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隆德縣鄧山清潔型小流域治理的做法與經驗

2014-09-19 09:06:56田拂曉
安徽農學通報 2014年13期

田拂曉

摘要:簡述了隆德縣鄧山清潔型小流域治理前的基本情況,項目建設的必要性以及主要做法和治理經驗。以改善農村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為著力點,堅持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協調推進,使小流域呈現景觀優美、自然和諧、衛生清潔、人居舒適,區域經濟快速發展新景象。

關鍵詞:治理做法與經驗;鄧山清潔型小流域;隆德

中圖分類號 S15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7731(2014)13-104-03

隨著國家對生態清潔型小流域治理的不斷提出,針對隆德縣水資源短缺,水污染嚴重的實際情況。為保護僅有的水源、改善水質、恢復生態、美化人居環境,把我縣建設成一個山青、水秀、景美、民富的生態縣城。結合鄧山小流域的實際,通過治山、治水、治污、治窮、治亂、治差的清潔型小流域綜合治理,達到水土資源的永續利用和水土保持工作的良性運行,實現人、水和諧。

1 治理前基本情況

1.1 流域自然情況 鄧山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位于渝河上游,在隆德縣城以北,城關鎮轄區內,總土地面積12.38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積10.89km2,占總土地面積的88%。項目區位于東經106°02′50″~106°07′30″、北緯35°36′15″~35°38′20″之間,流域最高處為2 328.8m,最低處為1 987.4m,相對高差341m。

該流域地勢東高西低,境內山大溝深、梁峁起伏、溝壑縱橫,屬典型的黃土丘陵區第三副區。流域內溝道呈手指型,溝壑面積為1.9km2,占總土地面積的15.7%,溝壑密度為1.23km/km2,流域主要為土石山區,區域內坡面較陡,土層較薄,有部分荒山荒坡。典型地貌特征按自上而下順序依次可分為梁峁頂、梁峁坡、溝臺溝緣地、溝坡地、溝床或河谷川地,整體坡度為上陡下緩、東陡西緩。土地坡度組成為:<5°的面積170.1hm2,占流域總面積的13.7%;5°~15°的面積421.5hm2,占流域總面積的34.0%;15°~25°的面積375.3hm2,占流域總面積的30.3%;25°~35°的面積210.7hm2,占流域總面積的17.0%;>35°的面積60.4hm2,占流域總面積4.9%。

1.2 社會經濟狀況 該流域包括3個行政村6個自然村。有農戶447戶,總人口1 775人,農村人口1 561人,農村勞動力702個。現有農耕地489.5hm2,占總面積39.5%;林地424.9hm2,占總面積34.3%;草地60.1hm2,占總土地面積的4.9%;水域10.4hm2,占總土地面積的0.8%;其他用地18.7hm2,占總土地面積的1.5%;荒溝、荒山234.3hm2,占總土地面積18.9%。項目區人均占有土地面積0.7hm2,人均耕地0.31hm2,人均基本農田0.14hm2,人均林地0.29hm2,人均草地0.04hm2。農、林、牧各業用地比例為8.1∶7.7∶1。是典型的人口-資源-環境矛盾突出區域,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根據寧夏回族自治區發改委《關于隆德縣鄧山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實施方案的批復》(寧發改審發〔2013〕447號)精神,隆德縣各級領導抓住這一良好機遇,認真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以防止水土流失、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目標,以機制創新、科技支撐為突破口,統籌社會各方力量,開展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調整產業結構。

2 項目建設的必要性

鄧山小流域總體治理思路是以安全、生態、效益、景觀為核心,堅持流域治理與旅游業發展相結合,與全縣科技園區建設相結合。通過栽樹種草、岸坡綠化,提高岸坡的穩定性;通過攔河壩、揚水站和灌溉系統建設,為花卉苗木提供灌溉水源保障;通過景觀水道、攔河壩,亮化美化環境,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休閑娛樂場所,為旅游業增加更多的景點。

