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宇謙
2012年起,我國煤炭市場低迷,產能嚴重過剩。國內煤炭企業充分利用已有的煤電一體化產業基礎,積極應對市場變化,取得了風險對沖、合作共贏的效果。2013年,全國煤炭企業參股、控股電廠總裝機容量約為1.3億千瓦,占全國電力總裝機的1/10、火電總裝機的1/7左右。作為國家確定的“十二五”煤炭重點開發省和“西電東送”省份,陜西煤炭企業應延伸產業鏈,全面實施煤電一體化戰略,為打造陜西經濟“升級版”作出貢獻。
一、陜西省煤電一體化產業發展的潛力巨大
2013年,全省煤炭產量4.93億噸,同比增長6.52%,產銷量穩居全國第三?;痣姍C組平均利用時數為5104小時,較2012年同期增長147小時,較全國同期多593小時。陜西電網向華中、華東輸送電量雖比上年減少29.74%,但省內全社會用電量較上年同比增長8.03%,發電量同比增長4.2%?;痣娖髽I進煤增加,陜西電網14家統調電廠耗煤4018.99萬噸,同比增長1.28%。省內煤電聯營及煤電一體化裝機容量達到997萬千瓦,占全省火電裝機的41.5%,電力企業參股、控股煤礦產能6710萬噸/年,3058萬千瓦火電規劃項目按照煤電一體化或煤電聯營方式落實了煤源。電網建設穩步推進,計劃“十二五”實現外送電力比“十一五”翻一番。按照現有1700億噸煤炭的探明儲量估算,全省煤炭可支撐裝機容量1.4億千瓦。通過大力推動煤電一體化產業發展,陜西省完全有能力躋身全國送電大省前列。
二、陜西省推動煤電一體化面臨的問題
自2002年起,國內煤炭、電力企業先后實施煤電一體化戰略,取得實質突破。進入“低煤價時代”,陜西省大力推動以資源、資金、技術和勞動力四重密集為特征的煤電一體化產業建設,正面臨一系列問題。
一是省屬煤炭企業實施煤電一體化戰略的基本模式仍在探索,主攻方向尚不明確。當前,國內煤電一體化項目主要通過三種模式實現,一是同一投資主體既運營煤礦項目又運營電力項目,二是煤炭企業和電力企業相互參股,三是大型煤炭、電力集團合并重組。陜西省以第一種方式推進煤電一體化的主體多為央企,近五年來,大唐、國電、華能、華電和神華集團在陜動工的項目計劃裝機容量近4000萬千瓦,煤炭產能約為6500萬噸/年,覆蓋咸陽、銅川、寶雞、渭南、榆林各市,省屬企業與央企在項目數量、規模、分布等方面差距較大。不同企業互相參股的煤電一體化項目中,省屬煤炭企業雖然控股了部分央屬電廠,但以控股外地電廠和參股本地電廠為主,受煤價下跌影響,存在股權變更風險。大型煤、電集團重組的模式,陜西省通過投資集團和煤田地質集團組建能源集團實現,但其煤電一體化項目規模和進度仍待提升。國內最早進入煤電一體化領域的淮南礦業集團,已形成獨資、均股、參股三位一體的煤電一體化發展模式,現有電廠逾20家,權益裝機規模相當于過去中部一個省的裝機容量。要扭轉陜西省煤炭產量位居全國第三,但發電量仍落后于內蒙古、山西、貴州、安徽、新疆、寧夏、甘肅的現狀,必須積極探索煤電一體化項目推動模式,在戰略高度對相關資源要素進行統籌規劃。
二是同央企相比,省屬企業建設大型煤電一體化項目的競爭壓力加劇。2008年,國家發改委首次提出鼓勵電力企業兼并重組煤礦以來,截至2012年,五大發電集團煤炭總產量為2.36億噸,預計到2015年,電煤平均自給率將超過40%。2012年,《煤炭工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公布,央屬煤炭企業加快煤電一體化步伐。神華集團發電業務的煤炭自給率當年即超過95%,神華國華九江項目到2015年建成投產后,年發電量將達到360億千瓦時,占江西目前年用電量的一半。與央企相比,陜西省省屬煤炭企業控股火電廠規模較小、輸電方向較為集中。陜煤化集團控股的五家電廠中,僅有略陽一家位于省內。省屬企業深耕煤電一體化產業,全面實現風險對沖的格局仍未形成。
