。陜甘寧革命老區生態環境脆弱,水資源緊缺,已成為制約區域發展的瓶頸。目前,黃河中上游各省,只有陜西省沒有布局大的黃河干流引水項目。所以,我省應盡快統籌規劃,加快水源工程項目建設,積極開發黃河干流引水資源,解決陜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設和我省長遠發展的資源性缺水問題。力爭將延安的黃河古賢水庫和榆林大泉黃河引水工程納入正在編制的《陜甘寧革命老區發展規劃》,破解制約陜北革命老區發展的瓶頸。
五、提高資源生態補償費標準,建立并完善陜甘寧革命老區生態補償機制。我省應聯合甘肅、寧夏,以振興陜甘寧革命老區為突破口,爭取國家政策支持,提高資源生態補償費標準,完善補償機制,加大生態建設投入。一是建議國家延長退耕還林政策期限,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加大三北防護林建設的補助支持力度,在資金、項目等方面予以重點傾斜,增加財政轉移支付中生態補償和生態保護的份額;二是要重視礦產資源開發中的生態修復工程建設,堅持“誰開發,誰保護,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加快對采空區、塌陷區的生態治理和修復。
六、國家制定的節能減排指標應從陜甘寧革命老區實際出發,不要一刀切。陜甘寧革命老區是國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也是后發展地區,建議國家在節能減排指標考評中對陜甘寧革命老區不應一刀切,不應按照發達地區的要求,下達統一的節能減排指標。同時,建議國家制定不同行業的節能減排標準,對不同行業和發展水平不同的地區給予區別對待。
七、加大陜甘寧革命老區紅色旅游資源的開發力度。陜甘寧經濟區紅色旅游資源非常豐富,延安作為紅色革命圣地,處于核心地位。要進一步挖掘紅色旅游文化資源,大力整合紅色旅游線路,發揮陜甘寧革命老區的整體優勢,建設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同時,要進一步拓展黃陵祭祖游,黃河、黃土風情文化游,完善相關旅游服務配套設施,努力提高旅游產業的整體效益。
八、支持陜甘寧革命老區利用荒山、荒坡、荒沙、荒灘進行項目開發。陜甘寧革命老區地處黃土高原腹地,黃土資源非常豐富,但溝壑縱橫,水土資源流失嚴重。加大這一地區的生態建設力度,一是要封山育林、退耕還林,持續不斷地植樹造林;二是要加大土地整理、填溝造地的力度,這樣,既可以增加基本農田,又有利于在更高的水平上實現新的生態平衡。我們認為,對因歷史原因形成的將荒山、荒坡、荒沙、荒灘誤報為林地、農田的土地應該重新勘定,對利用荒山、荒坡、荒沙、荒灘進行項目建設的應給予支持。發揮楊凌農業示范區的帶動作用,為陜甘寧革命老區干旱半干旱農業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服務。
九、用好扶貧開發政策,加大扶貧工程建設力度。陜甘寧革命老區屬于后發展地區,雖然經濟社會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仍然有相當比例的貧困人口。建議國家加大陜甘寧革命老區的扶貧開發力度,對貧困人口在住房、醫療、勞動就業、教育等方面給予更多的扶持。對于生態環境相對惡劣的貧困地區,要謀劃更多的扶貧開發項目,特別是對生態移民工程要給予更為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