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軍
銅川,原名“同官”,因與“潼關”同音,治所又設在銅水之川,故而更名銅川,與延安、渭南、咸陽3個地市毗鄰。作為陜甘寧革命老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曾在中國革命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頁,“南有瑞金,北有照金”說的正是西北第一個山區革命根據地——陜甘邊照金革命根據地,位于今天的銅川市耀州區北54公里處,它曾點燃了西北民主革命的火種。
時過境遷,銅川的變化翻天覆地。因地處關中盆地與黃土高原的交界處,地貌結構相對較為復雜,境內山巒縱橫,峪谷相間,臺塬廣布,墚峁交錯,自西銅高速修通之后,西安到銅川的時間大大縮短,只需40分鐘左右。沿途齊排的房屋仿古設計,一律紅頂白墻,從遠處來看,隔段便此起彼伏,煞是美觀。
銅川,煤炭資源豐富,開采歷史悠久,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城市,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為我國的經濟建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銅川,有兩大支柱性產業,一是以煤炭為主的煤炭工業,另一是以水泥為主的建材工業,兩大工業皆是銅川最大的污染源。
正是基于這種資源背景,致使銅川有“煙塵之城”、 “衛星上看不見的城市”等“稱號”。
歷史總會留下傷痛和遺憾,也會使人銘記于心。銅川老城區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支持著陜西乃至全國的經濟發展,使這個建制于1958年的地級市傷痕累累。
經過近40年的能源開發,銅川老城區已不再適合人的居住。1992年7月,銅川市新區正式創建,1993年11月,經陜西省人民政府批準建設新區并享受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一切優惠政策。這是銅川又一新的起點,也算是全國人民對銅川老區人民的回饋。銅川新區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一座規模宏大的新城以嶄新的姿態迎接著八方來客。
現代化的銅川如何不再以煤為剛?如何擺脫“煙煤之城”?這也是銅川在循環經濟的理念下思考的問題。
從銅川2013年的經濟狀況來看,2013年銅川市全年實現生產總值321.98億元,增速全省第二,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189.09億元。其中煤、電、鋁、水泥實現工業增加值154.52億元,占了工業總額的90%以上。
地方財政收入24.1億元,同口徑增長21.7%,增速全省第四;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95元,增長11.7%,增速全省第二;農民人均純收入8140元,增長14.1%,增速全省第五。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60.02億元,增長28%,增速全省第一。100個市級重點項目完成投資165.29億元,23個項目建成投運,30個項目開工建設。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2.36億元,增長15.9%,增速全省第一。外貿進出口總額1629.8萬美元,增長31.3%。
全年招商引資簽約項目164個,153個項目進入實施階段,到位資金179億元,增長35.4%,增速全省第二。非公經濟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48.1%。
從這一大堆數據中我們不難看出銅川目前的動力和活力。但這也避免不了銅川經濟結構單一與產業結構超重化的特征,掩蓋不住銅川整個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矛盾。
單從銅川整個企業的發展情況來看,截至2013年底,全市國有企業資產總額82.08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24.05億元;市級企業69戶資產總額57.23億元;區縣屬企業64戶資產總額24.85億元,同口徑變化幅度不大。
全市國有企業2013年度共實現營業收入14.41億元,較上年同比減少0.74億元。其中,市級企業實現銷售8.46億元,較上年增加了0.22億元;區縣屬企業實現營業收入5.95億元,較上年減少0.97億元。
全市國有企業2013年度共實現利潤3972萬元,比上年同比減少1.08億元。其中,市級國有企業實現利潤-2542萬元,增虧1318萬元。區縣屬國有企業實現利潤6514萬元,減少9437萬元。
按隸屬關系劃分,市級企業69戶;區縣屬企業64戶。按盈虧情況劃分,盈利企業66戶(含利潤為零的企業30戶),占全部企業49.62%,其中市本級盈利22戶(利潤為零的企業7戶),占市本級企業的31.88%;虧損企業47戶,占市本級企業68.12%。
從這組數據來看,銅川的大多數企業都處于虧損狀態,銅川的經濟發展中的最大問題就是國有經濟比重大,超重化的工業結構,造成了產業專業化程度高,產業鏈短,就業門路窄。而傳統產業體制性冗員現象本來就大量存在,由于環境污染嚴重,基礎設施落后,第三產業基礎薄弱,很難在短期內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此外,銅川企業職工比重大,企業負擔重,企業非生產性支出居高不下,職工養老、醫療、保險等問題突出。2013年共有企業職工10161人其中在崗4409人,離退休職工14435人,共發放職工工資1.75億元。
從調研數據中不難發現盈利企業多集中在煤炭、燃氣等資源類、房地產開發和施工等建設類及旅游文化等行業的企業,銅川市產業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迫在眉睫。
《陜甘寧革命老區振興規劃》出臺,把銅川確定為八個地級市之一,在交通建設、能源化工基地建設、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等各個方面,都有實實在在的項目作支撐,支持老區加快發展。
在銅川不斷融入世界經濟和世界經濟接軌的今天,對產業和城市的發展提出了更加苛刻的條件。產業對政策方向的適應性,對地域環境的適應性,對市場需求的適應性等等是決定一個產業能否健康發展、不斷壯大、走向輝煌的關鍵性因素。
記者在調研和查詢相關資料中發現銅川市在產業發展中還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園區產業發展與周邊服務業發展不相協調。近年來,銅川市大力發展旅游業以及相關配套服務產業,帶動了銅川市經濟騰飛。但工業園區中污染較大的產業發展卻一定程度阻礙了旅游產業的發展,與周邊環境發展不相協調。
二是市場飽和造成企業惡性競爭。目前,整個水泥產業產能嚴重過剩,銅川水泥產品雖有質量和品牌優勢,但轄內水泥企業只有優化,而無兼并重組,產業集群雖具雛形,卻各自為戰,無法形成合力。個別企業甚至冒用水泥商標,無序競爭,影響了水泥產業發展。
面對嚴峻的產業形勢和自身矛盾沖突,為推進耀州區可持續、多元化和協調發展,加快以水泥建材為主導產業的惠塬工業園區產業轉型、結構優化迫在眉睫。
三是旅游業缺少相互協作、融合。
銅川市歷史文化名勝古跡眾多,有耀州窯、玉華宮、藥王山、佛教圣地大香山寺、陳爐古鎮、西北第一個山區革命根據地——陜甘邊照金革命根據地等。但在旅游業包裝、推廣中缺少系統性、融合性的相互協作。
努力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實施農副產品的加工貿易和旅游業的發展,有利于做大做強煤炭、建材工業,帶動渭北經濟的發展。同時,在發展中銅川還應以新區建設為契機,由礦業城市向現代化渭北中心城市發展,開創資源性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