三是同周邊省份相比,省屬煤炭企業在推動煤電一體化進程中缺少系統性的政策支持。輸電對地區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貢獻為輸煤的6倍,對當地就業的拉動效應為輸煤的2倍。陜西省周邊省份均大力支持以省屬煤炭企業為主導的煤電一體化戰略。2012年,淮南礦業集團在安徽省政府的支持下,電力板塊利潤首次超越煤炭板塊利潤。2013年,山西省公布《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實施方案(2013-2015年)》,支持省屬七大煤炭集團啟動了4個大型煤電聯營項目,煤電聯營裝機容量占主力火電企業裝機容量的66%。大同煤業集團受益于配套政策,成為省內最大的電力企業。河南在連續兩年電煤市場疲軟的情況下,采用煤電互保政策,規定發電單位超基數采購1萬噸省內原煤獎勵1000萬千瓦時基礎電量,少采購1萬噸省內原煤扣罰1200萬千瓦時基礎電量。2013年,陜西省煤電一體化或煤電聯營裝機占全省火電裝機的41.5%,落后于山西、河南、內蒙古等省區,實施煤電一體化戰略的空間雖然廣闊,但亟需相關政策指導推動。
四是電力外送通道建設緩慢,輸電瓶頸仍未打破。目前,周邊各省均積極升級電網電壓等級,建設具有遠距離、大容量、低損耗優勢的特高壓電網,適應集約化發展大煤電基地的需要。山西“十二五”期間規劃建設途經晉北、晉中、晉西、晉東南的共4條特高壓外送電通道,2015年前,電網外送能力將達5010萬千瓦,相當于每年就地轉化原煤8350萬噸,約占煤炭外運量的五分之一。新疆“十二五”期間規劃建設三條特高壓直流輸電通道以及新疆與西北聯網第二通道,實現外送電能力3000萬千瓦。內蒙古兩條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于2013年開工,外輸能力為1800萬千瓦。陜西省雖已規劃建設靖邊-濰坊、隴彬-連云港兩個特高壓交流通道及陜北-江西特高壓直流通道,但2014全國能源工作會議確定方案后,進入實際建設的輸電通道僅有靖邊-濰坊一條,輸電通道建設亟待提質增速,實現與煤、電行業的同步發展。
三、在“低煤價時代”推動陜西煤炭一體化戰略的機遇
經濟學理論指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以覆蓋產業鏈上下游相關環節為特征的縱向一體化戰略,有助于企業實現外部交易成本內部化,應對要素價格波動風險,形成產業協同效應。當前的煤炭市場低迷期,正是省屬煤炭企業對業務板塊進行再調整和再布局,推動全省工業結構轉變的機遇期。為此,應密切關注產業動態,認真分析蘊含的機遇,以煤電一體化為抓手,實現陜西從能源大省向經濟強省的轉變。
一是節能減排標準更為嚴格,治污減霾成為生態文明建設重要目標的機遇。2014年,國家能源局提出了單位GDP能耗比2010年下降12%的目標,部署了在煤炭資源富集地區,按照最先進的節能節水環保標準建設大型燃煤電站(群)的任務。通過調整火電產業布局,安排煤炭企業就近為低能耗、低污染火電機組提供電煤,能夠降低環境污染,釋放煤炭產能,減少煤炭外運消耗的油氣資源,降低火電企業發電成本。在陜北擴散條件良好的地區建設煤電一體化項目,改變污染物的排放地點,就近利用高壓電網進行遠距離輸電,還能減少污染物在大氣中的滯留,消除霧霾天氣形成的條件。
