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沖 蔣軍良 周林才
1. 蘇州工業園區生物產業發展有限公司 蘇州 215123;2. 蘇州第一建筑集團有限公司 蘇州 215123
本工程基坑位于蘇州市太湖大道與景潤路交叉口東南角,基坑平面面積3.59萬 m2,圍護結構周長780 m。基坑南側鄰近既有2 幢高層地下室,距離分別為 23 m、15 m。基坑北側有Φ1 200 mm給水鋼管,不可遷改。工程范圍內土層自上而下為:①1素填土、③1黏土、③2粉質黏土、④1粉質黏土夾粉土、④2粉質黏土、⑤1黏土。地下水位埋深約1 m。基坑周邊環境與開挖分區見圖1。

圖1 基坑總平面示意
本基坑開挖深度約9.4 m,圍護結構采用Φ800 mm@1 000 mm鉆孔灌注樁,外側施作Φ650 mm@900 mm三軸攪拌樁止水帷幕;支撐體系為單道預應力錨索,錨索采用3 根7 股Φ15.2 mm鋼絞線,水平間距2 m,傾角30o,注漿體Φ400 mm,張拉鎖定荷載100 kN。基坑安全等級為一級,典型圍護結構剖面如圖2所示。

圖2 典型圍護剖面
采用同濟啟明星軟件對該圍護剖面方案進行檢算,計算結果顯示,圍護結構最大水平點位于地面下7.5 m處,位移量53 mm;樁頂位移22 mm;坑外地表沉降71 mm;錨索拉力為427 kN;樁身彎矩標準值953 kN·m,需在Φ800 mm灌注樁中環向均勻配置25 根Φ22 mm鋼筋。上述計算變形結果超出設計要求的監測警戒值,其原因在于:基底下圍護樁插入④2層深厚流塑狀粉質黏土中,該土層標貫修正值為2.85,其側向基床系數偏低,基坑內側土層被動抗力不足。在評審階段,曾有專家針對該流塑狀土層的問題,建議增設錨索道數并于坑內施作旋噴加固,但該建議由于經濟因素而未被采納。
基坑開挖至地表下約7 m處時,樁身水平位移變形速率即達到3~4 mm/d,內側樁間土出現裂縫與滲水情況,施工方當即停止開挖并加大坑外輕型井點降水力度,但由于坑外土體滲透系數≤7.0×10-6cm/s,降水效果不明顯。待變形基本穩定后,開挖至基底標高處,已開挖區塊坑外測斜與地表沉降均超過設計提供的監測警戒值,基底上約2.5 m處樁身內側出現多處橫向裂縫,樁體沿豎向出現鼓肚情況,施工人員在坑內可聽到鋼絞線錯動的聲音。
施工方當即停止開挖,組織人力物力對坑外采用垂直雙液注漿、井點降水、改變荷載運輸通道等手段予以搶險,逾1 個月后,基坑變形速率基本收斂。開挖區段Ⅱ區最終坑外測斜數據見圖3。

圖3 Ⅱ區土層水平測斜結果
坑外水平測斜量最大為57 mm,冠梁監測點水平位移43.4 mm,坑外5 m處土層測點豎向沉降37.5 mm,均超出監測警戒值;鄰近錨索(3 根7 股Φ15.2 mm)拉力監測值567 kN>前述計算值427 kN,該錨索支點水平位移39 mm,表明其仍處于有效工作狀態。
基坑北側存在既有Φ1 200 mm給水鋼管,沿太湖大道布置,距基坑圍護結構約7 m,該管線為城市供水主干管,無遷改條件。根據前期的基坑變形情況,設計方對該段圍護結構調整后剖面如圖4所示。

圖4 鄰近給水管區段圍護結構剖面
該區段基坑開挖深度約9.55 m,圍護結構采用Φ900 mm@1 100 mm鉆孔灌注樁,外側施作Φ650 mm@900 mm三軸攪拌樁止水帷幕;支撐體系為2 道預應力錨索,第1道錨索采用3 根7 股Φ15.2 mm鋼絞線,傾角30o,張拉鎖定荷載150 kN;第2道錨索采用6 根7 股Φ15.2 mm鋼絞線,傾角45o,張拉鎖定荷載250 kN;2 道錨索水平間距2.2 m,注漿體Φ400 mm,端部3 m長擴大段注漿Φ650 mm。同樣采用啟明星軟件對該剖面檢算。
根據計算結果,圍護結構最大水平點位于地面下8 m處,位移量10 mm;坑外地表沉降11 mm;錨索拉力設計值:第1道186 kN,第2道414 kN;樁身彎矩標準值582 kN·m,Φ900 mm灌注樁中環向均勻配置12 根Φ22 mm鋼筋。上述計算結果較前述單道錨索剖面計算結果大大減小,表明增設錨索與坑內加固,對基坑圍護結構的內力與變形、坑外地表沉降均有明顯的控制作用。
該區段施工過程順利,從開挖至基坑封閉,各項監測數據均處于正常范圍之內。坑外水平測斜量最大為12.5 mm,冠梁監測點水平位移9.2 mm,豎向位移7.2 mm。鄰近太湖大道測點最大沉降量7.66 mm。
監測數據中,第1道錨索(3 根7 股Φ15.2 mm)支點水平位移10 mm,其拉力監測值415 kN,遠大于計算值186 kN。推測其原因為2 道錨索豎向間距2 m,且第2道錨索傾角45o,其有效工作角度欠優,導致坑外水土壓力主要由第1道錨索承擔。為驗證此推論,取消第2道錨索,保留坑內加固區,再次進行計算。
計算結果中,樁體位移13.4 mm,樁身彎矩標準值569 kN·m,坑外地表沉降量17.2 mm;計算結果表明,坑內被動區加固對于控制圍護結構與坑外地層的貢獻,大于第2道錨索的作用。
對于基底存在深厚流塑狀軟土的基坑,被動區設置加固體可有效控制樁體變位與地層變形。實踐證明,采用預應力錨索支撐體系是有效的,但應減少錨固點至基底距離,并增加淺層放坡高度,以控制樁體變形與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