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祖旺
摘要:隨著林下經濟迅速發展,產生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該文對林下經濟發展類型特點進行歸類和前景分析,對林下經濟未來發展提出建議。
關鍵詞:林下經濟;效益;分析;發展建議
中圖分類號 F326.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7731(2014)13-124-03
Development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Under-forest Economy and its Prospects
Cao Zuwang
(Yanpin District Forestry Bureau,Nanping City,Nanping 353000,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nder-forest economy,economic,ecological and social benefits were brought. In this paper,the development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under-forest economy was classified,the prospect was analysed. And the proposal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under-forest economy was offered.
Key words:Under-forest Economy;Benefits;Analysis;Development proposal
發展林下經濟,增加林業附加值,改善林業經濟發展局面是當今形勢下勢在必行的舉措?!秶鴦赵恨k公廳關于加快林下經濟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2〕42號)指出,大力發展以林下種植、養殖、林下產品采集加工以及森林景觀利用等為主要內容的林下經濟,對于增加農民收入、加快林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鞏固以及加強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當前,林下經濟是林業領域大力推進的林業項目,根據林業發展情況研究和制定林下經濟發展模式和方向,加快林業經濟轉型升級,提高林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質量效益,對于進一步加快林業發展步伐具有重要意義。
1 林下經濟發展現狀
近年來,林下經濟產業在全國各地迅速發展起來。通過文獻了解,北京、黑龍江、山東、浙江、吉林、遼寧、廣西、云南、貴州等地發展較快。西藏具有典型民族特征的林業作物,通過種植野生藤條編制成藏區特色產品和種植、生產藏藥,將林區的資源轉變為具有林區特點和民族特色的產品,發展特色林下經濟,創造經濟效益。大興安嶺林區林地面積730萬hm2,森林覆蓋率達74.1%,具有豐富的野生經濟植物資源,如興安落葉松、樟子松、紅皮云杉、白樺、蒙古櫟、山楊等,目前已發展成多種經濟模式,如興安落葉松十興安杜鵑、白樺+柴胡等。
然而,目前林下經濟模式的分類還處于比較混亂的階段,各地各研究文獻并未形成統一的分類標準,并且存在幾種模式重疊。這種狀況不利于林下經濟的研究。筆者認為,林下經濟模式可以概括為林下種植模式、林下養殖模式、林下產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觀利用模式。其中林下種植模式包括林菌模式、林藥模式、林花模式、林菜模式;林下養殖模式包括林禽模式、林畜模式。
各地發展林下經濟均根據當地條件,突出特色,篩選出適合當地發展的模式進行。例如云南西雙版納處于熱帶雨林的特殊地理環境,具有植物垂直分布“倒置”現象,利用這種植物分布現象和氣候環境種植砂仁,目前已成為當地主要的經濟來源之一[1];上海市區由于土地資源緊缺,林產品較少,因此在郊區林下種植水果、蔬菜,充分利用了靠近大都市的優勢,不僅使上海一年四季可以吃到新鮮果蔬產品,同時也帶動了郊區經濟發展[2];云南在林下種植山崳菜,目前已經形成了頗具規模的產業化種植基地[3]。然而,在林下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林下經濟對林地植被的影響也不容忽視。例如,林下養牛、羊等大型食植性動物對林地的傷害是很大的,一方面對幼樹造成傷害,另一方面對林下植被產生破壞,這種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此外,對林下經濟作物進行大面積噴灑農藥的現象普遍存在,這樣不但造成林下副產品有害物質含量嚴重超標,而且造成森林生態系統破壞,環境失衡。因此在選擇林下經濟模式時應做到以下幾點:一不影響林木正常生長,二不破壞生態系統穩定,三要依據本地資源特色[4]。
2 南平市林下經濟概況