二是在煤電一體化條件下,低熱值煤炭獲得重要應用價值和良好轉化前景的機遇。在煤、電分離運行的體制下,發熱量在4500千卡/千克以上的末煤和混煤,以及2500千卡/千克左右的煤矸石由于經濟價值不高,在開采中不被煤炭企業重視。在煤電一體化項目中,低熱值煤炭能夠在大型燃煤發電機組及燃燒煤矸石的循環流化床機組中充分利用轉化,成本優勢和替代作用凸顯?!笆濉逼陂g,周邊各省區大力推動低熱值煤電一體化項目,山西計劃將低熱值煤發電規模提升到1920萬千瓦,投產后,年消耗煤矸石、煤泥等約1600多萬噸,相當于節約650萬噸標準煤。寧夏、內蒙古均在建設裝機約300萬千瓦的低熱值煤電項目。神華土右60萬千瓦低熱值煤電項目建成后,每年將利用272萬噸低熱值煤炭,具有良好的生態示范效應。
三是陜西省煤炭價格波動相對較小、供應穩定,煤炭、電力企業有條件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的機遇。山西受神華、中煤、同煤集團2013年底大幅上調動力煤價格的影響,近兩個季度動力煤價格波動近百元,部分火電企業對擴大煤電一體化持觀望態度。河南“煤電互?!闭哂捎谑仍簝r格偏高,影響了部分電力企業的購煤意愿。2013年,陜西省電煤價格變化趨勢穩定。隨著中部地區承接沿海地區產業轉移節奏加快,陜西省向中部輸電的區位優勢突出。近期,陜西省已建立安康電廠向重慶、商洛電廠向湖北、漢中電廠向四川直接輸電的新模式,在暫不具備特高壓線路的情況下,通過擴容、改造現有電路擴大電力外送規模。特高壓輸電通道打通后,陜西省到達中部電網的落地電價,比輸煤到中部發電的上網電價低0.03元/千瓦時到0.1元/千瓦時,價格優勢明顯。
四是省屬企業已經積累了煤電一體化項目投資、建設、運營經驗的機遇。2013年,陜煤化集團在省內及周邊地區先后與大唐、華電、國電等合作,重組了13個電力項目,在役參控股電力裝機容量達1069萬千瓦。陜能集團控股的清水川電廠—馮家塔煤礦項目,每年就地轉化原煤600萬噸,回收利用礦坑水54萬噸,回收利用廢棄煤泥40多萬噸;在建的麟游低熱值煤電廠、小壕兔煤電一體化工程、趙石畔煤電一體化工程等投產后,將服務于陜西省“十二五”末每年外送電力2370萬千瓦,相當于增加煤炭轉化8300萬噸的目標。
四、對進一步推動煤電一體化產業的建議
通過對央企、陜西省及周邊地區省屬企業實施煤電一體化戰略的經驗、挑戰與機遇進行分析,我們認為,按照市場經濟規律,以省屬能源企業為主體實施煤電一體化戰略,是在“低煤價”與“計劃電”為特征的當前,促進煤炭工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推動煤電一體化產業發展,應著眼當前,立足長遠。2014年要重點保產業鏈延伸、保轉化率提高、保輸電通道建設。長期目標應定位于走循環發展之路,變“陜煤外運”為主的產業模式為“陜電外輸”為主的產業模式,打造具有全國電網輻射能力的大型煤電企業集群,使陜西煤電走出一條面向終端、協同一體、清潔環保的發展新路。
(一)全面統籌煤電一體化資源項目發展規劃
