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靈君,中央黨校黨建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導師,政黨制度研究室主任,主要致力于政黨政治理論與方法、黨內民主、黨群關系、基層政治與黨的基層組織、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等方向研究工作,曾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課題兩項,出版個人專(合)著7部。
在基層調研的時候,經常聽到黨員干部說某某矛盾或問題已經解決了,并流露出一副自豪的神情。作為一名研究人員,我為他們的成功喝彩,也知道他們解決這些問題并不容易。同時,我也在想,會不會有新的矛盾或問題產生呢?我們是否準備好了迎接新的挑戰呢?
小的時候喜歡玩沙漏游戲,把沙子倒進一種類似于漏斗的瓶子中,沙子就會一點點地從上面的瓶子向下面的瓶子中漏下去,直到漏光。如果再顛倒過來,沙子又會繼續漏下去,直到漏光。這個游戲,帶給我很多啟示。假設沙漏的上端代表的是干部(鋼筋),下端代表的是群眾(混凝土),干部與群眾融合就會變成“鋼筋混凝土”,就會像“銅墻鐵壁”一樣堅不可摧;假設上端是理論或認識,下端是實踐或行動,只要沙漏的游戲不斷重復,理論與實踐、認識與行動的融合就會雙雙提高,達到更高的水平。從某種意義上說,其實群眾工作也像循環反復的沙漏游戲一樣:只有起點,沒有終點。
這就是說,聯系群眾和做群眾工作的過程不是“一氣呵成”或“畢其功于一役”,更不是“蜻蜓點水”,而是一個不斷重復、不斷循環、不斷提高的過程。聯系群眾沒有止境,接觸群眾“日復一日”,做好群眾工作是一個“盡善盡美”的過程。如果簡化群眾工作中的循環原理,可以理解為:深入發現問題——全面分析問題——集中力量解決問題——發現新的問題——尋找解決新問題的新辦法,這樣一個不斷循環的過程。
我們常遇到這樣的情況:一項政策在解決了某一類問題后,新的問題又會隨之產生。比如,一些基層干部反映:實行新勞動合同法使工人權利得到了保護,增加了工人工資,得到了工人們的普遍歡迎。但是,一些用工單位則反映企業成本上升、利潤下降,一些中小企業甚至因雇工成本上升而生存堪憂、面臨倒閉,于是一些企業通過與勞務公司簽訂協議的方式變相雇傭派遣工以降低成本。勞務派遣工這種形式存在不少問題,許多工人反映自己的工資遭到了勞務公司克扣,而且一些公司沒有給他們買“三險”,與正式工相比“同工不同酬”。這樣一來,事實上工人們的權利受到了侵害。案例表明,再好的政策和法律都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解決了一個老問題,可能會產生新問題。
1943年10月,第三、五、六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黎玉同志在群眾工作會議的總結報告中指出:“許多群眾工作干部容易迷失方向,或者做完了一件事,就覺得無事可做,對別人的事,則表示與己無關,放之任之。這不但是觀念上的問題(主要是宗派、本位、怕多負責任),而且不了解黨的一切決議必須經過群眾去實現,群眾團體必須將黨對當時當地所決定的中心任務,經過群眾路線實行普遍深入的動員,變成某某的任務,這就是告訴我們,某某團體不應該關起門來進行所謂的群眾工作,更不是為群眾工作而群眾工作,而是為了實現黨的決議,為了黨的利益,也是為了群眾的利益,來進行群眾工作?!崩栌裢疽仓v了一個相同的道理:做群眾工作,只有起點,沒有終點,更不能搞“關門主義”。
