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江++陳娟
摘要:調查了盲蝽象在滁州市的年生活史、種群數量消長動態等,并開展了3種有代表性農藥的田間藥效試驗。結果表明,盲蝽象在滁州市1a發生5代,發生時期較長,種群生長中后期世代重疊嚴重;生產中可主選毒死蜱和甲維鹽等藥劑進行防治。
關鍵詞:棉花;盲蝽象;發生規律;藥劑防治;滁州地區
中圖分類號 S4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7731(2014)13-88-02
近些年來,由于轉基因抗蟲棉的推廣應用,使棉鈴蟲的發生危害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隨著棉田用藥量的減少及品種結構的變化,棉盲蝽象發生數量呈逐年上升趨勢,目前已成為影響棉花生產的主要害蟲之一。筆者調查了盲蝽象在安徽省滁州市的年生活史、種群消長動態,并開展了3種有代表性農藥防治盲蝽象的田間藥效試驗,對盲蝽象預測預報及選擇高效、低毒、環境友好的防治藥劑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1 盲蝽象的發生與活動規律
1.1 調查內容
1.1.1 年生活史 2013年4~10月,選擇在滁州市來安縣施官鎮仙山村常年種植轉基因Bt棉花的區域作定點,采用隨機5點取樣方法調查。根據來安縣植保站多年調查經驗,確定4~5月、9~10月重點調查定點區域其他作物及田埂上雜草,5~9月以調查轉基因Bt棉花為主。每5d進行1次系統調查,記錄蟲態和齡期,以確定盲蝽象的發生周期與年生活史。
1.1.2 數量動態 調查地點、調查方法同上,記錄轉基因Bt棉花上綠盲蝽和中黑盲蝽混合種群的數量。
1.2 結果與分析
1.2.1 年生活史 調查期間發現,中黑盲蝽發生量較少,因此本文僅以綠盲蝽為例闡明盲蝽象年生活史。滁州市棉區綠盲蝽第1代(越冬代)卵于4月上旬開始孵化,成蟲羽化高峰在5月中下旬至6月初;第2代卵于5月下旬孵化,羽化始期在6月上旬,羽化高峰在6月下旬至7月初;第3代卵于6月中下旬孵化,羽化始期在7月上旬,羽化高峰在7月下旬至8月初;第4代卵于7月中旬孵化,羽化始期在9月上旬,羽化高峰在9月下旬至10月初;第5代卵于9月中旬開始孵化,10月下旬開始羽化,11月上旬開始產卵,并以卵越冬。
1.2.2 種群消長動態 綠盲蝽及中黑盲蝽在轉基因Bt棉花整個生育期都有發生,發生期也較為接近,田間調查以混合種群進行記載。從調查記錄來看,越冬代成蟲在5月底6月初羽化后開始遷移到棉田為害,在6月初造成棉田的第一個遷入峰;此后2~4代盲蝽象連續在棉田為害,種群數量逐代積累,呈階梯性上升;4代成蟲于9月上旬開始羽化,9月中下旬隨著棉田食料條件的惡化,大部分成蟲遷出棉田,10月上中旬在棉田的種群數量明顯下降;盲蝽象在棉田外寄主上長到第5代,第5代成蟲在越冬寄主上為害,并產卵越冬。盲蝽象在田間的種群消長動態與年生活史吻合,在田間發生時期較長,成蟲歷期近1個月,產卵期長,齡期發育不整齊,在抗蟲棉田的種群消長動態呈現階梯上升,導致種群生長中后期世代重疊嚴重(圖1)。
圖1 盲蝽象在轉基因Bt棉花的種群消長動態
2 藥劑防效試驗
2.1 材料與方法
2.1.1 供試藥劑 40%毒死蜱EC(湖北仙隆化工股份有限公司)、4.5%高效氯氰菊酯EC(南京紅太陽股份有限公司)、1%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EC(冠龍農化)。
