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功+杜軍利
摘要:2012和2013年調查了亞洲玉米螟越冬幼蟲在玉米田的分布形式,通過聚集度指標分析了玉米螟越冬幼蟲的空間分布型。結果顯示,該蟲在玉米田中主要呈均勻分布,其次是聚集分布,表現了分布形式的多樣性。
關鍵詞:亞洲玉米螟;空間分布型;聚集度指標;玉米田
中圖分類號 S435.13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7731(2014)13-84-02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Overwintering Larvae of Ostrinia furnacalis Guenee in the Corn Field
Wu Degong et 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Fengyang 233100,China)
Abstract:In 2012 and 2013,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form of overwintering larvae of Asian corn borer was investigated in corn field.By using the aggregation index,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overwintering larvae of Asian corn borer were analys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jor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e insect in the corn field was uniform,followed by the aggregation distribution,showing a diversity distribution form.
Key words:Ostrinia furnacalis Guenee;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Aggregation indices;Corn field
亞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ee)是我國玉米上為害最嚴重的主要害蟲之一,顯著降低玉米的產量和質量,一般年份造成春玉米減產10%左右、夏玉米減產20%~30%,大發(fā)生年份造成減產30%以上,給玉米種植者造成的經濟損失巨大[1]。空間分布型是昆蟲種群在一定空間內的分布形式,是昆蟲種群內個體間相互作用及昆蟲群體與外界環(huán)境(如地貌、植物群落等)互作的結果,是昆蟲種群結構的重要特征。昆蟲種群一般主要呈現3種分布型,即隨機分布、均勻分布和聚集分布[2]。掌握昆蟲空間分布型是正確進行抽樣調查,提高估計昆蟲種群數量的前提。我國的科研工作者對玉米螟卵塊的空間分布型有一些報道,管致和等對我國玉米螟一代螟卵在春玉米上田間分布型進行研究,認為一代螟卵塊在春玉米上呈聚集分布[3];張家嫻調查了二代螟卵塊在二套玉米上的分布型,結果顯示在卵初發(fā)期和末期呈現隨機分布,在盛發(fā)期為聚集分布[4]。目前對亞洲玉米螟越冬幼蟲空間分布型的報道較少,本研究對鳳陽縣夏玉米田亞洲玉米螟越冬幼蟲空間分布型進行了調查分析,揭示了亞洲玉米螟越冬幼蟲的田間分布特征及其種群行為特性,為下一年玉米螟發(fā)生量的預測預報和科學防治提供理論支持。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設置及調查方法 于2012年10月11日在安徽科技學院實驗田選擇3塊有代表性的玉米田(雜交種或組合,雌穗已收獲),2013年10月15~17日在安徽科技學院實驗田和鳳陽縣國家級農作物區(qū)試試驗站(位于安徽省鳳陽縣方邱湖農場)選擇7塊有代表性的玉米田,每一塊玉米試驗田約0.3~0.4hm2,作為標準的調查樣地。每塊試驗田采用棋盤式取樣,調查玉米植株200株,詳細記錄每株玉米中玉米螟的數量及所在部位。
1.2 玉米螟分布型測定 本研究采用了6種聚集度指標[5-7]測定玉米螟越冬幼蟲的空間分布型。
2 結果與分析
2.1 擴散系數(C)法 C=S2/m,S2為方差,m為樣本平均數,C可以用作鑒定昆蟲種群的聚集程度或均勻程度,當C小于1時,為均勻分布;C等于1時,為隨機分布(Poisson分布);C大于1時,為聚集分布。結果表明(表1):調查樣區(qū)6和9的C值大于1,為聚集分布;其余8個樣區(qū)的的C值小于1,為均勻分布。說明玉米螟越冬幼蟲種群在玉米上的分布以均勻分布為主。
2.2 K值法 K=m2/(S2-m),m為樣本平均數,S2為方差。當K值小于0時為均勻分布,當K值大于0時為聚集分布,當K值較大時(約超過8),則這種分布趨近隨機分布[7]。結果表明:調查樣區(qū)6和9的K值大于0,小于8,為聚集分布;其余8個樣區(qū)的的K值小于0,為均勻分布。說明玉米螟越冬幼蟲種群在玉米上的分布以均勻分布為主(表1)。
2.3 CA指數法 Cassie(1962)提出用CA即1/K來判斷種群的分布型情況:當CA等于0時,為隨機分布;CA小于0時,為均勻分布;CA大于0時,為聚集分布。結果表明(表1):調查樣區(qū)6和9的CA值大于0,其余8個樣區(qū)的的CA值小于0。說明玉米螟越冬幼蟲種群在玉米上的分布以均勻分布為主。
2.4 叢生指標(I)法 David和Moore(1954)提出叢生指標(I)作為測定種群聚集度的指標,I=v/m-1,v為方差,m為樣本平均數;當I等于0時,為隨機分布;I小于0時,為均勻分布;I大于0時,為聚集分布。計算結果顯示,樣區(qū)6和9的的I值大于0,其余8個樣區(qū)的I值小于0,說明玉米螟越冬幼蟲種群在玉米上的分布以均勻分布為主。
2.5 聚集指標法 Lloyd(1967)提出用平均擁擠度m*與平均數m的比值作為分析種群空間分布型的指標。如果m*/m等于1,為泊松分布;m*/m小于1,為均勻分布,m*/m大于1為聚集分布。測定結果顯示,調查樣區(qū)6和9的m*/m值大于1(表1),其余8個樣區(qū)的的m*/m值小于1,說明玉米螟越冬幼蟲種群在玉米上的分布以均勻分布為主。
2.6 擴散型指標(Iδ)法 Morisita(1959)提出用抽樣概率的方法來分析種群內個體的聚集情況,定義Iδ為2個個體落入同一樣方的概率與隨機分布的比值,用于判斷種群聚集分布的類型,計算公式為Iδ=Q[i=1Q[ni(ni-1)]/[N(N-1)],式中Q為抽樣數,ni為第i個樣本蟲數,N為總蟲數。當Iδ等于1時,為隨機分布;Iδ大于1時,為聚集分布;Iδ小于1時,為均勻分布。測定結果顯示,調查樣區(qū)6和9的Iδ大于1(表1),其余8個樣區(qū)的Iδ值小于1,說明玉米螟越冬幼蟲種群在玉米上的分布以均勻分布為主。
表1 玉米螟越冬幼蟲在10個樣區(qū)的聚集度
[樣區(qū)編號&平均值&方差&擴散系數(C)&K值&CA
指數&叢生
指標&聚集
指標&擴散指標&分布型&1&2.195&1.757&0.800&-2.283&-0.438&-0.200&0.909&0.911&均勻&2&2.215&1.869&0.844&-2.887&-0.346&-0.156&0.893&0.895&均勻&3&2.085&1.987&0.953&-10.186&-0.098&-0.047&0.955&0.957&均勻&4&2.110&2.000&0.947&-8.921&-0.112&-0.053&0.975&0.977&均勻&5&2.145&2.120&0.988&-40.201&-0.025&-0.012&0.872&0.874&均勻&6&2.125&2.559&1.204&2.302&0.434&0.204&1.028&1.030&聚集&7&2.155&1.845&0.856&-3.227&-0.310&-0.144&0.913&0.915&均勻&8&1.85&1.638&0.885&-4.706&-0.213&-0.115&0.938&0.940&均勻&9&2.26&2.904&1.285&1.552&0.644&0.285&1.036&1.038&聚集&10&2.120&1.455&0.687&-1.505&-0.664&-0.313&0.831&0.833&均勻&]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