2.1 南平市林下經濟發展現狀 在調查中發現,南平市氣候條件多變,地形地貌復雜,動植物資源豐富,這使得南平市林下經濟開發具有模式繁多、種類多樣、錯綜復雜的特點。本文按照傳統經營把南平市林下經濟發展類型分為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林產品采集加工、森林旅游類開發等。據統計,南平市林下經濟開發面積為23.98萬hm2,2012年產值達44.89億元。其中,林下種植類開發面積為10.06萬hm2,產值10.91億元,具體分為林藥模式和林菌模式;林藥模式利用天然闊葉林來種植鐵皮石斛、金線蓮、三葉青等名貴中藥材,使林地附加值明顯增高,有效地提高了林地綜合經營效益;林菌模式則是在闊葉林、杉木林、毛竹林下套種竹蓀。林下養殖類開發面積為8.70萬hm2,產值2.02億元,包括林禽、林畜模式,林下養殖雞鴨等家禽共263萬只,牛羊等家畜44萬頭。此外,還有熊、梅花鹿等特種養殖。林下采集的范疇主要囊括茶葉、竹筍和食用菌,也包括野生中草藥,林下產品加工主要涉及林下藥材加工、茶葉加工、竹筍加工、野菜加工、食用菌加工、松脂加工、藤芒編織、蜂蜜加工等,發展范圍廣、種類多、潛力大。林下采集加工類開發面積為3.47萬hm2(不包含采集筍、竹的面積),產值27.71億元。森林旅游類開發包括生態旅游景點和人文景觀,在具體發展規劃中,以大武夷旅游服務圈為發展中心,輻射開發集假日休閑度假為一體的生態旅游,目前已開發面積1.72萬hm2,產值4.25億元。
2.2 南平市林下經濟效益分析 林下經濟的內涵是發展農林復合經營,以生產多種小質與非木質林產品為目的的經濟形態。林下經濟的外延還包括利用森林的生態功能和社會文化功能,開展諸如生態旅游、休閑度假、觀光采摘等多項活動,以滿足社會需求而發展的林業經濟。本文將林下經濟的內涵概括為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綜合。
2.2.1 經濟效益分析 發展林下經濟增加了林農收入。例如,順昌縣積極探索在闊葉林、杉木林、毛竹林下套種竹蓀,目前種植面積已達0.08萬hm2,產量近90萬kg。2012年,順昌縣全縣林下經濟產值達2 000余萬元,帶動農戶12 000余戶,順昌縣林下經濟項目已成為全縣帶動林農致富的支柱產業。南平市成立福建省南平市辰山有機食品開發有限公司,利用林地0.1萬hm2進行林下養殖辰山牧雞,年產值達2 100萬元,受惠農戶1 500戶;在延平、邵武利用林地0.12萬hm2養殖黃羊,年飼養可達4.8萬頭,年產值為5 715萬元,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林下經濟合作范圍。可見,發展林下經濟使得農民收入和林業經濟發展產生有機結合,不但使林業經濟釋放出更大的潛能,提高林地利用率和綜合產出率,而且優化了傳統的產業結構,形成市場化經營,實現企業與農戶雙贏。
2.2.2 生態效益分析 首先,增強了涉林人員的人數以及護林育林的積極性。南平市現有生態公益林面積占有林地面積的28.42%,農民作為護林員,在林地中收益甚微,長此以往,必然導致管護山林的積極性下降,不利于維護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和林業的可持續發展。發展林下經濟,使林農的觀念從依靠山林和木材收益,轉變為依靠林下經濟致富,涉林人員和林業從業人數增加,林農收入得到提升,有利于山林穩定、可持續發展。其次,構建了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一般而言,人工栽培的速生豐產林和經濟林,由于樹種、品種單一,年齡相近,結構單層,存在對外界調節能力較弱的缺點,而樹種多樣、復層、異齡的森林生態系統,具有完整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鏈,對外界干擾的調節和抵抗力也較強,是較為穩定的生態系統。發展林下經濟,在林層結構中形成由上到下分別為:喬木層、灌木層、草本和動物、微生物的復合結構,提高了森林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指數和穩定性。
endprint
2.3.3 社會效益分析 林下經濟屬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范疇,必然也要符合市場經濟的突出特點“規?;洜I”。林農在發展林下經濟的過程中,初期為農戶單獨生產,這種經營模式不具有行業影響力,附加值低,經濟效益不好,具有生產成本高、產品數量少、產品競爭能力低等局限性。隨著林下經濟大力發展,各地探索林業合作化發展道路,例如“公司+農戶”、“公司+基地+農戶”[5]、“公司+合作社+農戶”、“公司+專家+基地+農戶”等多種產業化經營模式。在幾種經營模式中,前兩種由于沒有合作社,公司和農戶之間往往不能很好的溝通,無法進行大規模的生產。相對來說,“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是比較有效率的,林業合作組織可以擔任農戶與市場、企業之間的橋梁,一方面組織林農,形成具有一定生產力的規模,有效提高了林農進入市場交易的經濟基礎,增強抗風險能力;另一方面成為市場、企業與農民連接、傳遞信息的中間環節,增強農戶的信息接收能力,減少市場、企業與農戶的交易費用[6-7]。
3 林下經濟發展類型特點
根據林下經濟發展特點,按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發展前景這3個方面進行分析,將林下經濟發展類型歸納為以下3種類型:
3.1 經濟效益類型:林下養殖業+林下種植業 林下養殖和林下種植是屬于經濟效益較高的經營類型,這種發展方式應該給以一定的補助和保障。但是,在生產過程中對森林生長造成的影響較大,林下經濟作(動)物的引入,破壞了原有森林生態系統的平衡,對林地環境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并且林下養殖由于林地地形、植被和土壤情況不同,這種發展類型只能在一定的范圍內進行,受森林限制較大。
3.2 生態效益類型:森林旅游業+林下種植業 進行森林生態旅游開發和林下種植業發展,是生態效益最大的林下經濟經營類型。通過開發森林生態旅游區吸引游客,同時在林下種植合適的經濟作物和觀賞性植物,一方面通過旅游業保障了林下經濟發展,另一方面通過林下種植也保護了森林資源,不會過度采伐開發。這種類型需要的前期投入較大,但是對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具有很好的保護作用。
3.3 社會效益類型:林下種植業+林下養殖業+林產品加工 將林下種植、養殖與林產品加工結合起來,形成林業合作化規模,可以帶動與林下經濟相關的運輸、物流、信息、服務等產業的發展。在給林農創造林業收入的同時,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形成集約化經營,產業化經營。這種類型是當前林業發展的創新和發展方向。
4 林下經濟發展前景分析
近幾年雖然社會各界對林下經濟產業有了一定的認識,產業化經營在部分地區也形成了一定規模,本文在對林下經濟發展類型特點歸類的基礎上,對各個類型的發展模式進行初步探討。
(1)林下養殖業+林下種植業復合的經濟效益類型。這種類型對于環境的影響十分大,例如,部分縣市組織林下土雞養殖場,由于土雞養殖量大,不斷對土里的草和種子進行刨食,超出了林地負荷,很多林地禿蕪,寸草不生,同時,土雞排放的糞便大量堆積在林地中,沒有及時清理,造成林地污染。對于林下養殖業,應該控制產量,對污染物及時處理。另外,在坡度較大區域發展林下種植業,由于種植物生長周期短,會加大水土流失,種植過程中使用化肥與農藥也會對林地造成污染,種植活動對林地環境會造成一定的影響,對林地土壤進行施肥等可能促進碳排放和土壤理化性質改變。因此,林下經濟作(動)物在引入一個林地時,應該充分研究引入物與林木生長關系,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合理開發林下經濟,將林下種植、養殖控制在一個對森林生態系統影響較小的范圍內。
(2)林下種植業+林下養殖業+林產品加工復合的社會效益類型。這種類型應是當前林下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向。絕大多數林下經濟作物都屬于初加工產品,不具有行業影響力,附加值低,經濟效益不好,不能涵蓋更多的農戶生產,制約了相關產業的發展。產品數量少,無龍頭企業的支撐,市場競爭能力低。并且農民專業合作社存在參社農戶數量不多的問題,沒有專業人員為其他農戶提供優良品種的支持和生產技術的指導,使產品的質量和數量上對市場沒有一個穩定的保障,訂單量低,銷售范圍狹窄,市場占有率低,社會影響力不高。如何增加林產品的附加值,提高林地的附加效益,是林下經濟發展的主要研究內容。林下產業涉及生產、加工和流通銷售等諸多環節,必須形成“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形成規?;洜I,才能實現林下經濟穩定、迅速發展。
(3)森林旅游業+林下種植業復合的生態效益類型。這種類型應該成為發展林下經濟必須探索的方向。由于森林旅游業前期投資較高,可采用“(生態公益林+林下種植)/(經濟林+林下養殖)+林產品加工+森林旅游”的發展模式,形成物質和能量流動可循環的林下復合生態系統,使生態成為林下經濟發展的條件,經濟成為生態穩定的保證,實現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的互助。
4 結語
林下經濟的研究仍然處于飛速發展階段,其發展潛力巨大,前景廣闊,是林業發展的重點方向。在發展中,要注意構建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形成林產資源和林地資源相結合,生態與經濟共發展的可循環林下經濟開發模式。
參考文獻
[1]管于琴,陳書坤,郭輝軍.森林生態環境的利用和模擬一西雙版納當地民族天然林下經濟作物種植研究[J].云南植物研究,2000(增刊XII):113-122.
[2]顧曉君,曹黎明,葉正文,等.林下經濟模式研究及其產業發展對策[J].上海農業學報,2008,24(3):2l-24.
[3]吳立新.關于在林下種植經濟作物山崳菜的探討[J].林業調查規劃,2002,27(增刊):97-99.
[4]袁順泉,王銳,韓潔,等,適合生態涵養區農業發展的林下經濟模式[J].中國食物與營養,2010(11):26-29.
[5]夏自謙.基于區位商法的北京市林下經濟產業布局研究[J].四川林勘設計,2010(1):27-30.
[6]馬文學.林業合作經濟組織模式的構建研究[J].中國林業經濟,2011(1):53-56.
[7]孔祥智,何安華,史冰清,等.關于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和林業合作經濟組織建設[J].林業經濟,2009(5):17-23.
(責編:徐煥斗)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