2.1.2 試驗設計 試驗地點為滁州市來安縣施官鎮仙山村轉基因Bt棉田,試驗區棉花品種為“岱雜棉1號”,土壤肥力中等,種植密度為2 260株/667m2。按供劑藥劑推薦劑量和對水量進行施藥處理,設噴施清水為空白對照(ck)。每處理設置4個小區作為重復,每個小區40m2。采用DPS統計分析軟件對試驗結果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比較不同藥劑處理對棉盲蝽的防治效果。
2.2 結果與分析 從3種藥劑的大田藥效結果來看,藥后1d,1%甲維鹽EC和40%毒死蜱EC對盲蝽象的防效均超過80%,表現出一定的速效性;藥后7d,1%甲維鹽EC和40%毒死蜱EC的藥效仍高于70%,表現出較好的持效性;4.5%高效氯氰菊酯EC對盲蝽象的防效較差,7d后的防效低于60%,且極顯著低于另外2個藥劑處理(表1)。
表1 不同處理對盲蝽象的田間防治效果(%)
[處理& 藥后1d & 藥后7d &蟲口減退率&校正防效&蟲口減退率&校正防效&毒死蜱&85.6&85.1±5.8aA&82.7&76.8±8.9aA&高效氯氰菊酯&72.1&71.0±6.0bB&65.4&53.7±7.6bB&甲維鹽&86.6&86.1±4.3aA&79.3&72.3±5.4aA&ck&3.6&&25.3&&]
注:表中校正防效后小寫字母表示p<0.05,大寫字母表示p<0.01。
3 討論
3.1 盲蝽象種群的數量發生動態與防治 通過對盲蝽象田間種群進行監測,明確其發生動態,有利于在實踐中把握防治時機,及時壓低種群數量,減輕為害,降低損失。盲蝽象在越冬時或在遷入棉田前,搞好田園衛生,及時清除作物殘枝落葉及周邊的雜草,惡化棉盲蝽生存與繁殖的生態環境,減少棉田外的蟲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減輕棉盲蝽的發生和棉田蟲量的壓力,起到良好的控害減災效果。根據盲蝽象種群的數量發生動態,發展盲蝽象預測預報技術,建立可靠的預測模型,并根據當地的栽培管理制度、蟲源特點、氣候條件以及棉株營養狀況等,不斷改進調查方法,加強田間調查工作,加大發生期、發生量和發生程度預測的力度,提高預測預報的準確性。
3.2 藥劑防治效果與用藥選擇 目前在對盲蝽象的防治仍以化學防治為主,選擇高效、低毒、環境友好性藥劑進行田間防治,在盲蝽象的綜合治理體系顯得尤為重要。從本文的研究結果來看,毒死蜱、甲維鹽這2種藥劑速效性好,且持效期長,可作為盲蝽象的主要防治用藥。而高效氯氰菊且酯對盲蝽象的防效中等,建議作為棉盲蝽防治過程中的輪換藥劑使用,并減少施藥次數,以延緩盲蝽象抗藥性的產生。 (責編:張宏民)
摘要:調查了盲蝽象在滁州市的年生活史、種群數量消長動態等,并開展了3種有代表性農藥的田間藥效試驗。結果表明,盲蝽象在滁州市1a發生5代,發生時期較長,種群生長中后期世代重疊嚴重;生產中可主選毒死蜱和甲維鹽等藥劑進行防治。
關鍵詞:棉花;盲蝽象;發生規律;藥劑防治;滁州地區
中圖分類號 S4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7731(2014)13-88-02
近些年來,由于轉基因抗蟲棉的推廣應用,使棉鈴蟲的發生危害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隨著棉田用藥量的減少及品種結構的變化,棉盲蝽象發生數量呈逐年上升趨勢,目前已成為影響棉花生產的主要害蟲之一。筆者調查了盲蝽象在安徽省滁州市的年生活史、種群消長動態,并開展了3種有代表性農藥防治盲蝽象的田間藥效試驗,對盲蝽象預測預報及選擇高效、低毒、環境友好的防治藥劑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1 盲蝽象的發生與活動規律
1.1 調查內容
