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葉俊+張波+
國辦函〔2013〕35號文件批準實施的《深入推進畢節試驗區改革發展規劃(2013—2020年)》提出畢節要建設“現代產業集聚區”和“生態文明先行區”的戰略定位。按照文件要求,畢節市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在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進程中,加快發展生態工業,助推產業轉型,積極探索走出一條追趕型、調整型﹑跨越式、可持續發展路子。
就畢節市發展生態工業的現實意義、路徑選擇、具體舉措等問題,本刊記者采訪了畢節市委副書記胡吉宏。
生態轉型是時代之必然
:長期以來,畢節的工業以煤炭產業為支柱,環境壓力大,如何立足“現代產業集聚區”和“生態文明先行區”的戰略定位,實現生態工業轉型發展?
胡吉宏:不可否認,由于起步晚、起點低、基礎薄弱等歷史原因,畢節的工業發展仍面臨諸多問題。比如在產業結構方面,煤炭、電力和煙草占規上工業產值近90%的份額,產業結構單一、層次低、鏈條短、技術含量不高、抗風險能力弱等問題仍較突出。
發展生態工業,正是畢節解決這些問題的重大舉措。所謂生態工業,就是要更加注重物質、能量的循環利用,推動各種相關產業和生產流程之間根據生態工藝關系構成高效運轉的有機系統,拉長產業鏈,促進精深加工和服務業發展,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使產業結構趨于合理、生態環境得到保護,從而提高發展質量,促進生態文明。
發展生態工業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在發展思路方面,我們結合畢節資源富集的特點,立足資源、延伸資源、超越資源,著力推動能礦資源開采利用等傳統產業加快改造提升步伐,實現傳統產業生態化;推動“五張名片”等特色產業提高規模效益和集約效益,實現特色產業規模化;培育和壯大新能源汽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走創新驅動、科技引領的路子,努力做到小投入、大產出,實現新興產業高端化。
:“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人口控制”是畢節試驗區的“三大主題”,應該說,“生態”理念一直貫穿畢節發展思路之中。
胡吉宏:畢節是典型的喀斯特巖溶山區,生態極為脆弱,損毀容易恢復難;同時又是烏江、珠江發源地,生態安全影響面較廣。特殊的地質地貌、地理位置和生態環境,決定了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對畢節的全局性、戰略性和極端重要性。
當前,在深化“三大主題”的實踐中,畢節正大力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廣大群眾期盼在享受工業化、城鎮化帶來便捷生活的同時,消除資源耗竭、環境污染等生態影響,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
為此,只有發展生態工業,最大限度減少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才能突破資源和環境對工業發展的瓶頸制約,并保護好資源環境,在加速發展中同步推進生態環境治理,構建“兩江”上游的生態屏障,做到特色新型工業化和生態文明建設一體推進、融合發展,既維系更廣大區域的生態安全,又保障自身可持續發展,實現“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雙“峰”競秀,強力推動后發趕超、同步小康。
打造生態工業的高效載體
:工業園區是發展工業的最有效載體。在工業園區建設上,畢節如何在堅持“生態”理念的同時增強園區活力,實現持續發展?
胡吉宏:對于畢節如何實現向生態工業的有效轉型,這些年我們一直在探索和思考。取得了一些成績,也遇到了一些難題。作為工業發展的平臺,在產業園區建設過程中,畢節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建”。對此,我們秉持生態理念,立足畢節實際,將目光投向世界上在工業園區方面取得成功的案例,最終,“三位一體”成為我們園區發展的主要做法。
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留學期間,我對新加坡在工業化、現代化進程中同步推進生態保護、實現園林化發展、建設“花園城市”的經驗模式感觸很深。20世紀60年代初,新加坡為了快速推動工業化,建立了亞洲較早的開發區之一——裕廊工業園區,時至今日依然保持著發展活力,被認為是亞洲國家的一個成功典型。另外,我曾到瑞士考察學習,瑞士是一個山地國家,也是世界發達國家之一,在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中,生態環境的保護同樣做得很好。新加坡一個重要的成功之處就在于發展工業園區“三位一體”的做法。
:何謂“三位一體”發展?
