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王海峰莫斯科市有個雕塑公園,這里陳列著大量形態各異的雕塑。它在西方有個更意識形態化的名字,叫“倒下的英雄雕塑公園”,因為該公園最初是為放置那些在蘇聯垮塌之后廢棄的英雄雕塑而建立的。公園內最著名的雕塑是一座15噸重的“鋼鐵費利克斯”。費利克斯的全名是費利克斯·捷爾任斯基,全俄肅反委員會(克格勃的前身)主席,克格勃的創始人。他的雕塑立在克格勃總部大樓附近的盧比揚卡廣場上,1991年8月22日,“819政變”失敗之后,全世界通過電視畫面看到這個雕塑在人群歡呼聲中被推倒。這座雕塑的倒下成為蘇聯巨變的象征。一個時代終結,一座座英雄的雕塑倒下,除了列寧、斯大林、加里寧、勃列日涅夫這樣的蘇共領導人的雕塑,受到波及的還有蘇聯時期那些普通戰士、工人、農民的雕塑。莫斯科河南岸這塊地方成為它們的“收容所”。1992年,革命的激情過去,雕塑公園正式建立,“倒下的英雄雕塑”被重新立了起來。雕塑公園的官網是這樣介紹的:把這些蘇聯時期的標志性雕塑聚集起來可能會引起爭議,但它們不僅有藝術價值,也有歷史價值,保存它們就是對我們國家政治變革進程的保存。雕塑公園沒有門,沿著一條小路走著走著,能看到路的左邊立著一座列寧像,右邊立著一個馬克思的像,這就到了蘇聯時期雕塑陳列最核心區域。莫斯科市其他地方已經很難看到列寧的雕塑,而這里的列寧像卻很多,半身的全身的、浮雕的圓雕的、石雕的銅雕的……它們密集地聚在一起,很難再呈現過去占據要津時的那種莊嚴肅穆感,我看到不時有年輕人過來圍著雕塑擺出各種輕佻的造型照相,也看到一個母親鄭重地向五六歲的兒子介紹列寧(如圖)。他們對列寧的看法與過去不同,但沒有忘記這位改變了世界的人物。其實,飽嘗世間冷暖的不止是蘇聯時期的英雄雕塑。雕塑公園旁邊的莫斯科河畔立著一座高大的彼得大帝雕像,它足有98米高,重達1000噸,據說是世界第八高的雕塑。但當地朋友麗莎卻告訴我,莫斯科人都叫它“丑陋的彼得”。據麗莎說,1992年莫斯科市為表示對美國的友好,設計了這座雕像,后來建成后,美俄關系已不復當初的模樣,美國拒絕接受這座雕像,莫斯科只好把它放在那里。2010年盧日科夫下臺后,新一屆莫斯科市政府非常不喜歡它,想把它送給圣彼得堡,也遭到拒絕,成為送不出去的禮物,讓莫斯科人覺得很沒面子。▲
環球時報2014-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