2.1 減少水土流失是保護水土資源的需要 鄧山小流域內垃圾廢棄物隨意傾倒,污染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環境;村落閑散地帶臟亂差,原有綠地荒蕪凌亂;河床和河岸由于水土流失,覆蓋于其上的黃土層被侵蝕殆盡,紅土露出,加之所處河道部位坡度較大,降雨容易形成地表徑流,如不及時治理,則會進一步加劇水土流失。

2.2 保護水源是保障人畜飲水安全的需要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農村面源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小流域建設通過采取水土保持措施、污水處理、垃圾處理、道路硬化和村莊綠化美化等綜合措施,有效保護了水源。流域地處渝河流域上游,緊接縣城,通過修建水平梯田,種植喬木林、灌木林和人工草,能夠蓄水保土、減少下游泥沙、提高農民收入、改善生活環境。通過大面積綜合治理,較大程度的恢復和改善草原生態,涵養水源,為群眾飲用水質提供安全保證。

2.3 轉變治理思路是促進產業結構優化的需要 鄧山小流域項目的實施不僅可以治理該區域的水土流失,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進一步加快我縣山區流域綜合治理步伐,增加植被覆蓋度;而且能夠改造提升現有水保工程,挖掘現有水土資源,增加補充新的水土保持綜合措施,完善新的治理功能,開拓創新水保治理思路;還可以改善農業生產生活條件,促進農村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的調整,加快地方發展步伐,促進流域群眾由單純地種植收入向特色種植,舍施養殖、草業加工多元化收入結構轉化。

2.4 提升水土保持是推動全縣經濟發展的需要 鄧山小流域項目區緊鄰312國道,緊接三里店水庫和縣城,內有工業園區,在項目區集中、連片進行綜合治理,符合全縣的經濟發展思路,對于改善縣城及周邊環境,建設經濟發展,環境優美,適宜人民群眾生產、生活、休閑、觀光為一體的生態清潔型和經濟適用型流域,能夠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推動全縣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3 主要做法

(1)根據小流域內水土資源現狀及社會經濟條件分析,土地利用結構極不合理,主要問題是流域內群眾經濟收入僅依存于種植常規農作物和退耕林的國家補助上,還沒有實現從傳統的種植業向優質高效農業方向轉變。宜林地面積大,幼林、疏林地面積大。為此必須正確地確定生產發展方向,合理安排農、林、牧用地的位置和比例,積極建設高產穩產基本農田,提高單位面積糧食產量,促進陡坡退耕,為擴大造林種草面積創造條件。

(2)依據流域自然生態條件,遵循社會經濟發展規律,堅持因地制宜,統籌規劃,科學合理布局,多項工程鑲嵌互補的多功能治理模式,蓄水保土,保護耕地資源,促進糧食增產,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3)通過修建水平梯田,種植喬木林、灌木林和人工草,提高農民收入、改善生活環境。通過對大面積荒山和林區實行植物封育和補植,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較大程度的恢復和改善草原生態,涵養水源,控制面源污染,維護飲水安全。

(4)流域處于土石山區,是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災害的易發地區,以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為核心,進一步加強坡改梯、坡面水系、淤地壩、生態移民等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建設,合理配置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農業耕作措施,形成高標準的水土流失綜合防護體系。使小流域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防災減災體系更加完善,減輕山地災害損失。

(5)所選項目區以農村“生產發展、村容整潔”為切入點,做到水土流失治理與水源和水環境保護、人居舒適。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促進水土資源永續利用,提高土地產出率,發展農業商品經濟,增加農民收入,走持續性農業發展道路,促進地方經濟社會全面快速發展。對于改善縣城及周邊環境,建設經濟發展,環境優美,適宜人民群眾生產、生活、休閑、觀光為一體的生態清潔型和經濟適用型流域,從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推動全縣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6)在實施順序上,一般先坡面后溝道、先支、毛溝后干溝,先上中游后下游。

