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軍++周曉姣
淳化縣以唐太宗淳化年號而得名,地處陜西省中部偏西,位于三秦之腹、涇水之陽。南接北仲、嵯峨二山,北枕子午嶺余脈甘泉山,東依爺臺山,西鄰金池水,山圍水繞、盆抱而聚。其歷史悠久,上可追溯至夏、商、周之前,后至秦皇漢武,嘗有遺風;時至革命戰爭年代,鄧小平、劉志丹、習仲勛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里生活、戰斗過,震驚中外的爺臺山戰役發生于此,是陜甘寧革命老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提起淳化,對咸陽周邊縣還算熟識的人冥思良久,不過一句“哦,那是一個遙遠的山區貧困縣”,而出自那里的朋友亦沒有太多的描述,神情淡然地回復道“基本沒啥特別的”。淳化,儼然已陷入了一種被遺忘與自我遺忘的印象怪圈。
據陜西省統計局2014年的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淳化縣的地區生產總值50億元,在陜甘寧革命老區陜西7縣中,無論是地區生產總值還是縣域經濟社會監測綜合排名都在倒數第1位。截至2013年底,淳化縣的常住人口只有19.5萬人,遠遠低于陜甘寧革命老區陜西7縣中的其他縣域城市,人均生產總值25799元,在7縣中排在倒數第2位(倒數第1位為富平縣,人口稠密,常住人口近75萬,故人均產值偏低),2013年底基本社會保險覆蓋率為93.5%,7縣中同樣排倒數第一。
這樣的一組數據對比下來,貧困縣被人遺忘也就不足為奇;況且地處群山溝壑之地,道路蜿蜒、交通不便,阻隔其發展在所難免。值得欣喜的是,隨著咸旬高速年內的全線貫通,涇陽-淳化-旬邑-銅川-富平紅色旅游專線的完成,將會實現淳化對外的全面開放,促進淳化與周邊縣的進一步融合,對淳化的經濟增速和旅游業的發展起到極大的帶動作用。
淳化是一個典型的山區農業縣。相較陜甘寧革命老區的旬邑、彬縣二地,淳化的經濟沒有能源產業帶來的一夜暴富,也缺乏三原、涇陽等縣的雄厚工業,但也正因如此,它才得以躲避污染,坐擁綠水青山。生態環境是淳化最大的資源,靠著大力實施“果業體質增效、畜牧規模倍增、無公害蔬菜栽培”等綠色農業工程,其蘋果、金絲蜜棗、杏脯、沙棘醬等是這一地區的主打特色產品,目前全縣基本形成了“東畜西菜中旅全縣果”的產業格局,經濟在平穩發展。雖然增速緩慢,但令人欣喜的是,從2014年的統計數據來看,淳化縣2013年的工業增加比值為30.2%,增速在陜甘寧革命老區陜西7縣中排名第一,這也意味著其經濟結構正在發生變化,產業結構逐漸趨于合理,此外,能源產業塑造的經濟神話終將退出歷史,在新的歷史時期,綠色產業的發展理念勢必占據經濟發展的主導。
作為陜甘寧革命老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人們對于淳化的紅色記憶,多數緣于爺臺山紅色旅游景區這個載體。在一些人看來,相較于陜甘寧革命老區其他地方的紅色景區發展,淳化算是枝梢末節的縣域城市,無論是在紅色城市的宣傳力、影響力上,還是就其自身設施建設而言,單憑爺臺山這樣的紅色印記去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實在不怎么顯著。
而事實上,淳化被人值得記憶的“特色”還有很多,那就是其他革命老區無可比擬的歷史文化資源優勢。此地歷史悠久,文物古跡眾多,有西周銅圓鼎、秦林光宮、漢甘泉宮遺址、被譽為世界上第一條高速公路的秦直道從此地開始修筑,唐“三階教”石窟——金川灣唐刻經石窟等等;這里自然資源豐富,“一丘一山三溝五塬”地貌上,林草茂密,生態環境優越,仲山森林公園、王家山森林公園、四十里黑松林綠色通道等自然景觀是旅游觀光勝地;民俗淳樸,文化積淀深厚,秦風漢韻歷史風情小鎮與獨特的農耕民俗文化資源都是其特色。
那么如此生態勝地又具有深厚歷史文化積淀的淳化,又何以是“沒啥特別的”而陷入至一種自我遺忘當中?
這主要是因為,淳化縣的經濟綜合實力本身不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使得產業化程度不高,沒有形成集群效應。產品的品牌效應沒有得以充分發揮,例如紅色景區旅游業,蘋果、棗子等果業,在同質化的產品中不具有競爭力,其品牌特色不強。另一方面,雖然淳化縣擁有豐富的旅游文化資源,目前還未得以完全開發,相應的配套設施無法跟進,加之交通落后,公路建設不足,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其發展,同樣也阻礙了人們深入了解它的腳步。盡管具備發展以綠色有機為特色的果、菜、畜、食品加工、旅游等主導產業的各種優勢,但作為貧困縣,資金問題才是最大的瓶頸。
在西部大開發的新一輪戰略中,國家吹響了向西開放的號角,《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國家連片扶貧規劃》、《陜甘寧革命老區振興規劃》的頒布實施,無疑是對淳化最大的支持,希望淳化能借此優勢,完善產業升級轉型,也希望各級政府能給予淳化更多的重視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