當然,不搞“關門主義”并不意味著黨員干部不注意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和權能。如果一件事情本應該由下級去處理,而上級插手下級管理范圍的事情,表面上看對群眾工作采取了“開門主義”的態度,實際上可能有損下級的權威和職能,使更大范圍的群眾工作出于無序狀態?!稘h書》卷七十四《魏相丙吉列傳》講述了“丙吉問?!钡墓适拢罕淮瓮獬?,路上遇一群人斗毆,死傷的人橫臥在道路上,丙吉作為宰相卻不聞不問,部下對此感到很奇怪。丙吉繼續前行,遇到有人趕牛,牛喘氣吐出舌頭,丙吉立即叫車隊停下來,并讓隨從去問那人趕牛走了幾公里路。部下有人認為丙吉這兩件事處理不當,并譏諷丙吉。丙吉解釋道:“百姓斗毆致傷,這項工作歸長安令和京兆尹負責,應當由他們去處置,我只在歲末根據報告施行賞罰罷了。宰相不必管小事,所以我不應當在道路上審問處理這件事。而牛在初春不太熱之時行路喘氣,恐怕是因為暑氣而喘,這是時令節氣失調了,恐對百姓生產生活有傷害,作為國家大臣,必須知天氣,識陰陽,這是我職責所在,因此調查這件事情?!辈肯侣犃耸峙宸J為丙吉知大體,懂大局。(責任編輯/吳文仙)
祝靈君,中央黨校黨建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導師,政黨制度研究室主任,主要致力于政黨政治理論與方法、黨內民主、黨群關系、基層政治與黨的基層組織、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等方向研究工作,曾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課題兩項,出版個人專(合)著7部。
在基層調研的時候,經常聽到黨員干部說某某矛盾或問題已經解決了,并流露出一副自豪的神情。作為一名研究人員,我為他們的成功喝彩,也知道他們解決這些問題并不容易。同時,我也在想,會不會有新的矛盾或問題產生呢?我們是否準備好了迎接新的挑戰呢?
小的時候喜歡玩沙漏游戲,把沙子倒進一種類似于漏斗的瓶子中,沙子就會一點點地從上面的瓶子向下面的瓶子中漏下去,直到漏光。如果再顛倒過來,沙子又會繼續漏下去,直到漏光。這個游戲,帶給我很多啟示。假設沙漏的上端代表的是干部(鋼筋),下端代表的是群眾(混凝土),干部與群眾融合就會變成“鋼筋混凝土”,就會像“銅墻鐵壁”一樣堅不可摧;假設上端是理論或認識,下端是實踐或行動,只要沙漏的游戲不斷重復,理論與實踐、認識與行動的融合就會雙雙提高,達到更高的水平。從某種意義上說,其實群眾工作也像循環反復的沙漏游戲一樣:只有起點,沒有終點。
這就是說,聯系群眾和做群眾工作的過程不是“一氣呵成”或“畢其功于一役”,更不是“蜻蜓點水”,而是一個不斷重復、不斷循環、不斷提高的過程。聯系群眾沒有止境,接觸群眾“日復一日”,做好群眾工作是一個“盡善盡美”的過程。如果簡化群眾工作中的循環原理,可以理解為:深入發現問題——全面分析問題——集中力量解決問題——發現新的問題——尋找解決新問題的新辦法,這樣一個不斷循環的過程。
我們常遇到這樣的情況:一項政策在解決了某一類問題后,新的問題又會隨之產生。比如,一些基層干部反映:實行新勞動合同法使工人權利得到了保護,增加了工人工資,得到了工人們的普遍歡迎。但是,一些用工單位則反映企業成本上升、利潤下降,一些中小企業甚至因雇工成本上升而生存堪憂、面臨倒閉,于是一些企業通過與勞務公司簽訂協議的方式變相雇傭派遣工以降低成本。勞務派遣工這種形式存在不少問題,許多工人反映自己的工資遭到了勞務公司克扣,而且一些公司沒有給他們買“三險”,與正式工相比“同工不同酬”。這樣一來,事實上工人們的權利受到了侵害。案例表明,再好的政策和法律都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解決了一個老問題,可能會產生新問題。