(7)講求實效,注意提高糧食產量與經濟收入,注意解決飼料、肥料和人畜飲水問題。

4 治理經驗

(1)堅持以小流域為單元的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因地制宜、因害設防的原則規劃布局各項水保措施,確定治理模式,山、水、林、田、路統一規劃,綜合治理。針對該流域地形氣候特點,堅持宜林則林,宜田則田,宜果則果,宜封則封。在治理布局上做到科學合理,土壤條件較差,大力實施封育措施進行自然生態恢復,在流域中部,重點發展經濟林;在山腳,土層較厚、交通、澆灌條件較好地方,建設高標準梯田。

(2)堅持水保搭臺、政府導演、各部門相互配合。發揮群防群治的治理機制,進行資金捆綁,項目整合,國家、集體、群眾籌資的治理模式,使資金有保證,治理速度快,標準高,效益好。

(3)加大對流域內水土保持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對人為因素造成加速水土流失的案件的嚴格查處;嚴格開發建設項目水保方案的審批的驗收程序,向全社會營造關注水保、支持水保、投資水保的良好氛圍。

(4)借鑒本縣已實施的水保工程建設項目,如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淤地壩壩系建設項目、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等項目建設取得的成功經驗,積極探索小流域綜合治理的新路子,即搞好生態環境建設,又把糧食安全、新農村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

5 效益分析

通過1a的治理開發,期末項目區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52km2,累計治理程度達到89.2%,林草覆蓋率由39.2%提高到57.6%。當地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顯著改善,涵養了水源,水資源利用率得到較大提高,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居住環境得到很大提升。

建設期末實現人均產糧達到582kg,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 996元以上。農村經濟進一步發展,農民生活水平較大提高,初步實現群眾安居樂業,村新、山綠、人富的治理目標。農、林、牧用地比例由現狀的8.1∶7.7∶1調整為4.5∶5.2∶1.0,農林牧經濟結構由現狀的6.0∶3.0∶1調整為4.8∶2.5∶1,林牧業產值大幅度提高,遵循了加強生態建設,治理水土流失的指導思想。

鄧山小流域的綜合治理充分體現了“5個結合”,即農、林、牧、水、建設有機結合;種植業、養殖業、特色種植相結合;綜合治理與園區建設相結合;綜合治理與特色產業相結合;流域治理與農民增收相結合的特色。

(責編:徐煥斗)

endprint

摘要:簡述了隆德縣鄧山清潔型小流域治理前的基本情況,項目建設的必要性以及主要做法和治理經驗。以改善農村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為著力點,堅持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協調推進,使小流域呈現景觀優美、自然和諧、衛生清潔、人居舒適,區域經濟快速發展新景象。

關鍵詞:治理做法與經驗;鄧山清潔型小流域;隆德

中圖分類號 S15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7731(2014)13-104-03

隨著國家對生態清潔型小流域治理的不斷提出,針對隆德縣水資源短缺,水污染嚴重的實際情況。為保護僅有的水源、改善水質、恢復生態、美化人居環境,把我縣建設成一個山青、水秀、景美、民富的生態縣城。結合鄧山小流域的實際,通過治山、治水、治污、治窮、治亂、治差的清潔型小流域綜合治理,達到水土資源的永續利用和水土保持工作的良性運行,實現人、水和諧。

1 治理前基本情況

1.1 流域自然情況 鄧山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位于渝河上游,在隆德縣城以北,城關鎮轄區內,總土地面積12.38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積10.89km2,占總土地面積的88%。項目區位于東經106°02′50″~106°07′30″、北緯35°36′15″~35°38′20″之間,流域最高處為2 328.8m,最低處為1 987.4m,相對高差341m。

該流域地勢東高西低,境內山大溝深、梁峁起伏、溝壑縱橫,屬典型的黃土丘陵區第三副區。流域內溝道呈手指型,溝壑面積為1.9km2,占總土地面積的15.7%,溝壑密度為1.23km/km2,流域主要為土石山區,區域內坡面較陡,土層較薄,有部分荒山荒坡。典型地貌特征按自上而下順序依次可分為梁峁頂、梁峁坡、溝臺溝緣地、溝坡地、溝床或河谷川地,整體坡度為上陡下緩、東陡西緩。土地坡度組成為:<5°的面積170.1hm2,占流域總面積的13.7%;5°~15°的面積421.5hm2,占流域總面積的34.0%;15°~25°的面積375.3hm2,占流域總面積的30.3%;25°~35°的面積210.7hm2,占流域總面積的17.0%;>35°的面積60.4hm2,占流域總面積4.9%。