胡吉宏:新加坡在工業化進程中也曾遇到過種種問題,例如資源匱乏、勞工和技術人員短缺、附加值低、環境制約等等。但它們以有限資源、無限創意的理念,將園區作為要素集合體,實行“三位一體”推進,即:堅持“產城一體、融合發展”的方向,運用“政府主導”和“市場運作”兩股力量,促進“10個要素”優化集合,推動園區實現了持續快速發展。概括起來,就是“1210”要素集合,“1”是指“產城一體”這一方向,“2”是指“政府主導”和“市場運作”兩股力量,“10”是指主導產業、融資籌資、標準廠房、路網建設、招商引資、土地利用、職業教育、專業服務、技術創新和生態環境十大要素。
:畢節與新加坡發展環境與時代機遇各個方面應該說都有差異性,他們的模式對于畢節適用嗎?
胡吉宏:新加坡的模式對我們來說,應該是一種有益的借鑒。當然,畢節的發展肯定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摸索最適合自身發展的模式。
對于畢節工業園區的建設,新加坡經驗的啟示是:遵循集聚、集約、集群規律,充分發揮“無形的手”的作用;強化對發展要素和資源的聚合、整合、組合,充分發揮“有形的手”的作用。兩只手完美結合,兩股力量合力推動,產城一體融合發展,壯大產業支撐城市。
從實際效果來看,2013年,畢節產業園區實現工業總產值340億元,對畢節工業總產值的貢獻率達38.2%,產業園區已經成為畢節建設新型生態工業城市的高效載體,“三位一體”對畢節工業園區發展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堅守生態底線
:省委提出要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畢節在加速工業發展的同時,如何做到生態保護?
胡吉宏:畢節作為資源富集區,在資源利用方式上,目前一定程度還存在高消耗、高排放、低技術、低附加值的問題。我們將大力發展生態工業,提高資源循環利用水平,推動工業向低碳、循環、高效轉變,實現綠色發展。按照建設“現代產業集聚區”和“生態文明先行區”的目標要求,以生態文明理念為引領,促進工業與自然、環境協調發展、平衡發展。
:具體而言,有哪些生態保護措施?
胡吉宏:從生態工業的角度,我們主要有兩個方面的考慮。
第一,實施“四輪并驅”,建設生態工業。一是突出“清潔生產、循環利用”這個核心。爭取每個生產工藝、每個生產流程都實現節能減排,從源頭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或避免污染物產生。二是突出“創新引領、技術支撐”這個關鍵。壯大新能源汽車產業、建好畢節國家新能源汽車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發展水電、風電、光伏發電、生物質能發電等清潔能源,統籌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為生態工業打造支柱。以煤炭、電力、化工、建材、冶金為重點,著力于裝備提升、數字化改造、安全環保節能升級和產品深度加工,推動傳統產業生態化。同時,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特別是科技信息服務業,促進生態工業建設。三是突出“能礦開采、資源轉化”這個重點。對以煤為主的能礦開采利用等傳統產業進行改造提升,推進資源精深加工,提高利用水平,提升產業層次,推動能礦產業的生態化改造,使其成為生態工業組成部分。四是突出“園區建設、集群發展”這個載體。對園區水、電、氣等基礎設施進行統一規劃、集中建設,集約利用土地,實現集成共享。加快培育形成園區產業集群,推動園區行業間物質、能量、信息的循環交換利用。同時,對“廢水、廢氣、固體廢棄物”進行集中處理或回收利用,促進工業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第二,強化“四項保障”,發展生態工業。一是堅持環評先決。把環保設施建設、節能降耗和污染物達標排放作為工業項目建設的重點環節和先決條件,杜絕高污染、高耗能企業進入。二是淘汰落后產能。對列入國家明令淘汰目錄的落后生產工藝裝備、產能、產品和符合關閉條件的企業,限期實施淘汰關閉,為新建項目騰出市場空間和環境容量。三是推進生態恢復。將生態環境治理恢復費用列入生產成本,落實企業主體責任,通過整合力量,在工業發展中全面推進生態環境治理恢復。四是嚴格環境執法。對高污染、高耗能又不積極治理和進行技術改造的企業堅決從嚴執法,及時處理和糾正違反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行為,促使企業依法經營。對達不到排放標準和超過行業能耗標準的企業,該停的堅決停,該關的堅決關,凡是會讓GDP“變黑”的企業,再大也要舍棄,在加快發展的同時堅決守住生態底線。(責任編輯/蔣葉俊)
國辦函〔2013〕35號文件批準實施的《深入推進畢節試驗區改革發展規劃(2013—2020年)》提出畢節要建設“現代產業集聚區”和“生態文明先行區”的戰略定位。按照文件要求,畢節市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在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進程中,加快發展生態工業,助推產業轉型,積極探索走出一條追趕型、調整型﹑跨越式、可持續發展路子。
就畢節市發展生態工業的現實意義、路徑選擇、具體舉措等問題,本刊記者采訪了畢節市委副書記胡吉宏。
生態轉型是時代之必然
:長期以來,畢節的工業以煤炭產業為支柱,環境壓力大,如何立足“現代產業集聚區”和“生態文明先行區”的戰略定位,實現生態工業轉型發展?
