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建工基礎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昆明 650501
昆明市某基坑工程為昆明市城中村改造的一個地塊,周邊環境復雜,基坑東面緊鄰9 m規劃道路,規劃道路的對面為正在開發建設中的A21#地塊以及即將開發建設的A23#地塊;南臨菊苑路,菊苑路對面為即將開發的A26#、A27#地塊,菊苑路路面下存在多條市政管線;北臨25 m規劃道路,規劃路外為A19#地塊;西南側臨昆明市人力資源中心,人力資源中心設地下室1 層,地上5 層;西北側緊靠民航路,民航路寬15 m,道路下設有多條市政管線(圖1)。
本項目總用地面積為54 112 m2;規劃總圖共有3 棟33 層、2 棟32 層、1 棟27 層、1 棟19 層的高層住宅建筑及部分2~3 層商業裙房,通設3 層地下室,基坑開挖深度約17.70 m,基坑周長約965 m。

圖1 基坑平面示意
勘察深度范圍內,地下水類型主要為孔隙性潛水(指在深度80.00 m范圍內),具有微承壓性。孔隙潛水主要靠大氣降雨及地表徑流(金汁河)補給,通過蒸發排泄。孔隙潛水主要賦存于圓礫層中,圓礫層厚度小,分布范圍局限,水量較小,富水性一般。
根據基坑專項報告,基坑開挖范圍內土層主要為雜填土、黏土、粉土、圓礫等。
(a)放坡支護。放坡支護適用于基坑開挖深度較淺,無軟弱土層,基坑周邊比較開闊,無重要建(構)筑物,此支護形式施工速度快、造價低。本基坑東北側為擬建規劃道路,鄰近A21#地塊,其中A21#地塊基坑開挖深10 m,現已開挖完畢,考慮到2 個地塊采用聯合支護形式,采用放坡支護。
(b)土釘墻支護。土釘墻支護一般用于周圍建筑物少,地質情況較好的情況,基坑開挖不深,此支護形式施工速度快,造價較低。本基坑東南側和基坑北側為規劃道路,鄰近規劃的A23#地塊和A19#地塊,由于2 個地塊修建了施工項目部,因此不具備全放坡條件,為了節省造價,在支護樁頂部采用局部土釘墻支護形式,下部采用排樁,降低支護樁長度。
(c)樁錨支護。樁錨支護主要應用于場地周圍建筑物較多,基坑開挖深度較深,不能采用放坡支護和土釘墻支護,該支護形式剛度較好,適用性較強,此支護形式與內支撐相比施工速度快、造價低,比起放坡和土釘墻支護則施工速度慢、造價高。本基坑東南側、北側鄰近規劃的A23#地塊和A19#地塊,具備局部放坡+樁錨的支護形式,基坑南側鄰近菊苑路,不具備放坡條件,采用樁錨支護。
(d)內支撐支護。內支撐支護形式適用于周邊建(構)筑物比較密集,錨索不能施工,基坑開挖深度較深,土層較差,只采用排樁支護不能滿足支護剛度,內支撐支護形式剛度較大,變形控制較好,但造價高,不利于土方開挖,施工速度慢。本基坑西南角為陽角,并且鄰近民航路,錨索施工困難,出現群錨效果,因此采用內支撐支護形式。
綜合上述,本基坑周邊環境復雜,只采用任意一種支護形式都不能滿足基坑安全性、經濟性和實用性,結合周邊環境,本基坑同時采用4 種支護形式來滿足工程的安全性,盡可能的方便施工、降低造價。
本基坑周邊環境復雜多樣,根據以往工程經驗,結合不同支護形式的適用范圍和條件,設計方案經過專家反復論證和優化,最終本基坑支護形式采用放坡支護、上部放坡+樁錨支護、局部內支撐的復合式支護體系。
由于本基坑四面條件不同,具體的支護方案也有不同,本基坑根據周邊環境共分5 個支護剖面,在保證基坑安全可靠的基礎上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基坑造價,節約了工程成本。