1.1.1 年生活史 2013年4~10月,選擇在滁州市來安縣施官鎮仙山村常年種植轉基因Bt棉花的區域作定點,采用隨機5點取樣方法調查。根據來安縣植保站多年調查經驗,確定4~5月、9~10月重點調查定點區域其他作物及田埂上雜草,5~9月以調查轉基因Bt棉花為主。每5d進行1次系統調查,記錄蟲態和齡期,以確定盲蝽象的發生周期與年生活史。
1.1.2 數量動態 調查地點、調查方法同上,記錄轉基因Bt棉花上綠盲蝽和中黑盲蝽混合種群的數量。
1.2 結果與分析
1.2.1 年生活史 調查期間發現,中黑盲蝽發生量較少,因此本文僅以綠盲蝽為例闡明盲蝽象年生活史。滁州市棉區綠盲蝽第1代(越冬代)卵于4月上旬開始孵化,成蟲羽化高峰在5月中下旬至6月初;第2代卵于5月下旬孵化,羽化始期在6月上旬,羽化高峰在6月下旬至7月初;第3代卵于6月中下旬孵化,羽化始期在7月上旬,羽化高峰在7月下旬至8月初;第4代卵于7月中旬孵化,羽化始期在9月上旬,羽化高峰在9月下旬至10月初;第5代卵于9月中旬開始孵化,10月下旬開始羽化,11月上旬開始產卵,并以卵越冬。
1.2.2 種群消長動態 綠盲蝽及中黑盲蝽在轉基因Bt棉花整個生育期都有發生,發生期也較為接近,田間調查以混合種群進行記載。從調查記錄來看,越冬代成蟲在5月底6月初羽化后開始遷移到棉田為害,在6月初造成棉田的第一個遷入峰;此后2~4代盲蝽象連續在棉田為害,種群數量逐代積累,呈階梯性上升;4代成蟲于9月上旬開始羽化,9月中下旬隨著棉田食料條件的惡化,大部分成蟲遷出棉田,10月上中旬在棉田的種群數量明顯下降;盲蝽象在棉田外寄主上長到第5代,第5代成蟲在越冬寄主上為害,并產卵越冬。盲蝽象在田間的種群消長動態與年生活史吻合,在田間發生時期較長,成蟲歷期近1個月,產卵期長,齡期發育不整齊,在抗蟲棉田的種群消長動態呈現階梯上升,導致種群生長中后期世代重疊嚴重(圖1)。
圖1 盲蝽象在轉基因Bt棉花的種群消長動態
2 藥劑防效試驗
2.1 材料與方法
2.1.1 供試藥劑 40%毒死蜱EC(湖北仙隆化工股份有限公司)、4.5%高效氯氰菊酯EC(南京紅太陽股份有限公司)、1%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EC(冠龍農化)。
2.1.2 試驗設計 試驗地點為滁州市來安縣施官鎮仙山村轉基因Bt棉田,試驗區棉花品種為“岱雜棉1號”,土壤肥力中等,種植密度為2 260株/667m2。按供劑藥劑推薦劑量和對水量進行施藥處理,設噴施清水為空白對照(ck)。每處理設置4個小區作為重復,每個小區40m2。采用DPS統計分析軟件對試驗結果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比較不同藥劑處理對棉盲蝽的防治效果。
2.2 結果與分析 從3種藥劑的大田藥效結果來看,藥后1d,1%甲維鹽EC和40%毒死蜱EC對盲蝽象的防效均超過80%,表現出一定的速效性;藥后7d,1%甲維鹽EC和40%毒死蜱EC的藥效仍高于70%,表現出較好的持效性;4.5%高效氯氰菊酯EC對盲蝽象的防效較差,7d后的防效低于60%,且極顯著低于另外2個藥劑處理(表1)。
表1 不同處理對盲蝽象的田間防治效果(%)
[處理& 藥后1d & 藥后7d &蟲口減退率&校正防效&蟲口減退率&校正防效&毒死蜱&85.6&85.1±5.8aA&82.7&76.8±8.9aA&高效氯氰菊酯&72.1&71.0±6.0bB&65.4&53.7±7.6bB&甲維鹽&86.6&86.1±4.3aA&79.3&72.3±5.4aA&ck&3.6&&25.3&&]
注:表中校正防效后小寫字母表示p<0.05,大寫字母表示p<0.01。
3 討論
