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粵中縱隊,是解放戰爭時期黨中央批準成立的戰斗在粵中地區的一支人民軍隊,是粵中人民的英雄子弟兵。
粵中區,位于廣東的中南部,包括當時的陽江、陽春、恩平、開平、新興、臺山、赤溪、新會、鶴山、高明、羅定、云浮、郁南和高要南部等14個縣,面積27000平方公里,人口約468萬,其中五邑是全國著名僑鄉。
解放戰爭時期,粵中區是華南幾個戰略游擊區之一。這里面臨南海,背靠西江,毗連廣州和珠三角及香港、澳門、廣東南路與桂東。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粵中區人民具有光榮的革命斗爭傳統。大革命時期,粵中區是廣東工農運動開展較早的地方之一。1922年建立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組織,1924年建立了中國共產黨基層支部。抗日戰爭時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全區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運動,廣大華僑和港澳同胞亦紛紛回鄉參加抗戰。1944年10月,堅持在珠江三角洲的抗日武裝中區縱隊機關率領部分主力500多人挺進粵中,與當地人民抗日武裝相結合,發展抗日游擊戰爭。1945年1月,經黨中央批準,成立粵中人民抗日武裝部隊——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進一步推動了全區人民抗日武裝斗爭的發展。1945年2月22日,部隊在新興縣蕉山,遭到國民黨頑軍進攻,受到嚴重挫折,司令員梁鴻鈞等59人壯烈犧牲。爾后,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在人民群眾的支援下,百折不撓,堅持和發展了抗日武裝斗爭,抗日烽火燃遍全區,武裝部隊發展到1400多人,組建了7個團、一個獨立營,為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貢獻。
1946年6月底,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大部分團以上干部隨東江縱隊北撤山東,留下140多名武裝骨干分散堅持隱蔽自衛斗爭,其余人員復員。1946年6月,全國內戰爆發后,留下堅持斗爭和復員回鄉的人員,遭受國民黨頑固派的殘酷迫害。
1946年11月,根據黨中央的指示,中共廣東區委作出了“恢復武裝斗爭”的決定。粵中區1947年2月傳達貫徹中央和廣東區黨委的指示與決定,迅速恢復了公開的武裝斗爭,抗戰勝利后復員的同志陸續歸隊,各地相繼建立武工隊和基干隊,游擊區群眾普遍開展反“三征”(征糧、征稅、征兵)斗爭。逐漸恢復和開辟了廣陽、新高鶴、三羅、濱海等游擊區。
1948年2月,中共中央香港分局發出大搞武裝斗爭的戰斗號召,并指示成立中共粵桂邊區黨委廣南分委和廣南軍分委(后改稱粵中分委、粵中軍分委),為建立粵中戰略游擊根據地作組織準備。同時,發動了著名的郁南“4·18”國民黨軍隊200余人武裝起義,在粵中和西江地區產生了重大影響。
按照中共中央香港分局的決定,粵桂邊區部隊抽調主力近800人,組建東征支隊,粵桂邊部隊政治部主任歐初任支隊司令員兼政委,于1948年4月5日在遂溪誓師出發挺進粵中,經過一個多月的艱苦奮戰,5月上下旬分兩路先后抵達粵中,統歸中共粵中分委和軍分委領導,壯大和增強了粵中區人民武裝力量,有力地支援了粵中區大搞武裝斗爭。至1948年10月,部隊發展到2300余人,民兵隊伍近1500人。
