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式出臺了《贛閩粵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主要內容:
除前言外,包括10章,共32節,分為三大版塊。第一版塊闡述加快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優勢、機遇和挑戰,提出戰略定位和發展目標;第二版塊提出了“七大任務”及相應的政策措施;第三版塊明確了規劃實施的保障措施。其主要內容包括四個方面:一是綜合評價了原中央蘇區的區位、資源稟賦、生態地位、產業特色、文化底蘊等發展優勢,分析了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機遇以及挑戰;二是明確了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指導思想、戰略定位和發展目標;三是圍繞戰略定位和發展目標,從統籌區域空間布局、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優先發展社會事業、推動城鄉統籌發展、促進開放合作和區域聯動發展等七個方面提出了發展規劃和具體措施;四是對規劃實施提出了創新體制機制、加大政策支持和加強組織實施等一系列保障措施,確保規劃目標的全面實現。
主要特點:
一、戰略定位高。《規劃》提出的戰略定位有六個方面:打造革命老區扶貧攻堅示范區、全國有色金屬產業基地、先進制造業基地和特色農產品深加工基地、重要的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我國南方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以及紅色文化傳承創新區、著名生態和文化旅游目的地。這六個戰略定位,每一個都是從國家經濟發展大局出發、從國家發展戰略層面來確定的,體現了國家對原中央蘇區寄予厚望和重托。
二、發展謀劃遠。《規劃》主要提出到2020年,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人均主要經濟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基礎設施體系趨于完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和能源保障體系基本形成;特色優勢產業集群進一步壯大,現代產業體系基本建立;中心城市集聚能力不斷提升,新型城鎮化進程明顯加快;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取得顯著成效,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及污染物排放量進一步降低;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努力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國家對原中央蘇區提出的發展目標,既是對我省原中央蘇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部署,也是對我省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更高要求。
三、空間布局新。《規劃》明確發展粵東北組團,提出培育壯大新型電子、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四大產業集群。要把梅州市打造成粵閩贛邊區域性中心城市、廣東省綠色崛起先行市和文化旅游特色區、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經梅汕高鐵、梅河高速,向東經饒平打通出海口,向西聯動龍川、和平、連平、南雄等山區縣,打造海陸聯動的城鎮密集帶。這符合我省原中央蘇區的發展格局,體現了我省原中央蘇區組團式發展、聯動發展的戰略要求。
四、政策力度大。《蘇區規劃》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支持政策,比如在資金安排方面,明確提出“在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和國外優惠貸款等資金時,參照執行西部地區政策”;在金融政策方面,提出推動組建股權基金,重點支持產業園區、中心城區以及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適當調整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宏觀審慎政策參數,合理滿足其信貸投放需求。鼓勵縣域法人金融機構將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當地貸款,提供普惠性金融創新服務。鼓勵發起設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加快具各條件的農村信用社改制成以縣(市)為法人的農村商業銀行;在土地使用政策方面,實行土地差別化政策,對新建高速公路、國省道干線公路升級改造給予用地指標支持。支持開展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評估修改,合理調整各類用地規模、結構和布局;在礦產資金開發政策方面,提出加大中央地質勘查基金、國土資源調查評價工程的資金投入。礦業權所得價款地方分成部分由省市縣國有地勘單位按一定比例分配,縣分成部門要充分照顧礦業權所在地鎮村利益。
五、創新領域寬。《規劃》要求創新體制機制。比如:在創新試點工作方面,提出支持電子商務企業開展網絡小額貸款創新試點;在農村土地管理體制方面,提出要加快推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確權登記發證工作,完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流轉機制。加快建設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服務體系,全面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在林權政策方面,提出要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推進林權抵押貸款,健全林業要素市場,加快林木、林地規范有序流轉。開展生態公益林林木蓄積量增長激勵機制試點,對重點水土流失區新增蓄積量予以獎勵;在戶籍制度管理方面,提出要加快改革戶籍制度,全面放開小城市和建制鎮落戶限制,有序放開中等城市落戶限制,逐步把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轉為城鎮居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