4.2.1 基坑東北側
基坑東北側鄰近A21#地塊,A21#地塊基坑開挖深度10 m,兩個基坑高差相差約6 m,采用放坡支護,坡度采用1∶1,并采用網噴護面。
4.2.2 基坑東南側和北側
基坑東南側和基坑北側為規劃道路,鄰近規劃的A23#地塊和A19#地塊,在支護樁頂部采用局部土釘墻支護形式,支護樁采用Φ800 mm@1 300 mm,長23 m,支護樁施工工藝采用長螺旋鉆孔灌注樁,并在支護樁間設置5 排錨索,間距2 600 mm,錨索長12~24 m。
4.2.3 基坑南側
基坑南側緊鄰市政道路,并存在金汁河,不具備局部放坡的條件,因此設計支護樁頂部標高與路面標高齊平,支護樁采用雙排樁,樁Φ800 mm@1 300 mm,長23 m,支護樁施工工藝采用長螺旋鉆孔灌注樁,并在支護樁間設置6排錨索,間距2 600 mm,錨索長17~23 m。
4.2.4 基坑西南側
基坑西南側位于基坑陽角位置,考慮到本位置鄰近河道和市政道路,基坑外側存在大量的市政管線,采用錨索支護將造成群錨效應,降低錨索拉力,因此采用內支撐支護形式。內撐設置3 道水平撐,支撐梁尺寸為800 mm×800 mm、600 mm×600 mm。支護樁采用Φ1 200 mm@1 600 mm,長32 m,支護樁施工工藝采用旋挖鉆孔灌注樁。
4.2.5 基坑西側
基坑西側緊鄰已有建筑物,已有建筑物設地下室1 層,支護樁Φ1 200 mm@1 600 mm,長31 m,支護樁施工工藝采用旋挖鉆孔灌注樁,并在支護樁間設置6 排錨索,間距2 600 mm,錨索長12~17 m。
基坑土方開挖本著“分層、分段、隨挖隨噴、保持基坑支護體系安全”的開挖施工原則。并且考慮到存在軟土,每層土體開挖深度控制在1.5 m以內,每段長度不得超過20 m,每段土方開挖完后立即施工錨索、腰梁,待錨索張拉后方可開挖相鄰段土方。土方開挖過程中應采取措施防止碰撞支護結構或擾動原狀土,并在開挖段做好排水工作,防止地下水、雨水在基坑邊匯集,影響土體主動土壓力,造成基坑變形。
結合本基坑周邊環境,由于A21#地塊止水已經施工,為了節省造價,讓A23#地塊止水樁與A21#地塊止水樁相連接,形成全封閉止水帷幕。并根據基坑周邊用地紅線距離支護樁的距離,采用不同的處理措施。基坑北側、東側、南側采用普通深層攪拌樁施工工藝,止水樁Φ500 mm@250 mm,長17~20 m。基坑西側距離用地紅線較近,采用樁間止水,止水樁采用高壓旋噴樁施工工藝,Φ600 mm@350 mm,長21 m。
本基坑開挖深度較深,對基坑變形監測尤為重要,結合本項目特點應重點監測支護樁位移、土體深層位移、錨索應力、內支撐軸力等。監測頻率嚴格按基坑監測相關規范要求,每天定時、定人進行監測,隨時掌握土方開挖過程中支護結構的位移,對發生位移數據突變的應及時報告監理、業主、設計方,采取應急措施,以確保基坑安全。
4.5.1 圍護結構
圍護結構主要監測樁頂水平位移、樁頂豎向位移、錨索應力、內支撐內力、立柱位移等。根據本基坑特點,重點監測基坑南側和西側,在支護樁冠梁頂每隔15 m設置1 個監測點,監測支護樁的水平、豎向位移;西南側內支撐位置設置支撐梁內力監測點,每層均設置3 個點;在立柱交接點位置設置水平、豎向位移監測點;錨索應力監測點在基坑南側和西側,每層錨索設置4 個應力監測點。
基坑東側和北側屬于基坑擬建地塊,無重要建筑物,在支護樁冠梁頂部每隔20 m設置1 個水平、豎向位移監測點;錨索應力監測點每層設置3 個。
4.5.2 基坑土體及周邊環境