3.1 盲蝽象種群的數量發生動態與防治 通過對盲蝽象田間種群進行監測,明確其發生動態,有利于在實踐中把握防治時機,及時壓低種群數量,減輕為害,降低損失。盲蝽象在越冬時或在遷入棉田前,搞好田園衛生,及時清除作物殘枝落葉及周邊的雜草,惡化棉盲蝽生存與繁殖的生態環境,減少棉田外的蟲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減輕棉盲蝽的發生和棉田蟲量的壓力,起到良好的控害減災效果。根據盲蝽象種群的數量發生動態,發展盲蝽象預測預報技術,建立可靠的預測模型,并根據當地的栽培管理制度、蟲源特點、氣候條件以及棉株營養狀況等,不斷改進調查方法,加強田間調查工作,加大發生期、發生量和發生程度預測的力度,提高預測預報的準確性。
3.2 藥劑防治效果與用藥選擇 目前在對盲蝽象的防治仍以化學防治為主,選擇高效、低毒、環境友好性藥劑進行田間防治,在盲蝽象的綜合治理體系顯得尤為重要。從本文的研究結果來看,毒死蜱、甲維鹽這2種藥劑速效性好,且持效期長,可作為盲蝽象的主要防治用藥。而高效氯氰菊且酯對盲蝽象的防效中等,建議作為棉盲蝽防治過程中的輪換藥劑使用,并減少施藥次數,以延緩盲蝽象抗藥性的產生。 (責編:張宏民)
摘要:調查了盲蝽象在滁州市的年生活史、種群數量消長動態等,并開展了3種有代表性農藥的田間藥效試驗。結果表明,盲蝽象在滁州市1a發生5代,發生時期較長,種群生長中后期世代重疊嚴重;生產中可主選毒死蜱和甲維鹽等藥劑進行防治。
關鍵詞:棉花;盲蝽象;發生規律;藥劑防治;滁州地區
中圖分類號 S4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7731(2014)13-88-02
近些年來,由于轉基因抗蟲棉的推廣應用,使棉鈴蟲的發生危害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隨著棉田用藥量的減少及品種結構的變化,棉盲蝽象發生數量呈逐年上升趨勢,目前已成為影響棉花生產的主要害蟲之一。筆者調查了盲蝽象在安徽省滁州市的年生活史、種群消長動態,并開展了3種有代表性農藥防治盲蝽象的田間藥效試驗,對盲蝽象預測預報及選擇高效、低毒、環境友好的防治藥劑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1 盲蝽象的發生與活動規律
1.1 調查內容
1.1.1 年生活史 2013年4~10月,選擇在滁州市來安縣施官鎮仙山村常年種植轉基因Bt棉花的區域作定點,采用隨機5點取樣方法調查。根據來安縣植保站多年調查經驗,確定4~5月、9~10月重點調查定點區域其他作物及田埂上雜草,5~9月以調查轉基因Bt棉花為主。每5d進行1次系統調查,記錄蟲態和齡期,以確定盲蝽象的發生周期與年生活史。
1.1.2 數量動態 調查地點、調查方法同上,記錄轉基因Bt棉花上綠盲蝽和中黑盲蝽混合種群的數量。
1.2 結果與分析
1.2.1 年生活史 調查期間發現,中黑盲蝽發生量較少,因此本文僅以綠盲蝽為例闡明盲蝽象年生活史。滁州市棉區綠盲蝽第1代(越冬代)卵于4月上旬開始孵化,成蟲羽化高峰在5月中下旬至6月初;第2代卵于5月下旬孵化,羽化始期在6月上旬,羽化高峰在6月下旬至7月初;第3代卵于6月中下旬孵化,羽化始期在7月上旬,羽化高峰在7月下旬至8月初;第4代卵于7月中旬孵化,羽化始期在9月上旬,羽化高峰在9月下旬至10月初;第5代卵于9月中旬開始孵化,10月下旬開始羽化,11月上旬開始產卵,并以卵越冬。