1.2 社會經濟狀況 該流域包括3個行政村6個自然村。有農戶447戶,總人口1 775人,農村人口1 561人,農村勞動力702個。現有農耕地489.5hm2,占總面積39.5%;林地424.9hm2,占總面積34.3%;草地60.1hm2,占總土地面積的4.9%;水域10.4hm2,占總土地面積的0.8%;其他用地18.7hm2,占總土地面積的1.5%;荒溝、荒山234.3hm2,占總土地面積18.9%。項目區人均占有土地面積0.7hm2,人均耕地0.31hm2,人均基本農田0.14hm2,人均林地0.29hm2,人均草地0.04hm2。農、林、牧各業用地比例為8.1∶7.7∶1。是典型的人口-資源-環境矛盾突出區域,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根據寧夏回族自治區發改委《關于隆德縣鄧山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實施方案的批復》(寧發改審發〔2013〕447號)精神,隆德縣各級領導抓住這一良好機遇,認真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以防止水土流失、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目標,以機制創新、科技支撐為突破口,統籌社會各方力量,開展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調整產業結構。

2 項目建設的必要性

鄧山小流域總體治理思路是以安全、生態、效益、景觀為核心,堅持流域治理與旅游業發展相結合,與全縣科技園區建設相結合。通過栽樹種草、岸坡綠化,提高岸坡的穩定性;通過攔河壩、揚水站和灌溉系統建設,為花卉苗木提供灌溉水源保障;通過景觀水道、攔河壩,亮化美化環境,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休閑娛樂場所,為旅游業增加更多的景點。

2.1 減少水土流失是保護水土資源的需要 鄧山小流域內垃圾廢棄物隨意傾倒,污染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環境;村落閑散地帶臟亂差,原有綠地荒蕪凌亂;河床和河岸由于水土流失,覆蓋于其上的黃土層被侵蝕殆盡,紅土露出,加之所處河道部位坡度較大,降雨容易形成地表徑流,如不及時治理,則會進一步加劇水土流失。

2.2 保護水源是保障人畜飲水安全的需要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農村面源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小流域建設通過采取水土保持措施、污水處理、垃圾處理、道路硬化和村莊綠化美化等綜合措施,有效保護了水源。流域地處渝河流域上游,緊接縣城,通過修建水平梯田,種植喬木林、灌木林和人工草,能夠蓄水保土、減少下游泥沙、提高農民收入、改善生活環境。通過大面積綜合治理,較大程度的恢復和改善草原生態,涵養水源,為群眾飲用水質提供安全保證。

2.3 轉變治理思路是促進產業結構優化的需要 鄧山小流域項目的實施不僅可以治理該區域的水土流失,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進一步加快我縣山區流域綜合治理步伐,增加植被覆蓋度;而且能夠改造提升現有水保工程,挖掘現有水土資源,增加補充新的水土保持綜合措施,完善新的治理功能,開拓創新水保治理思路;還可以改善農業生產生活條件,促進農村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的調整,加快地方發展步伐,促進流域群眾由單純地種植收入向特色種植,舍施養殖、草業加工多元化收入結構轉化。

2.4 提升水土保持是推動全縣經濟發展的需要 鄧山小流域項目區緊鄰312國道,緊接三里店水庫和縣城,內有工業園區,在項目區集中、連片進行綜合治理,符合全縣的經濟發展思路,對于改善縣城及周邊環境,建設經濟發展,環境優美,適宜人民群眾生產、生活、休閑、觀光為一體的生態清潔型和經濟適用型流域,能夠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推動全縣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3 主要做法

