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翔 李偉強
2013年6月,鶴山市動員了72個正科級部門,組成11個幫扶小組,進駐11條貧困村(行政村),進行有效的扶貧。市委按照“一村一策、一戶一法”的辦法,制定三年幫扶總體規劃。安排2013、2014年度幫扶項目118項,其中經濟建設、脫貧致富39項,涉及民生79項。“規劃到戶,責任到人”的結果,分管扶貧的各級領導、幫扶組長毫不怠慢,自戴“不達目的不收兵”的“緊箍咒”,迅速帶領隊員進村入戶,展開強有力、扎扎實實的幫扶工作,在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等方面亮點紛呈,向市民交出一份較滿意答卷。
亮點一:推進了基礎設施
突出抓好村道硬底化建設。甘棠從村委會到林科所,有條4公里多的沙土路,坑坑洼洼,不僅村民出行難,也制約該村經濟發展。工作組鎖定這個目標,協同村委會制定方案,籌措資金,在市交通局大力支持下,經過半年多努力,村民夢寐以求、一條投資200多萬元、 4.3公里長的水泥路于春節前建成通車,使3個自然村、500多村民解除行路難之苦。
據統計,宅梧鎮的上沙、下沙、漱云等村在幫扶組協助下,共修好了25公里機耕路和一批“三面光”灌溉渠、小水壩等小農水工程,加快貧困村脫貧步伐。
亮點二:壯大了集體經濟
這11個貧困村年集體收入達不到5萬元的最低指標,拖欠村委會干部工資是常事,日常辦公開支也是“拆東墻補西墻”。新一輪扶貧“雙到”之后,各村根據實際情況,實行“一村一策”措施,迅速扭轉局面。有的村將空置辦公樓和已遷移的校產改造出租,有的參股水庫水電站收取分紅……多措并舉,集體收入明顯增加,今年,11個村委會均可達標摘帽。
亮點三:發展了優勢農業
駐村幫扶組實施推動農業產業化進程,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變輸血為造血的策略,通過興辦專業合作社,建立種養示范基地等模式,積極發動貧困戶大力發展種養業。
2013年,在農業龍頭企業帶動下,興辦了海貍鼠、草蜢等7個專業合作社,吸收了70多個貧困戶入社養殖。同期,以“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在11個貧困村中建立起蔬菜、瓜果、水產等7個能帶動貧困戶致富的農業生產基地,帶動周邊100多農戶參加,目前合作社、生產基地開局良好。宅梧鎮下沙村的120畝木瓜生產基地,連片種植日升青皮、水果型木瓜,預計畝產5000到6000斤,總值可達70多萬元。下沙村的優質瓜菜基地,已種下節瓜、茄瓜、辣椒150多畝,長勢良好,畝產收益可達7000元,總值100多萬元。
亮點四:推動了智力扶貧
進村幫扶組主要是落實各地貧困戶子女免費入讀中等職業學校政策,給予每生每年1500元生活費資助,2013年下學期到今年上學期,幫扶村共發放各類助學金19.11萬元,受惠學生188人。
引導企業招用貧困戶勞動力,與勞動部門溝通,開展免費職業技能培訓。迄今為止,在 190戶貧困戶有勞動能力的幫扶對象中,已有63戶輸出了勞動力77人,分別在本市或相鄰地區的工廠就業,月入普遍在2000元以上,基本實現“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的目的。
新一輪扶貧“雙到”以來,各村均舉辦了22期農技培訓班,培訓了1600多人次。經培訓的農戶,普遍反映增長了農科知識,對發展種養充滿信心。
亮點五:完善了民生工程
解決飲水難是這次幫扶的重點。根據各村不同情況,采取財政補助一點、所在企業捐助一點、村民自籌一點的辦法,籌措近百萬元資金,通過重新鋪設老化水管,建設新的蓄水池,對供水水井維修、清洗、消毒等一系列措施,使7個自然村、1000多村民飲上放心水。
為改善各村生活環境和村民衛生習慣,幫扶組協同各村委會,總共建造了31個有上蓋的垃圾屋,修建了文化廣場、休閑公園、老人活動中心,整治污水渠等一批設施,美化了村容村貌,生活環境大為改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