胡吉宏:不可否認,由于起步晚、起點低、基礎薄弱等歷史原因,畢節的工業發展仍面臨諸多問題。比如在產業結構方面,煤炭、電力和煙草占規上工業產值近90%的份額,產業結構單一、層次低、鏈條短、技術含量不高、抗風險能力弱等問題仍較突出。
發展生態工業,正是畢節解決這些問題的重大舉措。所謂生態工業,就是要更加注重物質、能量的循環利用,推動各種相關產業和生產流程之間根據生態工藝關系構成高效運轉的有機系統,拉長產業鏈,促進精深加工和服務業發展,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使產業結構趨于合理、生態環境得到保護,從而提高發展質量,促進生態文明。
發展生態工業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在發展思路方面,我們結合畢節資源富集的特點,立足資源、延伸資源、超越資源,著力推動能礦資源開采利用等傳統產業加快改造提升步伐,實現傳統產業生態化;推動“五張名片”等特色產業提高規模效益和集約效益,實現特色產業規模化;培育和壯大新能源汽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走創新驅動、科技引領的路子,努力做到小投入、大產出,實現新興產業高端化。
:“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人口控制”是畢節試驗區的“三大主題”,應該說,“生態”理念一直貫穿畢節發展思路之中。
胡吉宏:畢節是典型的喀斯特巖溶山區,生態極為脆弱,損毀容易恢復難;同時又是烏江、珠江發源地,生態安全影響面較廣。特殊的地質地貌、地理位置和生態環境,決定了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對畢節的全局性、戰略性和極端重要性。
當前,在深化“三大主題”的實踐中,畢節正大力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廣大群眾期盼在享受工業化、城鎮化帶來便捷生活的同時,消除資源耗竭、環境污染等生態影響,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
為此,只有發展生態工業,最大限度減少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才能突破資源和環境對工業發展的瓶頸制約,并保護好資源環境,在加速發展中同步推進生態環境治理,構建“兩江”上游的生態屏障,做到特色新型工業化和生態文明建設一體推進、融合發展,既維系更廣大區域的生態安全,又保障自身可持續發展,實現“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雙“峰”競秀,強力推動后發趕超、同步小康。
打造生態工業的高效載體
:工業園區是發展工業的最有效載體。在工業園區建設上,畢節如何在堅持“生態”理念的同時增強園區活力,實現持續發展?
胡吉宏:對于畢節如何實現向生態工業的有效轉型,這些年我們一直在探索和思考。取得了一些成績,也遇到了一些難題。作為工業發展的平臺,在產業園區建設過程中,畢節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建”。對此,我們秉持生態理念,立足畢節實際,將目光投向世界上在工業園區方面取得成功的案例,最終,“三位一體”成為我們園區發展的主要做法。
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留學期間,我對新加坡在工業化、現代化進程中同步推進生態保護、實現園林化發展、建設“花園城市”的經驗模式感觸很深。20世紀60年代初,新加坡為了快速推動工業化,建立了亞洲較早的開發區之一——裕廊工業園區,時至今日依然保持著發展活力,被認為是亞洲國家的一個成功典型。另外,我曾到瑞士考察學習,瑞士是一個山地國家,也是世界發達國家之一,在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中,生態環境的保護同樣做得很好。新加坡一個重要的成功之處就在于發展工業園區“三位一體”的做法。
:何謂“三位一體”發展?