(1)根據小流域內水土資源現狀及社會經濟條件分析,土地利用結構極不合理,主要問題是流域內群眾經濟收入僅依存于種植常規農作物和退耕林的國家補助上,還沒有實現從傳統的種植業向優質高效農業方向轉變。宜林地面積大,幼林、疏林地面積大。為此必須正確地確定生產發展方向,合理安排農、林、牧用地的位置和比例,積極建設高產穩產基本農田,提高單位面積糧食產量,促進陡坡退耕,為擴大造林種草面積創造條件。

(2)依據流域自然生態條件,遵循社會經濟發展規律,堅持因地制宜,統籌規劃,科學合理布局,多項工程鑲嵌互補的多功能治理模式,蓄水保土,保護耕地資源,促進糧食增產,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3)通過修建水平梯田,種植喬木林、灌木林和人工草,提高農民收入、改善生活環境。通過對大面積荒山和林區實行植物封育和補植,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較大程度的恢復和改善草原生態,涵養水源,控制面源污染,維護飲水安全。

(4)流域處于土石山區,是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災害的易發地區,以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為核心,進一步加強坡改梯、坡面水系、淤地壩、生態移民等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建設,合理配置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農業耕作措施,形成高標準的水土流失綜合防護體系。使小流域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防災減災體系更加完善,減輕山地災害損失。

(5)所選項目區以農村“生產發展、村容整潔”為切入點,做到水土流失治理與水源和水環境保護、人居舒適。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促進水土資源永續利用,提高土地產出率,發展農業商品經濟,增加農民收入,走持續性農業發展道路,促進地方經濟社會全面快速發展。對于改善縣城及周邊環境,建設經濟發展,環境優美,適宜人民群眾生產、生活、休閑、觀光為一體的生態清潔型和經濟適用型流域,從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推動全縣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6)在實施順序上,一般先坡面后溝道、先支、毛溝后干溝,先上中游后下游。

(7)講求實效,注意提高糧食產量與經濟收入,注意解決飼料、肥料和人畜飲水問題。

4 治理經驗

(1)堅持以小流域為單元的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因地制宜、因害設防的原則規劃布局各項水保措施,確定治理模式,山、水、林、田、路統一規劃,綜合治理。針對該流域地形氣候特點,堅持宜林則林,宜田則田,宜果則果,宜封則封。在治理布局上做到科學合理,土壤條件較差,大力實施封育措施進行自然生態恢復,在流域中部,重點發展經濟林;在山腳,土層較厚、交通、澆灌條件較好地方,建設高標準梯田。

(2)堅持水保搭臺、政府導演、各部門相互配合。發揮群防群治的治理機制,進行資金捆綁,項目整合,國家、集體、群眾籌資的治理模式,使資金有保證,治理速度快,標準高,效益好。

(3)加大對流域內水土保持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對人為因素造成加速水土流失的案件的嚴格查處;嚴格開發建設項目水保方案的審批的驗收程序,向全社會營造關注水保、支持水保、投資水保的良好氛圍。

(4)借鑒本縣已實施的水保工程建設項目,如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淤地壩壩系建設項目、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等項目建設取得的成功經驗,積極探索小流域綜合治理的新路子,即搞好生態環境建設,又把糧食安全、新農村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

5 效益分析

通過1a的治理開發,期末項目區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52km2,累計治理程度達到89.2%,林草覆蓋率由39.2%提高到57.6%。當地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顯著改善,涵養了水源,水資源利用率得到較大提高,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居住環境得到很大提升。

建設期末實現人均產糧達到582kg,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 996元以上。農村經濟進一步發展,農民生活水平較大提高,初步實現群眾安居樂業,村新、山綠、人富的治理目標。農、林、牧用地比例由現狀的8.1∶7.7∶1調整為4.5∶5.2∶1.0,農林牧經濟結構由現狀的6.0∶3.0∶1調整為4.8∶2.5∶1,林牧業產值大幅度提高,遵循了加強生態建設,治理水土流失的指導思想。

鄧山小流域的綜合治理充分體現了“5個結合”,即農、林、牧、水、建設有機結合;種植業、養殖業、特色種植相結合;綜合治理與園區建設相結合;綜合治理與特色產業相結合;流域治理與農民增收相結合的特色。