1.2.2 種群消長動態 綠盲蝽及中黑盲蝽在轉基因Bt棉花整個生育期都有發生,發生期也較為接近,田間調查以混合種群進行記載。從調查記錄來看,越冬代成蟲在5月底6月初羽化后開始遷移到棉田為害,在6月初造成棉田的第一個遷入峰;此后2~4代盲蝽象連續在棉田為害,種群數量逐代積累,呈階梯性上升;4代成蟲于9月上旬開始羽化,9月中下旬隨著棉田食料條件的惡化,大部分成蟲遷出棉田,10月上中旬在棉田的種群數量明顯下降;盲蝽象在棉田外寄主上長到第5代,第5代成蟲在越冬寄主上為害,并產卵越冬。盲蝽象在田間的種群消長動態與年生活史吻合,在田間發生時期較長,成蟲歷期近1個月,產卵期長,齡期發育不整齊,在抗蟲棉田的種群消長動態呈現階梯上升,導致種群生長中后期世代重疊嚴重(圖1)。
圖1 盲蝽象在轉基因Bt棉花的種群消長動態
2 藥劑防效試驗
2.1 材料與方法
2.1.1 供試藥劑 40%毒死蜱EC(湖北仙隆化工股份有限公司)、4.5%高效氯氰菊酯EC(南京紅太陽股份有限公司)、1%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EC(冠龍農化)。
2.1.2 試驗設計 試驗地點為滁州市來安縣施官鎮仙山村轉基因Bt棉田,試驗區棉花品種為“岱雜棉1號”,土壤肥力中等,種植密度為2 260株/667m2。按供劑藥劑推薦劑量和對水量進行施藥處理,設噴施清水為空白對照(ck)。每處理設置4個小區作為重復,每個小區40m2。采用DPS統計分析軟件對試驗結果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比較不同藥劑處理對棉盲蝽的防治效果。
2.2 結果與分析 從3種藥劑的大田藥效結果來看,藥后1d,1%甲維鹽EC和40%毒死蜱EC對盲蝽象的防效均超過80%,表現出一定的速效性;藥后7d,1%甲維鹽EC和40%毒死蜱EC的藥效仍高于70%,表現出較好的持效性;4.5%高效氯氰菊酯EC對盲蝽象的防效較差,7d后的防效低于60%,且極顯著低于另外2個藥劑處理(表1)。
表1 不同處理對盲蝽象的田間防治效果(%)
[處理& 藥后1d & 藥后7d &蟲口減退率&校正防效&蟲口減退率&校正防效&毒死蜱&85.6&85.1±5.8aA&82.7&76.8±8.9aA&高效氯氰菊酯&72.1&71.0±6.0bB&65.4&53.7±7.6bB&甲維鹽&86.6&86.1±4.3aA&79.3&72.3±5.4aA&ck&3.6&&25.3&&]
注:表中校正防效后小寫字母表示p<0.05,大寫字母表示p<0.01。
3 討論
3.1 盲蝽象種群的數量發生動態與防治 通過對盲蝽象田間種群進行監測,明確其發生動態,有利于在實踐中把握防治時機,及時壓低種群數量,減輕為害,降低損失。盲蝽象在越冬時或在遷入棉田前,搞好田園衛生,及時清除作物殘枝落葉及周邊的雜草,惡化棉盲蝽生存與繁殖的生態環境,減少棉田外的蟲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減輕棉盲蝽的發生和棉田蟲量的壓力,起到良好的控害減災效果。根據盲蝽象種群的數量發生動態,發展盲蝽象預測預報技術,建立可靠的預測模型,并根據當地的栽培管理制度、蟲源特點、氣候條件以及棉株營養狀況等,不斷改進調查方法,加強田間調查工作,加大發生期、發生量和發生程度預測的力度,提高預測預報的準確性。
3.2 藥劑防治效果與用藥選擇 目前在對盲蝽象的防治仍以化學防治為主,選擇高效、低毒、環境友好性藥劑進行田間防治,在盲蝽象的綜合治理體系顯得尤為重要。從本文的研究結果來看,毒死蜱、甲維鹽這2種藥劑速效性好,且持效期長,可作為盲蝽象的主要防治用藥。而高效氯氰菊且酯對盲蝽象的防效中等,建議作為棉盲蝽防治過程中的輪換藥劑使用,并減少施藥次數,以延緩盲蝽象抗藥性的產生。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