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宇宏
黨中央、國務院為促進陜甘寧革命老區轉型跨越發展,于2012年提出了《陜甘寧革命老區振興規劃》。根據該規劃平涼市制定了自身的發展方案,兩年來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相比于周邊城市的發展,其發展的速度相對緩慢。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平涼未能根據自身的優勢條件準確的制定出真正適合自己發展的產業結構。
平涼市的先天優勢可用“天時、地利、人和”來概括:
平涼處“天時”
平涼隸屬西部陜甘寧革命老區,在經濟上,相對東部沿海城市差距較大。針對這一情況黨中央、國務院提出了西部大開發的口號,與之相關的扶植政策也紛紛頒布,可以說給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平涼作為陜甘寧革命老區重點發展的八市之一,其自身具有很多的先決發展條件,特別是國家從重大項目安排的政策措施上給予的支持,能夠從發展的頂層設計上將事關老區發展的一攬子項目規劃納入國家中興期發展的戰略,可謂占盡了天時。
平涼據“地利”
平涼,地處甘肅省東部,位于陜甘寧三省會(西安、蘭州、銀川)的中心地帶,是連接西部七市的重要樞紐和中心城市。因此,平涼具有先天的地理優勢。加之,該地區自“古絲綢之路”之時素有“隴上旱碼頭”之稱,其境內齊家、仰韶等各時期的古文化遺址更是眾多,近代亦是紅色星火的源起及發揚之地,是西部的歷史文化濫觴之重鎮。此外,平涼地區擁有甘肅第一大煤田的華亭煤田,更有“中國蘋果之鄉”的美稱,其相對發達的畜牧產業也居甘肅農區之首,可謂是物產豐盈,天府之地。
平涼享“人和”
平涼隸屬于陜甘寧革命老區,老區人民在我國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槍林彈雨中,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新時期,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老區人民更是憑著他們天生的踏實淳樸的性格緊緊地圍繞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譜寫著自己新的篇章。
古之有云,“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平涼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可謂三者皆得,但為何其發展速度依舊落后于周邊的兄弟城市?究其原因在于,這些因素都是客觀的外在條件,平涼市能否根據這些客觀的外在有利條件制定出正確的適合自身的發展路線才是問題的關鍵!只有從這些客觀的優勢條件出發從主觀上把握全局,并制定出正確的適合平涼發展的相關政策以及相應的產業結構,才能從真正意義上發揮平涼的“天時、地利、人和”的先天優勢,才能促使平涼經濟質的飛躍。
當今平涼市政策,尚未能憑借以上之優勢條件為跳板,制定并發展自己特有的經濟結構形式,從而與周邊城市形成互補式發展,共贏式經濟。突出表現為平涼市經濟結構不合理。
其一,平涼將煤電化工作為主體產業結構。
平涼市效仿周邊城市選擇煤電化工作為重點發展產業,這樣只會讓西部各市的產業結構集中在一點,互相競爭,產生淘汰。雖然該地含有豐富的煤礦資源,但是基礎設施薄弱,起點較低,而且仍然沿用著傳統的煤電產業的發展路線,并沒有根據自己的情況提出創新性的發展規劃,因此并不能與周邊城市形成競爭力,也不易形成經濟效益。此外,由于國家宏觀調控等因素,對于煤電項目也是有一定的控制的。可以說以煤電化工產業作為產業結構支柱的路子并不適合平涼,只會使平涼在煤電化工產業競爭中被淘汰。
其二,平涼未能立足自身特點,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產業結構。單從平涼所處的“地利”而言就具有先天的優勢。首先,平涼位于西部眾多中心城市的中心位置,自古代絲綢之路起,就已經是西部各市交互發展的樞紐城市,具有濃厚的歷史、文化氣息,得天獨厚的農產畜牧資源。平涼市應以此為契機,將產業結構向交通物流、文化旅游以及農業畜牧業方向調整,從而與周邊的幾個中心城市進行產業結構互補,達到共贏的局面。
反觀現狀
在基礎交通設施建設上:平涼依舊緩慢,與周邊其他城市相差甚遠。這就無形的將平涼孤立于其他幾個城市,而使其發展受阻,更無從談起物流產業的發展。對此平涼市將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作為2013年主要工作進行突破,其取得的成果并不突出,在眾多需要建設的鐵路和公路中,只有西平鐵路以及一條二級公路運營和通車,大部分交通設施建設都處在籌劃和審批過程,并未形成真正的交通運載力。
在文化旅游產業上:平涼忽略了“世界上最長、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大走廊”,未能將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理念與自身發展進行有效合理的結合,而且在其他旅游文化區的發展改革上也并沒有突出的成果。
在農業畜牧業上:平涼市與國際合作交流上有了良好的開端,如,“平涼金果、紅牛”出口東南亞和歐盟等國家,年創匯近300多萬美元,卻忽略了與周圍城市的相互合作,這也是平涼的交通設施不完善造成的。
以上對平涼市迷茫緩慢的發展的癥結所在進行了細致的分析,也正是因為這些癥結,讓我們看到了平涼發展的內在潛力,試想如果平涼能夠依照自身的特點進行合理的產業化調整,憑借其得天獨厚的“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其發展必定猶如開弓之箭一般勢不可擋。新時代下,這顆西部之星必將光耀西部之寰宇,引領西部之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