(責編:徐煥斗)

endprint

摘要:簡述了隆德縣鄧山清潔型小流域治理前的基本情況,項目建設的必要性以及主要做法和治理經驗。以改善農村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為著力點,堅持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協調推進,使小流域呈現景觀優美、自然和諧、衛生清潔、人居舒適,區域經濟快速發展新景象。

關鍵詞:治理做法與經驗;鄧山清潔型小流域;隆德

中圖分類號 S15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7731(2014)13-104-03

隨著國家對生態清潔型小流域治理的不斷提出,針對隆德縣水資源短缺,水污染嚴重的實際情況。為保護僅有的水源、改善水質、恢復生態、美化人居環境,把我縣建設成一個山青、水秀、景美、民富的生態縣城。結合鄧山小流域的實際,通過治山、治水、治污、治窮、治亂、治差的清潔型小流域綜合治理,達到水土資源的永續利用和水土保持工作的良性運行,實現人、水和諧。

1 治理前基本情況

1.1 流域自然情況 鄧山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位于渝河上游,在隆德縣城以北,城關鎮轄區內,總土地面積12.38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積10.89km2,占總土地面積的88%。項目區位于東經106°02′50″~106°07′30″、北緯35°36′15″~35°38′20″之間,流域最高處為2 328.8m,最低處為1 987.4m,相對高差341m。

該流域地勢東高西低,境內山大溝深、梁峁起伏、溝壑縱橫,屬典型的黃土丘陵區第三副區。流域內溝道呈手指型,溝壑面積為1.9km2,占總土地面積的15.7%,溝壑密度為1.23km/km2,流域主要為土石山區,區域內坡面較陡,土層較薄,有部分荒山荒坡。典型地貌特征按自上而下順序依次可分為梁峁頂、梁峁坡、溝臺溝緣地、溝坡地、溝床或河谷川地,整體坡度為上陡下緩、東陡西緩。土地坡度組成為:<5°的面積170.1hm2,占流域總面積的13.7%;5°~15°的面積421.5hm2,占流域總面積的34.0%;15°~25°的面積375.3hm2,占流域總面積的30.3%;25°~35°的面積210.7hm2,占流域總面積的17.0%;>35°的面積60.4hm2,占流域總面積4.9%。

1.2 社會經濟狀況 該流域包括3個行政村6個自然村。有農戶447戶,總人口1 775人,農村人口1 561人,農村勞動力702個。現有農耕地489.5hm2,占總面積39.5%;林地424.9hm2,占總面積34.3%;草地60.1hm2,占總土地面積的4.9%;水域10.4hm2,占總土地面積的0.8%;其他用地18.7hm2,占總土地面積的1.5%;荒溝、荒山234.3hm2,占總土地面積18.9%。項目區人均占有土地面積0.7hm2,人均耕地0.31hm2,人均基本農田0.14hm2,人均林地0.29hm2,人均草地0.04hm2。農、林、牧各業用地比例為8.1∶7.7∶1。是典型的人口-資源-環境矛盾突出區域,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根據寧夏回族自治區發改委《關于隆德縣鄧山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實施方案的批復》(寧發改審發〔2013〕447號)精神,隆德縣各級領導抓住這一良好機遇,認真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以防止水土流失、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目標,以機制創新、科技支撐為突破口,統籌社會各方力量,開展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調整產業結構。

2 項目建設的必要性

鄧山小流域總體治理思路是以安全、生態、效益、景觀為核心,堅持流域治理與旅游業發展相結合,與全縣科技園區建設相結合。通過栽樹種草、岸坡綠化,提高岸坡的穩定性;通過攔河壩、揚水站和灌溉系統建設,為花卉苗木提供灌溉水源保障;通過景觀水道、攔河壩,亮化美化環境,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休閑娛樂場所,為旅游業增加更多的景點。

2.1 減少水土流失是保護水土資源的需要 鄧山小流域內垃圾廢棄物隨意傾倒,污染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環境;村落閑散地帶臟亂差,原有綠地荒蕪凌亂;河床和河岸由于水土流失,覆蓋于其上的黃土層被侵蝕殆盡,紅土露出,加之所處河道部位坡度較大,降雨容易形成地表徑流,如不及時治理,則會進一步加劇水土流失。