1948年,是粵中區武裝斗爭大發展的一年。國民黨廣東當局先后實施第一期、第二期“清剿”計劃,調集軍警反復對我游擊區進行“清剿”、“掃蕩”。粵中人民武裝采取分散以發展、集中以打擊敵人的靈活機動戰術,與數量和裝備上都居優勢之敵進行了頑強的斗爭,逐漸扭轉了被動局面,并由防御轉為進攻,取得了茶山突圍戰、船崗夜襲戰、布辰嶺伏擊戰、金崗強攻戰、連州防御戰等重大戰斗的勝利。尤其是布辰嶺戰斗全殲敵裝備精良、號稱宋子文“王牌軍”的一個加強連120余人,被香港分局譽為模范戰例之一;連州戰斗敵1700余人,我1500余人,激戰一天,我轉守為攻,將敵全線擊潰,斃傷敵60余人。到1949年上半年,我全區武裝力量發展到6000多人,各游擊區逐漸連接成片,先后建立了皂幕山、天露山、大隆洞、云羅陽等游擊根據地。
1949年6月28曰,黨中央通知華南分局,華南分局7月8日通知粵中:黨中央批準成立中共粵中臨時區黨委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粵中縱隊,任命區黨委書記馮燊,常委馮燊、吳有恒、歐初、謝創;粵中縱隊司令員吳有恒,政委馮燊,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歐初,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謝創。8月1日,在游擊根據地高明縣合水圩召開軍民慶祝大會,對外正式公布粵中縱隊成立。縱隊下轄三個支隊、一個總隊、一個獨立團(后來又成立一個獨立團)。他們是:二支隊司令員兼政委鄭錦波,副司令員楊子江,政治部主任吳楓;四支隊司令員李鎮靖,政委唐章,政治部主任譚丕桓,副主任周釗;六支隊司令員吳桐,政委周天行,副政委梁文華,政治部主任楊德元;濱海總隊總隊長林興華,政委謝永寬,副政委黃文康,政治部主任羅明;獨立第一團團長兼政委黃東明;后來成立新會獨立團,團長兼政委吳楓。中共粵中臨時區黨委和粵中縱隊的成立,是粵中革命斗爭勝利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是粵中人民武裝邁向正規化軍隊建設的里程碑。
1949年10月14日廣州解放。我南下大軍二野四兵團(陳賡任兵團司令員兼政委)六個師進入粵中作戰。粵中縱隊立即配合大軍作戰殲敵。縱隊主力獨一團在鶴山縣宅梧堵截迫降南逃的國民黨軍91師3000余人。各支、總隊和獨立團紛紛獨自或配合大軍阻擊圍殲南逃之敵和解放各縣縣城,維護社會治安,組織各方面接管工作。縱隊司令員吳有恒和二支隊司令員兼政委鄭錦波、副司令員楊子江率領二支隊和濱海總隊一部配合四兵團部隊在陽江地區圍殲國民黨第21兵團(兵團司令官劉安琪),殲敵4萬余人,這是解放戰爭廣東戰役殲敵最多的一次戰斗,陽江和粵中軍民為配合協同大軍作戰和支前工作作出了重要貢獻。陽江戰役后,四兵團陳賡等首長致電粵中縱隊領導表彰粵中軍民:“沒有你們的幫助,就沒有這樣大的勝利”,“濃情厚意,深為感動”。陽江圍殲戰的重大勝利,被作為戰例榮載中國人民解放軍戰斗史冊。
在解放戰爭三年多時間里,粵中縱隊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粵中解放時,部隊發展到16000多人,犧牲的英烈有近700人,其中有恩平鑊蓋山“六壯士”這樣壯烈的英雄集體。據不完全統計,南下大軍進入粵中前,縱隊部隊作戰360多次,斃、傷、俘敵近3000人,繳獲六零迫擊炮2門、輕重機槍118挺,長短槍2390余支,及大批彈藥和軍用物資,解放了部分城鎮和農村。全區14個縣,1949年上半年,己有12個縣成立了縣級人民政府和大批區、鄉人民政權。后期,縱隊配合南下大軍取得陽江圍殲戰的重大勝利,以及完全由我四支隊擔任作戰,擊退敵人一個師三個團在炮艇飛機支援下對我剛解放的郁南縣都城的進攻,取得了都城保衛戰等戰斗的輝煌勝利,解放了粵中全境。粵中縱隊為人民解放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1949年末至1950年初,粵中縱隊相續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廣東省軍區下轄的軍分區機關和部隊或縣大隊,部分干部調往其他部隊或轉到地方工作。至此,粵中縱隊完成了黨和人民賦予的光榮的歷史使命!(本文由廣州地區老游擊戰士聯誼會粵中縱隊分會供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