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春發
摘要:對引進的雙季稻型井關PZ80型插秧機秧盤(58cm×23cm)播量進行了試驗研究,結果表明,雙季稻型秧盤(58×23cm)芽谷播量以120~140g/盤為宜,秧苗素質好,栽后漏穴率低、緩苗期短,早生快發,秧苗個體與群體生長均衡,產量高。
關鍵詞:雙季稻;機插;播種量;秧苗素質;產量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7731(2014)13-30-03
水稻機插秧是我國種植業機械化的主要方向之一,是實現水稻機械化、集約化、規模化及產業化生產的重要途徑。目前,由于機插秧育秧中存在用種量大、秧苗質量差及機插效果不理想等問題,從而影響了插秧的質量和產量[1]。研究表明,秧苗素質對于稻作生產非常重要,它直接決定了秧苗移栽后的生長發育。為提高機插水稻秧苗的素質,前人對58cm×28cm秧盤的秧苗,從育秧方式、播種量、種子處理等方面都進行了研究,得出了較適宜的播種量[2-11],但對雙季稻型秧盤(58cm×23cm)播量研究鮮有報道。本文研究比較了不同播種量對雙季稻型(井關PZ80型)水稻機插秧苗素質及產量的影響,為進一步推廣雙季稻型機育插秧技術,加快貴池區水稻種植機械化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水稻品種為早秈823;秧盤為硬盤(58cm×23cm);插秧機為井關雙季稻型插秧機PZ80。
1.2 試驗設計 (1)苗期試驗。播量共設6個處理,處理1為播芽谷80g/盤,處理2為播芽谷100g/盤,處理3為播芽谷120g/盤,處理4為播芽谷140g/盤,處理5為播芽谷160g/盤,處理6為播芽谷180g/盤。每個處理各播12盤,共計72盤。試驗用土為稻田土,曬后粉碎,與育苗調理劑混合后裝盤,采用播種流水線播種。(2)田間試驗。4月 25日,秧苗移栽入大田,每穴設計移栽5~6株,種植密度為25.0m×13.2cm。田間試驗處理與苗期試驗處理相同,各處理小區面積為37.5m2(3.75m×10m),采用完全隨機分組,3次重復。
1.3 田間管理 本試驗于2013年4月5日在貴池區殷匯鎮長青育秧工廠育秧,采用井關播種線播種,大棚旱育,4月25日在貴池區牛頭山鎮萬生村徐光發農戶栽插,秧齡20d。栽插密度為25cm×13.2cm,穴取秧量4~5苗。大田施肥量:基肥施45%復合肥300kg/hm2、尿素112.5kg/hm2,5月3日施尿素112.5kg/hm2,5月29日施尿素75kg/hm2、60%氯化鉀45kg/hm2。水分管理以淺水層為主,施調節肥和粒肥前晾田2~3d,孕穗期加深水層,其余時間進行淺水間歇灌溉,收割前7d斷水。病蟲防治主要是于5月21日防治二化螟和6月18日防治紋枯病。7月22日收割。
1.4 測定項目與方法 播后20d(4月25日)每處理取生長均勻的3個秧盤,每個秧盤取100m2(10cm×10cm)面積的秧苗,考察單位成苗數、秧苗整齊度(以各處理群體的平均株高為基準,將秧苗株高在平均值的±20%范圍的苗劃為標準苗,高度低于平均值的20%的苗和高于平均值 20%的苗分別劃為大苗和小苗,統計各種苗在群體的比例)。每處理取50株秧苗考察秧苗苗高、第一鞘葉高度、莖基寬、葉齡、根數。烘干后測定地上部干質量及根量。秧苗栽插后主要調查漏穴率、穴苗數、敗苗率、分蘗動態,水稻成熟后每個處理取20穴稻株進行產量構成因素的測定,并進行小區測產。
1.5 數據處理 試驗數據用DPS7.05軟件及Microsoft Excel 2003分析。
