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全面參與全球治理進程,彰顯中國的國際責任,是新時期中國大國外交的重要內容。
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做好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者。中國在參與全球化進程并實現自身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積極利用自身發展推動各國的共贏與多贏。中國經濟的整體規模、龐大的商品生產能力以及巨大市場需求,決定了中國的發展自始便具有全球性的“溢出效應”。時至今日,中國已經成為128個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是世界的主要投資目的地和日益重要的對外投資大國。當前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0%,對亞洲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50%,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引擎之一。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爆發后,中國在實現自身經濟平穩發展的同時,還通過提高在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的份額,組團赴歐美國家進行采購并增持一些歐洲國家的國債,繼續加大對亞非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援助,從而增強了世界抵御金融危機的能力,提升了各國對經濟發展前景的信心,由此推動了全球經濟的復蘇進程。
中國倡導的互利共贏,尤其體現在中國推動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共同發展上。由于多數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的經濟基礎較為薄弱,在以市場原則為基礎的全球化進程中面臨事實上的競爭劣勢,因此中國對外經貿合作還需體現出對它們的某些特殊的照顧和幫助。這就需要弘揚新型義利觀,堅持“互利”原則也要發揚“讓利”精神,強調義利并舉、多予少取,先予后取。比如,中國自2010年起對已與中國建交的33個最不發達國家60%的輸華商品實施了零關稅待遇,在非洲、東南亞、南亞、東歐和拉美等地區的15個國家建立了19個經貿合作區,以推動中國企業集群式走出去,更好地提升發展中國家的產業發展能力。在中國經濟大規模走出去的今天,中國在強調自身發展利益的同時,也應更加尊重和維護發展中國家的利益關切,通過經貿合作的互利共贏來彰顯中國的大國責任,由此鞏固和深化中國與發展中國家的歷史友誼。中國要成為世界大國,它學會的不僅僅只是如何發展自己,也需要學會如何幫助他人。
建設性參與世界和平與安全事務,做好世界和平的堅定維護者。中國對世界和平的貢獻,首先體現在中國致力于走和平發展道路并以和平的方式來處理與外部世界的關系。一些西方人士對中國發展及中國的外交政策存在誤解,他們常從西方大國崛起的歷史經歷出發,認為中國崛起必然會挑戰世界秩序,甚至會引發大國間戰爭。中國在21世紀以來一直強調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新理念,就是旨在告訴世人,中國將繼續堅定不移地以和平的方式尋求自身發展,并通過自身的不斷發展來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穩定。這一全新的大國成長之路是中國對西方傳統權力政治觀念的超越,是中國發展模式對人類發展的重大貢獻。當然,中國也希望其他國家尊重中國的核心利益,這是中國能夠始終堅持和平發展的必要前提。
中國對世界和平的貢獻,還體現在中國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參與世界和平與安全建設。近年來,中國在繼續堅持“不干涉內政”原則的同時,又強調積極參與全球治理,負責任地推動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的解決,愿意為世界的和平與穩定提供更多公共產品。特別是在非洲地區沖突問題上,中國明確提出“建設性參與”非洲和平與安全事務,不僅通過多種途徑支持非盟集體安全機制建設,還一直積極支持和參與聯合國在非洲的維和任務。在過去的20余年里,中國共計已在非洲地區執行了14項維和行動,當前中國正在非洲參與實施的維和行動還有7項。中國也是目前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派出維和部隊人數最多的國家。中國正在以自己的行動向世界證明,中國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中國發展不僅造福自身,也必將惠及世界。
開展治國理政與發展經驗交流,做好世界發展理念的重要貢獻者。改革開放36年來,中國不僅成功實現了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在快速變遷的社會背景下維護了社會秩序的基本穩定。中國的發展道路,從一般意義上講,是發展中國家追求現代化的道路,它為發展中國家實現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考,為一些國家的政治改革提供了某些經驗借鑒。中國治國理政與發展經驗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經驗。比如,有效實現農村發展和減貧,以基礎設施建設來推動經濟發展,在工業化和城鎮化方面的積極探索,以及有效利用外部援助來推動國家發展的經驗。二是制度建設和政府治理能力。當前一些發展中國家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政治發展困境,主要表現為治理不善、政治不穩定和持續的國家衰敗,一些國家甚至爆發嚴重的政治動蕩和軍事沖突。中國在創造國家整合、凝聚社會共識、提高政府治理能力等方面積累了許多經驗,其中許多內容值得與其他國家分享。
中國通過開展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治國理政與發展經驗交流,可以從根本上培育它們的自主發展能力,提高它們治國理政與實現發展的本領。當前許多非洲國家注重“向東看”,一些拉美國家開始“向西看”,東盟及多數東南亞國家也大多重視與中國的全面合作。它們不僅只是被中國不斷擴大的貿易、投資和援助所吸引,同時也為中國當前的發展成就及發展經驗所吸引。2006年,時任南非總統姆貝基在參加完北京峰會后,親自撰文《希望在天安門廣場誕生》來表達對中國快速發展的贊許。2013年墨西哥總統培尼亞在出席博鰲亞洲論壇期間表示,中國發展經驗值得墨西哥政府借鑒和學習。對中國而言,通過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分享治國理政與發展經驗,也有助于中國正面闡釋自己的發展道路和治理模式,從而提升自己在國際發展領域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深化南南合作與南北對話,做好國際體系變革與完善的積極參與者。當前國際秩序存在事實上的不公平、不公正,這不僅體現在國際政治領域仍然存在的單邊主義和強權政治,也體現在發展領域里的南北貧富分化及由此帶來的南北矛盾的不斷增多。因此,推動國際秩序的變革與發展,由此實現國際正義,不僅需要繼續推動國際關系的民主化,也需要在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窮人與富人之間實現平等的生存權和發展權。長期以來,中國一直站在發展中國家立場,在國際上反映發展中國家的利益需要與正義呼聲,體現出一種以南南合作為導向、以解決南北問題為依歸的遠大的世界抱負。
推動國際秩序的變革與完善,需要我們繼續推動南南合作,深化金磚國家組織、上海合作組織等的機制化建設,同時也需要不斷推動南北對話,特別是在聯合國、二十國集團、世界貿易組織中主動維護發展中國家的權益。中國既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也是一個世界大國,這種多元的身份屬性給中國外交帶來了一些新的問題和挑戰,但也帶來了許多前所未有的外交機遇,因為中國可以利用自身多重身份來協調南北關系,成為溝通發展中世界與發達世界的“橋梁”,從而對世界發展起到特殊的推動作用。比如,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在加入WTO后一直扮演著南北對話的推動者和協調者角色,在注重維護多邊貿易體制的穩定和發展的同時,也站在發展中成員的立場上推動國際多邊貿易體制的改革,以更多地體現世界經濟發展中的公平與公正。在中國奉行大國外交的時代,外交不僅要服務于國家利益,也要服務于人類共同利益,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利益。中國外交應有大國境界,彰顯大國風度。對此,我們充滿期待。
(摘自《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