基坑土體重點監測深層位移,在基坑南側和西側分別設置深層水平位移監測點3 處和4 處,重點監測臨近市政道路和建筑物的土體位移,在基坑北側和東側分別設置2 處深層位移監測點,通過土體深層位移掌握土壓力變化情況,了解支護結構受力狀態。基坑周邊環境重點監測基坑南側菊苑路的沉降及開裂情況,并重點監測清水河水位變化,坑壁是否存在漏水現象,基坑西側重點監測人力資源大樓的沉降位移和傾斜位移。其他兩側主要監測施工道路沉降,監測點每隔20 m設置1 個。
(a)普通深層攪拌樁。采用P.SA 32.5水泥,水泥摻量≥60 kg/m,水灰比0.6,Φ500 mm@250 mm。樁機就位時,鉆機安放應保持水平,鉆桿傾斜度≤1%,樁位對中誤差≤20 mm;當樁長>10 m時,對鉆桿傾斜度的要求應進一步提高,控制在0.5%以內,避免施工時因傾斜過大,造成樁體底部開叉,止水失效。
(b)高壓旋噴樁。采用P.O 42.5水泥,水灰比0.8,水泥摻量≥200 kg/m。提升速度≤18 cm/min,旋轉速度 ≤10 r/min。壓縮空氣氣壓≥0.7 MPa,氣量0.5~2.0 m3/min,噴漿壓力≥20.0 MPa,流量>30 L/min。高壓旋噴樁應在支護樁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70%后方可施工,并且施工過程中應分段跳打,每段長度≤5 m。
錨索成孔必須采用導管跟進成孔注漿,孔徑200 mm,孔位允許偏差≤50 mm,錨索鉆孔傾角按各剖面設計角度施工,孔深應超過設計長度1.0 m作為沉渣段。錨索鋼絞線材料強度標準值為1 860 MPa。錨索下料時應注意預留張拉段長度。水泥漿采用P.O 42.5水泥拌制,水灰比為0.5,強度等級≥M30。二次注漿成錨,第1次采用常壓注漿,第2次注漿壓力為2.0~5.0 MPa,二次注漿時間間隔以注漿體強度≥5 MPa控制或根據現場試驗確定。注漿管應隨錨索下至孔底,二次注漿管應能承受5 MPa以上的注漿壓力。
5.3.1 立柱
立柱下設置旋挖鉆孔樁,立柱樁混凝土等級采用C30;立柱的定位與垂直度宜采用專門措施進行控制,對格構柱還應同時控制轉向偏差;立柱平面位置的允許偏差應為50 mm,垂直度的允許偏差應為1/150;立柱穿過地下室底板部分應增加止水鋼板。
5.3.2 支撐梁
支撐標高的允許偏差應為30 mm;支撐水平位置的允許偏差應為30 mm;支撐梁混凝土等級采用C30,保護層厚25 mm。施工支撐梁,將梁底以下的素土進行夯實,并在梁底鋪設2 層油氈作為隔離層。
(a)土方開挖嚴格按照分段、分層、跳挖的原則,根據基坑周邊環境和支護形式,把整體基坑劃分為3 個區域:基坑東側放坡支護區域、內支撐區域、樁錨支護區域。
(b)基坑開挖采用盆式開挖法,在基坑周邊預留寬15 m的土體反壓支護樁,然后放坡開挖到基坑底,預留土體與錨索施工相匹配,分層、分段開挖。
(c)放坡支護區域先開挖到基坑底,然后進行工程樁施工。內支撐支護區域工程樁需在地面施工,然后再開挖土體,分層開挖,并施工支撐梁。
由于基坑周邊環境復雜,地質條件不同,單一的支護形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基坑的安全性和經濟性。本工程基坑周邊一側為擬建場地,另一側為原有市政道路和建筑物,使得基坑在支護設計中難度較大,結合工程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采用不同的支護形式應用在不同環境的位置,并在施工過程中進行全面基坑監測,實施動態設計、施工,在保證基坑安全性的基礎上降低了工程造價,并極大地縮短了工期,取得了良好的成本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