2.2 保護水源是保障人畜飲水安全的需要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農村面源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小流域建設通過采取水土保持措施、污水處理、垃圾處理、道路硬化和村莊綠化美化等綜合措施,有效保護了水源。流域地處渝河流域上游,緊接縣城,通過修建水平梯田,種植喬木林、灌木林和人工草,能夠蓄水保土、減少下游泥沙、提高農民收入、改善生活環境。通過大面積綜合治理,較大程度的恢復和改善草原生態,涵養水源,為群眾飲用水質提供安全保證。

2.3 轉變治理思路是促進產業結構優化的需要 鄧山小流域項目的實施不僅可以治理該區域的水土流失,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進一步加快我縣山區流域綜合治理步伐,增加植被覆蓋度;而且能夠改造提升現有水保工程,挖掘現有水土資源,增加補充新的水土保持綜合措施,完善新的治理功能,開拓創新水保治理思路;還可以改善農業生產生活條件,促進農村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的調整,加快地方發展步伐,促進流域群眾由單純地種植收入向特色種植,舍施養殖、草業加工多元化收入結構轉化。

2.4 提升水土保持是推動全縣經濟發展的需要 鄧山小流域項目區緊鄰312國道,緊接三里店水庫和縣城,內有工業園區,在項目區集中、連片進行綜合治理,符合全縣的經濟發展思路,對于改善縣城及周邊環境,建設經濟發展,環境優美,適宜人民群眾生產、生活、休閑、觀光為一體的生態清潔型和經濟適用型流域,能夠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推動全縣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3 主要做法

(1)根據小流域內水土資源現狀及社會經濟條件分析,土地利用結構極不合理,主要問題是流域內群眾經濟收入僅依存于種植常規農作物和退耕林的國家補助上,還沒有實現從傳統的種植業向優質高效農業方向轉變。宜林地面積大,幼林、疏林地面積大。為此必須正確地確定生產發展方向,合理安排農、林、牧用地的位置和比例,積極建設高產穩產基本農田,提高單位面積糧食產量,促進陡坡退耕,為擴大造林種草面積創造條件。

(2)依據流域自然生態條件,遵循社會經濟發展規律,堅持因地制宜,統籌規劃,科學合理布局,多項工程鑲嵌互補的多功能治理模式,蓄水保土,保護耕地資源,促進糧食增產,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3)通過修建水平梯田,種植喬木林、灌木林和人工草,提高農民收入、改善生活環境。通過對大面積荒山和林區實行植物封育和補植,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較大程度的恢復和改善草原生態,涵養水源,控制面源污染,維護飲水安全。

(4)流域處于土石山區,是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災害的易發地區,以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為核心,進一步加強坡改梯、坡面水系、淤地壩、生態移民等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建設,合理配置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農業耕作措施,形成高標準的水土流失綜合防護體系。使小流域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防災減災體系更加完善,減輕山地災害損失。

(5)所選項目區以農村“生產發展、村容整潔”為切入點,做到水土流失治理與水源和水環境保護、人居舒適。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促進水土資源永續利用,提高土地產出率,發展農業商品經濟,增加農民收入,走持續性農業發展道路,促進地方經濟社會全面快速發展。對于改善縣城及周邊環境,建設經濟發展,環境優美,適宜人民群眾生產、生活、休閑、觀光為一體的生態清潔型和經濟適用型流域,從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推動全縣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6)在實施順序上,一般先坡面后溝道、先支、毛溝后干溝,先上中游后下游。

(7)講求實效,注意提高糧食產量與經濟收入,注意解決飼料、肥料和人畜飲水問題。

4 治理經驗

(1)堅持以小流域為單元的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因地制宜、因害設防的原則規劃布局各項水保措施,確定治理模式,山、水、林、田、路統一規劃,綜合治理。針對該流域地形氣候特點,堅持宜林則林,宜田則田,宜果則果,宜封則封。在治理布局上做到科學合理,土壤條件較差,大力實施封育措施進行自然生態恢復,在流域中部,重點發展經濟林;在山腳,土層較厚、交通、澆灌條件較好地方,建設高標準梯田。