胡吉宏:新加坡在工業化進程中也曾遇到過種種問題,例如資源匱乏、勞工和技術人員短缺、附加值低、環境制約等等。但它們以有限資源、無限創意的理念,將園區作為要素集合體,實行“三位一體”推進,即:堅持“產城一體、融合發展”的方向,運用“政府主導”和“市場運作”兩股力量,促進“10個要素”優化集合,推動園區實現了持續快速發展。概括起來,就是“1210”要素集合,“1”是指“產城一體”這一方向,“2”是指“政府主導”和“市場運作”兩股力量,“10”是指主導產業、融資籌資、標準廠房、路網建設、招商引資、土地利用、職業教育、專業服務、技術創新和生態環境十大要素。
:畢節與新加坡發展環境與時代機遇各個方面應該說都有差異性,他們的模式對于畢節適用嗎?
胡吉宏:新加坡的模式對我們來說,應該是一種有益的借鑒。當然,畢節的發展肯定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摸索最適合自身發展的模式。
對于畢節工業園區的建設,新加坡經驗的啟示是:遵循集聚、集約、集群規律,充分發揮“無形的手”的作用;強化對發展要素和資源的聚合、整合、組合,充分發揮“有形的手”的作用。兩只手完美結合,兩股力量合力推動,產城一體融合發展,壯大產業支撐城市。
從實際效果來看,2013年,畢節產業園區實現工業總產值340億元,對畢節工業總產值的貢獻率達38.2%,產業園區已經成為畢節建設新型生態工業城市的高效載體,“三位一體”對畢節工業園區發展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堅守生態底線
:省委提出要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畢節在加速工業發展的同時,如何做到生態保護?
胡吉宏:畢節作為資源富集區,在資源利用方式上,目前一定程度還存在高消耗、高排放、低技術、低附加值的問題。我們將大力發展生態工業,提高資源循環利用水平,推動工業向低碳、循環、高效轉變,實現綠色發展。按照建設“現代產業集聚區”和“生態文明先行區”的目標要求,以生態文明理念為引領,促進工業與自然、環境協調發展、平衡發展。
:具體而言,有哪些生態保護措施?
胡吉宏:從生態工業的角度,我們主要有兩個方面的考慮。
第一,實施“四輪并驅”,建設生態工業。一是突出“清潔生產、循環利用”這個核心。爭取每個生產工藝、每個生產流程都實現節能減排,從源頭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或避免污染物產生。二是突出“創新引領、技術支撐”這個關鍵。壯大新能源汽車產業、建好畢節國家新能源汽車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發展水電、風電、光伏發電、生物質能發電等清潔能源,統籌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為生態工業打造支柱。以煤炭、電力、化工、建材、冶金為重點,著力于裝備提升、數字化改造、安全環保節能升級和產品深度加工,推動傳統產業生態化。同時,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特別是科技信息服務業,促進生態工業建設。三是突出“能礦開采、資源轉化”這個重點。對以煤為主的能礦開采利用等傳統產業進行改造提升,推進資源精深加工,提高利用水平,提升產業層次,推動能礦產業的生態化改造,使其成為生態工業組成部分。四是突出“園區建設、集群發展”這個載體。對園區水、電、氣等基礎設施進行統一規劃、集中建設,集約利用土地,實現集成共享。加快培育形成園區產業集群,推動園區行業間物質、能量、信息的循環交換利用。同時,對“廢水、廢氣、固體廢棄物”進行集中處理或回收利用,促進工業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第二,強化“四項保障”,發展生態工業。一是堅持環評先決。把環保設施建設、節能降耗和污染物達標排放作為工業項目建設的重點環節和先決條件,杜絕高污染、高耗能企業進入。二是淘汰落后產能。對列入國家明令淘汰目錄的落后生產工藝裝備、產能、產品和符合關閉條件的企業,限期實施淘汰關閉,為新建項目騰出市場空間和環境容量。三是推進生態恢復。將生態環境治理恢復費用列入生產成本,落實企業主體責任,通過整合力量,在工業發展中全面推進生態環境治理恢復。四是嚴格環境執法。對高污染、高耗能又不積極治理和進行技術改造的企業堅決從嚴執法,及時處理和糾正違反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行為,促使企業依法經營。對達不到排放標準和超過行業能耗標準的企業,該停的堅決停,該關的堅決關,凡是會讓GDP“變黑”的企業,再大也要舍棄,在加快發展的同時堅決守住生態底線。(責任編輯/蔣葉俊)
國辦函〔2013〕35號文件批準實施的《深入推進畢節試驗區改革發展規劃(2013—2020年)》提出畢節要建設“現代產業集聚區”和“生態文明先行區”的戰略定位。按照文件要求,畢節市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在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進程中,加快發展生態工業,助推產業轉型,積極探索走出一條追趕型、調整型﹑跨越式、可持續發展路子。
就畢節市發展生態工業的現實意義、路徑選擇、具體舉措等問題,本刊記者采訪了畢節市委副書記胡吉宏。
生態轉型是時代之必然
:長期以來,畢節的工業以煤炭產業為支柱,環境壓力大,如何立足“現代產業集聚區”和“生態文明先行區”的戰略定位,實現生態工業轉型發展?
