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軍
三原史稱“甲邑”,古稱“池陽”,位于陜西關中平原中部,為古京畿之地,自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置縣,至今已有1560多年歷史,素有“衣食京師、億萬之口”美譽。
三原是渭北革命根據地之一。1926年秋,從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歸來的喬國楨到武字區進行革命活動,建立了以武字區為中心的中國共產黨的組織。1932年在武字區成立了渭北蘇維埃政府及工農、婦女、青年和少先隊等革命組織。習仲勛、劉志丹、李子洲、魏野疇、史可軒等,都曾在此從事過革命活動。
三原地處西安、咸陽、渭南、銅川等周邊大中城市的弧心位置,東與臨潼、富平、閻良相連,南與高陵接壤,西鄰涇陽、淳化,北靠銅川新區、耀州區,是陜西關中“一線兩帶”建設的經濟腹地和省會西安的北大門。三原距西安30公里,距西安咸陽國際機場20公里,境內隴海鐵路橫貫東西,西黃高速、西銅高速公路縱穿南北,210國道、208省道和107關中環線縱橫交錯,發展區位優越,交通四通八達。
三原工業基礎雄厚,是“全國食品工業強縣十大特色縣”、咸陽市工業生產先進縣,全縣工業經濟總量和規模內工業產值均居咸陽市前列。全縣現有各類工業企業460余戶,產品門類80多種,初步形成了以食品加工、醫藥研發、裝備制造等為主的五大工業支柱產業集群。四大工業園區快速發展,先后有杭州娃哈哈、河南白象、香港中瑞、內蒙古伊利、福建達利、廣東聯塑、江西煌上煌等84戶國內知名企業入駐,完成投資112億元,成為支撐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三原是西咸國際化大都市建設的八個“衛星新城”之一,縣城規劃面積30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15平方公里,城區人口約15萬人,是咸陽乃至關中地區人氣最旺、人口最多、商貿最繁榮的縣城之一。城市廣場、道路、供電、供水、排水、天然氣、通訊、電視光纜等配套設施完善,整潔有序的城市環境,價值倍增的城市資源,不斷聚集的外部要素,給三原的城市發展注入了持續的動力和活力。
2013年三原工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0.4%,工業增加值比2012年增長19.7%,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40.81億元,財政總收入為6.92億元,分別位列陜西7縣的第3位、第7位、第2位和第3位。
對于三原而言,目前存在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還不夠高,綜合競爭力不強;支撐發展的重大項目不多,投資持續增長難度增加;城市管理、社會治理、群眾增收等任務艱巨;政府職能轉變有待加強,作風不實、效率不高等問題。
《陜甘寧革命老區振興規劃》中涉及三原的內容不是很多,而作為革命老區的三原也并沒把《規劃》放在應有的位置上來抓,在落實《規劃》時,三原并沒有出臺相關的落實措施,只是說明在咸陽市發改委的統一部署安排下進行,看來《規劃》并未對三原形成足夠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在三原政府網站有一段文字這樣表述,“在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和關天經濟區建設深入推進,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及西咸國際化大都市建設步伐加快的背景下,三原縣將……”這段文字對于《陜甘寧革命老區振興規劃》只字未提,也看出了《規劃》對于三原的吸引并不大。
而三原與涇陽相鄰,同屬陜甘寧革命老區,但兩縣也處于一種競爭而非合作的形勢,這種態勢下并不能一體化共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