圍繞構建國家級高端能源化工基地的總目標,重點打造和延伸煤電載能產業鏈,優化配置煤電一體化資源,實現“四大統籌”。一是按照地理位置統籌電煤生產和火力發電的關系,按照“一礦一策”和“一廠一策”原則,在新電源地附近落實電煤供應,實現煤炭和電力產能的經濟、環保銜接。二是統籌現有項目和新增產能的關系,在輸電通道允許條件下重點對現有項目進行擴能;與輸電通道施工同步配套,建設一批新的煤電一體化項目。三是統籌推動省屬企業在省內、外的煤電一體化項目??缡∶弘娨惑w化項目應優先考慮省內煤炭轉化量大、外運成本低和環境污染少的外省火電廠合作。四是統籌安排省內各區域煤電一體化發展重點,按照區域平衡原則,在陜北地區重點建設坑口電廠和煤矸石綜合利用電廠,在關中地區重點實施熱電聯產和現有電源擴建工程,在陜南地區適時布局支撐電源,就地保障電力供應。通過“四大統籌”,做好煤電一體化項目在陜西省空間布局的“頂層設計”,為煤、電、網相關資源配套利用、協調發展提供規劃保障。
(二)綜合實施煤電一體化行政管理模式改革
積極響應建設大規模煤電一體化項目對完善政府能源、資源、財稅管理體系提出的新要求,推動行政管理主體職能定位的“三大轉變”。一是將角色從重處罰征費向重保障服務轉變,深入貫徹2013年國務院《關于促進煤炭行業平穩運行的意見》,取締各種亂收費、亂集資、亂攤派,切實減輕企業負擔。將遏制煤炭產量無序增長、協調產能釋放和營造良好發展環境作為工作重點。二是轉變激勵方式,運用財稅、金融杠桿,在地方性稅費改革中對煤電一體化企業提供優惠措施,鼓勵煤炭企業與省調現役火電企業通過資本金注入、股權交換等方式實現合作。三是將側重運煤發電的“網下”管理模式,轉變為適應煤電一體化需要的全流程管理模式,探索建立省屬企業直購電機制,鼓勵清潔環保、低成本火電外運。通過“三大轉變”,打破制約煤電一體化項目發展的管理瓶頸,促進企業進一步發揮市場主體作用。
(三)積極推動煤電一體化關鍵基礎設施升級
發電設備的技術水平和輸電通道的承載能力、覆蓋范圍等因素,決定了煤電一體化產業的市場價值。當前,要圍繞發、輸、供、用等環節,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狠抓“三大落實”。一是要落實先期電網建設規劃,推動靖邊-濰坊、隴彬-連云港特高壓交流輸電通道及陜北-江西特高壓直流輸電通道建設,盡快形成陜西省七大通道、點對網和網對網相結合的輸電格局。二是把煤電一體化項目作為落實創新驅動戰略目標的示范項目,加大礦井擴能升級投入力度,提升電力設施制造水平,優化電廠機組負荷,關注煤電一體化項目實施后企業發電成本、全廠熱效率、供電煤耗、用水指標變化,提升電力設施利用率。三是圍繞能源化工循環經濟園區建設,落實綜合承載的目標要求。以交通便捷、設施基礎優良、水資源供給充足、綜合管網系統齊備、治污設施先進為標準,推動煤電一體化示范工業園區建設。通過“三大落實”,實現黑色煤炭綠色發展的目標,樹立以基礎設施、關鍵技術和優化調度為核心競爭力的陜西煤電一體化品牌。
(四)系統探索煤電一體化企業治理機制創新
煤電一體化產業的競爭看似是能源、資金和技術的競爭,實質是企業管控能力的競爭。省屬能源企業要不斷創新治理機制,實現“三大突破”。一是學習借鑒央企投資、運營煤電一體化項目的成功經驗,以股權關系為紐帶,探索股權改造、資本聯營、煤炭控股、專業管理等合作模式,突破省內煤電一體化格局由央企主導的格局。二是探索煤電一體化合作企業共享規則、獨立核算、多方利益最大化的合作機制,突破以煤、電單一主業為中心的管理思維局限。三是要突破現有投融資渠道,借鑒國都證券與貴州鵬興合作發行1000億國債用于煤電一體化項目開發,以及華電與兗州煤業借力資本市場推動煤電一體化項目建設的經驗。通過“三大突破”,將企業治理機制創新孕育的內生活力,作為推動煤電一體化產業壯大的持久動力,實現陜西煤炭工業轉型升級,建功陜西能源產業和經濟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