胡吉宏:不可否認,由于起步晚、起點低、基礎薄弱等歷史原因,畢節的工業發展仍面臨諸多問題。比如在產業結構方面,煤炭、電力和煙草占規上工業產值近90%的份額,產業結構單一、層次低、鏈條短、技術含量不高、抗風險能力弱等問題仍較突出。
發展生態工業,正是畢節解決這些問題的重大舉措。所謂生態工業,就是要更加注重物質、能量的循環利用,推動各種相關產業和生產流程之間根據生態工藝關系構成高效運轉的有機系統,拉長產業鏈,促進精深加工和服務業發展,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使產業結構趨于合理、生態環境得到保護,從而提高發展質量,促進生態文明。
發展生態工業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在發展思路方面,我們結合畢節資源富集的特點,立足資源、延伸資源、超越資源,著力推動能礦資源開采利用等傳統產業加快改造提升步伐,實現傳統產業生態化;推動“五張名片”等特色產業提高規模效益和集約效益,實現特色產業規模化;培育和壯大新能源汽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走創新驅動、科技引領的路子,努力做到小投入、大產出,實現新興產業高端化。
:“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人口控制”是畢節試驗區的“三大主題”,應該說,“生態”理念一直貫穿畢節發展思路之中。
胡吉宏:畢節是典型的喀斯特巖溶山區,生態極為脆弱,損毀容易恢復難;同時又是烏江、珠江發源地,生態安全影響面較廣。特殊的地質地貌、地理位置和生態環境,決定了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對畢節的全局性、戰略性和極端重要性。
當前,在深化“三大主題”的實踐中,畢節正大力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廣大群眾期盼在享受工業化、城鎮化帶來便捷生活的同時,消除資源耗竭、環境污染等生態影響,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
為此,只有發展生態工業,最大限度減少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才能突破資源和環境對工業發展的瓶頸制約,并保護好資源環境,在加速發展中同步推進生態環境治理,構建“兩江”上游的生態屏障,做到特色新型工業化和生態文明建設一體推進、融合發展,既維系更廣大區域的生態安全,又保障自身可持續發展,實現“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雙“峰”競秀,強力推動后發趕超、同步小康。
打造生態工業的高效載體
:工業園區是發展工業的最有效載體。在工業園區建設上,畢節如何在堅持“生態”理念的同時增強園區活力,實現持續發展?
胡吉宏:對于畢節如何實現向生態工業的有效轉型,這些年我們一直在探索和思考。取得了一些成績,也遇到了一些難題。作為工業發展的平臺,在產業園區建設過程中,畢節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建”。對此,我們秉持生態理念,立足畢節實際,將目光投向世界上在工業園區方面取得成功的案例,最終,“三位一體”成為我們園區發展的主要做法。
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留學期間,我對新加坡在工業化、現代化進程中同步推進生態保護、實現園林化發展、建設“花園城市”的經驗模式感觸很深。20世紀60年代初,新加坡為了快速推動工業化,建立了亞洲較早的開發區之一——裕廊工業園區,時至今日依然保持著發展活力,被認為是亞洲國家的一個成功典型。另外,我曾到瑞士考察學習,瑞士是一個山地國家,也是世界發達國家之一,在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中,生態環境的保護同樣做得很好。新加坡一個重要的成功之處就在于發展工業園區“三位一體”的做法。
:何謂“三位一體”發展?