(2)堅持水保搭臺、政府導演、各部門相互配合。發揮群防群治的治理機制,進行資金捆綁,項目整合,國家、集體、群眾籌資的治理模式,使資金有保證,治理速度快,標準高,效益好。

(3)加大對流域內水土保持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對人為因素造成加速水土流失的案件的嚴格查處;嚴格開發建設項目水保方案的審批的驗收程序,向全社會營造關注水保、支持水保、投資水保的良好氛圍。

(4)借鑒本縣已實施的水保工程建設項目,如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淤地壩壩系建設項目、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等項目建設取得的成功經驗,積極探索小流域綜合治理的新路子,即搞好生態環境建設,又把糧食安全、新農村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

5 效益分析

通過1a的治理開發,期末項目區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52km2,累計治理程度達到89.2%,林草覆蓋率由39.2%提高到57.6%。當地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顯著改善,涵養了水源,水資源利用率得到較大提高,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居住環境得到很大提升。

建設期末實現人均產糧達到582kg,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 996元以上。農村經濟進一步發展,農民生活水平較大提高,初步實現群眾安居樂業,村新、山綠、人富的治理目標。農、林、牧用地比例由現狀的8.1∶7.7∶1調整為4.5∶5.2∶1.0,農林牧經濟結構由現狀的6.0∶3.0∶1調整為4.8∶2.5∶1,林牧業產值大幅度提高,遵循了加強生態建設,治理水土流失的指導思想。

鄧山小流域的綜合治理充分體現了“5個結合”,即農、林、牧、水、建設有機結合;種植業、養殖業、特色種植相結合;綜合治理與園區建設相結合;綜合治理與特色產業相結合;流域治理與農民增收相結合的特色。

(責編:徐煥斗)

endprint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一级在线看| 国产免费看久久久| 色噜噜综合网| 这里只有精品在线| 成人一级黄色毛片| 综合色亚洲| 亚洲欧美在线看片AI| 国产va视频| 91在线一9|永久视频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精品专区| 女人毛片a级大学毛片免费| 香蕉综合在线视频91| 亚洲资源站av无码网址| 久久国产V一级毛多内射| 欧美午夜精品| 亚洲区一区| 久久99国产精品成人欧美| 亚洲人成网址| 91麻豆精品国产高清在线| 一本大道无码日韩精品影视| 婷婷亚洲视频| 欧美一区二区丝袜高跟鞋| 亚洲精品波多野结衣| 国产精女同一区二区三区久| 久久精品人妻中文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麻豆99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 精品福利国产| 99精品国产高清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激情| 欧美日韩资源| 日本伊人色综合网| 丁香亚洲综合五月天婷婷| 五月婷婷亚洲综合| 毛片在线播放网址| 国产欧美在线| 一区二区影院| 午夜限制老子影院888| 国产色伊人|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日韩精品毛片| 动漫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成人91在线| 国产男女免费视频| 亚洲第七页| 亚洲h视频在线| 亚洲第一在线播放| 欧美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人成人无码www| 国产精品女同一区三区五区| 成AV人片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五月天香蕉视频国产亚| 一级毛片在线免费看| 2020极品精品国产| 欧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91视频国产高清| 免费无码网站| 国产在线高清一级毛片| 91福利免费视频| 欧美成人aⅴ| 又污又黄又无遮挡网站| 亚洲天堂久久久|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在线一| 日韩高清在线观看不卡一区二区| 一级毛片基地| 久久99蜜桃精品久久久久小说| 精品人妻一区无码视频| 国产黑丝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a毛片在线| av在线人妻熟妇| 亚洲精品国产乱码不卡| 免费在线看黄网址| 国产精品免费p区| 久久夜夜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欧美日韩在线成人| 丁香五月婷婷激情基地| 国产成人福利在线| 人妻熟妇日韩AV在线播放| 国产性生大片免费观看性欧美| 成人韩免费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