2 試驗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播量對秧苗成苗數及整齊度的影響 由于播量試驗是在播種流水線上實施的,每個處理播量調節后稱5個秧盤的平均播量為實際播量,從表1可知,每處理實際播量加與設計播量雖有一定的差距,但差距范圍不超過5%,表明實際播量符合設計播量。從成苗數調查可知,成苗數隨著播量的提高而上升,處理1~6成苗數由1.3苗/cm2增加到3.3苗/cm2,表明播量與成苗數成正比(表1)。這是由于播量的提高,單位落谷量增加,從而秧苗數也隨之增加。從秧苗整齊度調查中發現,秧苗整齊度與播量呈二次函數關系,秧苗整齊度隨著播量的增加而下降,但播量增加到一定量時,又隨著播量增加而上升(表1)。這是由于播種量小時,各秧苗生長空間充足,秧苗生長整齊,而隨著播種量增加,各群體間競爭加劇,秧苗的整齊度下降,但高播種量(180g/盤)時,標準苗的比例反而又上升,達到61.9%。這可能是因為播種密度過高時,群體內各秧苗的生長空間均受限制,生長受影響,群體的整齊度反而上升。表明在低播種量和高播種量下機插秧秧苗的整齊度都較高。
表1 不同播量對秧苗成苗數及秧苗素質的影響
[處理&實際播量
(g/盤)&成苗數
(株/cm2)&秧苗整齊度
(%)&葉齡&苗高(cm)&第一葉鞘
高度(cm)&根數&苗重
(g/株)&根重
(g/株)&根冠比&1&83.5&1.3&61.2&2.53&10.21&2.12&9.8&17.91&8.11&0.45 &2&102.7&1.5&64.7&2.56&10.55&2.09&10.2&17.57&8.21&0.47 &3&119.7&2.2&57.5&2.37&11.77&2.79&9.2&17.31&7.84&0.45 &4&143.9&2.5&48.9&2.29&12.38&3.01&8.7&16.24&7.19&0.44 &5&161.8&2.9&49.7&2.18&12.98&3.33&8.9&15.57&6.55&0.42 &6&181.9&3.3&61.9&1.89&13.79&3.53&7.3&14.49&6.13&0.42 &]
2.2 不同播量對秧苗素質的影響 從表1可知:播量對秧苗葉齡及苗高影響較大,處理1的葉齡為2.53,與處理2葉齡2.56相比,相差不大,但與處理6的葉齡1.89相比,相差了0.67葉,說明葉齡在低播量生長較快,而高播量葉齡生長較慢,葉齡生長隨著播量的上升而減緩;苗高與葉齡則相反,處理1的苗高為10.21cm,處理2為10.55cm,處理6的苗高為13.79cm,隨著播量的增加,苗高也隨之增長。表明播種增量大后,秧苗的葉片生長發育會受到抑制,葉齡降低,進而影響苗高,這是由于在一定面積內,受到光照等因素的影響,秧苗易徒長,苗高反而增加,但秧苗較弱小,這也可以從秧苗根冠比反映出來。因此,從秧苗株高、葉齡及秧苗生長等指標來看,適合機插的盤播種量范圍為120~140g。
2.3 不同播量對機插質量的影響 由表2可知,處理1達到了21.7%的漏穴率,處理2為16.0%,處理3則下降到7.3%,而處理6的漏穴率則只有0.9%,幾乎沒有空穴率;穴苗數隨著播量的增加而呈增加趨勢;從栽后3d敗苗率數據顯示,處理1為7.3%、處理2為10.4%,一直到處理6的48.9%,敗苗率隨著播量的增加而加劇。表明播量對機插質量的影響顯著,低播量(處理1、2)秧苗素質好,栽后敗苗少,而高播量(處理5、6)秧苗受到生長空間的限制,秧苗素質差,莖稈纖細,栽后葉片損傷大,敗苗率高;低播量由于單位內秧苗數少,栽插時表現穴苗數少、高漏穴率,而高播量則表現為穴苗數多、漏穴率低。因此,整體分析得知,處理3和處理4的機插質量較好。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