胡吉宏:新加坡在工業化進程中也曾遇到過種種問題,例如資源匱乏、勞工和技術人員短缺、附加值低、環境制約等等。但它們以有限資源、無限創意的理念,將園區作為要素集合體,實行“三位一體”推進,即:堅持“產城一體、融合發展”的方向,運用“政府主導”和“市場運作”兩股力量,促進“10個要素”優化集合,推動園區實現了持續快速發展。概括起來,就是“1210”要素集合,“1”是指“產城一體”這一方向,“2”是指“政府主導”和“市場運作”兩股力量,“10”是指主導產業、融資籌資、標準廠房、路網建設、招商引資、土地利用、職業教育、專業服務、技術創新和生態環境十大要素。
:畢節與新加坡發展環境與時代機遇各個方面應該說都有差異性,他們的模式對于畢節適用嗎?
胡吉宏:新加坡的模式對我們來說,應該是一種有益的借鑒。當然,畢節的發展肯定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摸索最適合自身發展的模式。
對于畢節工業園區的建設,新加坡經驗的啟示是:遵循集聚、集約、集群規律,充分發揮“無形的手”的作用;強化對發展要素和資源的聚合、整合、組合,充分發揮“有形的手”的作用。兩只手完美結合,兩股力量合力推動,產城一體融合發展,壯大產業支撐城市。
從實際效果來看,2013年,畢節產業園區實現工業總產值340億元,對畢節工業總產值的貢獻率達38.2%,產業園區已經成為畢節建設新型生態工業城市的高效載體,“三位一體”對畢節工業園區發展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堅守生態底線
:省委提出要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畢節在加速工業發展的同時,如何做到生態保護?
胡吉宏:畢節作為資源富集區,在資源利用方式上,目前一定程度還存在高消耗、高排放、低技術、低附加值的問題。我們將大力發展生態工業,提高資源循環利用水平,推動工業向低碳、循環、高效轉變,實現綠色發展。按照建設“現代產業集聚區”和“生態文明先行區”的目標要求,以生態文明理念為引領,促進工業與自然、環境協調發展、平衡發展。
:具體而言,有哪些生態保護措施?
胡吉宏:從生態工業的角度,我們主要有兩個方面的考慮。
第一,實施“四輪并驅”,建設生態工業。一是突出“清潔生產、循環利用”這個核心。爭取每個生產工藝、每個生產流程都實現節能減排,從源頭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或避免污染物產生。二是突出“創新引領、技術支撐”這個關鍵。壯大新能源汽車產業、建好畢節國家新能源汽車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發展水電、風電、光伏發電、生物質能發電等清潔能源,統籌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為生態工業打造支柱。以煤炭、電力、化工、建材、冶金為重點,著力于裝備提升、數字化改造、安全環保節能升級和產品深度加工,推動傳統產業生態化。同時,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特別是科技信息服務業,促進生態工業建設。三是突出“能礦開采、資源轉化”這個重點。對以煤為主的能礦開采利用等傳統產業進行改造提升,推進資源精深加工,提高利用水平,提升產業層次,推動能礦產業的生態化改造,使其成為生態工業組成部分。四是突出“園區建設、集群發展”這個載體。對園區水、電、氣等基礎設施進行統一規劃、集中建設,集約利用土地,實現集成共享。加快培育形成園區產業集群,推動園區行業間物質、能量、信息的循環交換利用。同時,對“廢水、廢氣、固體廢棄物”進行集中處理或回收利用,促進工業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第二,強化“四項保障”,發展生態工業。一是堅持環評先決。把環保設施建設、節能降耗和污染物達標排放作為工業項目建設的重點環節和先決條件,杜絕高污染、高耗能企業進入。二是淘汰落后產能。對列入國家明令淘汰目錄的落后生產工藝裝備、產能、產品和符合關閉條件的企業,限期實施淘汰關閉,為新建項目騰出市場空間和環境容量。三是推進生態恢復。將生態環境治理恢復費用列入生產成本,落實企業主體責任,通過整合力量,在工業發展中全面推進生態環境治理恢復。四是嚴格環境執法。對高污染、高耗能又不積極治理和進行技術改造的企業堅決從嚴執法,及時處理和糾正違反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行為,促使企業依法經營。對達不到排放標準和超過行業能耗標準的企業,該停的堅決停,該關的堅決關,凡是會讓GDP“變黑”的企業,再大也要舍棄,在加快發展的同時堅決守住生態底線。(責任編輯/蔣葉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