1943年10月,第三、五、六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黎玉同志在群眾工作會議的總結報告中指出:“許多群眾工作干部容易迷失方向,或者做完了一件事,就覺得無事可做,對別人的事,則表示與己無關,放之任之。這不但是觀念上的問題(主要是宗派、本位、怕多負責任),而且不了解黨的一切決議必須經過群眾去實現,群眾團體必須將黨對當時當地所決定的中心任務,經過群眾路線實行普遍深入的動員,變成某某的任務,這就是告訴我們,某某團體不應該關起門來進行所謂的群眾工作,更不是為群眾工作而群眾工作,而是為了實現黨的決議,為了黨的利益,也是為了群眾的利益,來進行群眾工作。”黎玉同志也講了一個相同的道理:做群眾工作,只有起點,沒有終點,更不能搞“關門主義”。
當然,不搞“關門主義”并不意味著黨員干部不注意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和權能。如果一件事情本應該由下級去處理,而上級插手下級管理范圍的事情,表面上看對群眾工作采取了“開門主義”的態度,實際上可能有損下級的權威和職能,使更大范圍的群眾工作出于無序狀態?!稘h書》卷七十四《魏相丙吉列傳》講述了“丙吉問?!钡墓适拢罕淮瓮獬?,路上遇一群人斗毆,死傷的人橫臥在道路上,丙吉作為宰相卻不聞不問,部下對此感到很奇怪。丙吉繼續前行,遇到有人趕牛,牛喘氣吐出舌頭,丙吉立即叫車隊停下來,并讓隨從去問那人趕牛走了幾公里路。部下有人認為丙吉這兩件事處理不當,并譏諷丙吉。丙吉解釋道:“百姓斗毆致傷,這項工作歸長安令和京兆尹負責,應當由他們去處置,我只在歲末根據報告施行賞罰罷了。宰相不必管小事,所以我不應當在道路上審問處理這件事。而牛在初春不太熱之時行路喘氣,恐怕是因為暑氣而喘,這是時令節氣失調了,恐對百姓生產生活有傷害,作為國家大臣,必須知天氣,識陰陽,這是我職責所在,因此調查這件事情?!辈肯侣犃耸峙宸?,認為丙吉知大體,懂大局。(責任編輯/吳文仙)
祝靈君,中央黨校黨建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導師,政黨制度研究室主任,主要致力于政黨政治理論與方法、黨內民主、黨群關系、基層政治與黨的基層組織、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等方向研究工作,曾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課題兩項,出版個人專(合)著7部。
在基層調研的時候,經常聽到黨員干部說某某矛盾或問題已經解決了,并流露出一副自豪的神情。作為一名研究人員,我為他們的成功喝彩,也知道他們解決這些問題并不容易。同時,我也在想,會不會有新的矛盾或問題產生呢?我們是否準備好了迎接新的挑戰呢?
小的時候喜歡玩沙漏游戲,把沙子倒進一種類似于漏斗的瓶子中,沙子就會一點點地從上面的瓶子向下面的瓶子中漏下去,直到漏光。如果再顛倒過來,沙子又會繼續漏下去,直到漏光。這個游戲,帶給我很多啟示。假設沙漏的上端代表的是干部(鋼筋),下端代表的是群眾(混凝土),干部與群眾融合就會變成“鋼筋混凝土”,就會像“銅墻鐵壁”一樣堅不可摧;假設上端是理論或認識,下端是實踐或行動,只要沙漏的游戲不斷重復,理論與實踐、認識與行動的融合就會雙雙提高,達到更高的水平。從某種意義上說,其實群眾工作也像循環反復的沙漏游戲一樣:只有起點,沒有終點。
這就是說,聯系群眾和做群眾工作的過程不是“一氣呵成”或“畢其功于一役”,更不是“蜻蜓點水”,而是一個不斷重復、不斷循環、不斷提高的過程。聯系群眾沒有止境,接觸群眾“日復一日”,做好群眾工作是一個“盡善盡美”的過程。如果簡化群眾工作中的循環原理,可以理解為:深入發現問題——全面分析問題——集中力量解決問題——發現新的問題——尋找解決新問題的新辦法,這樣一個不斷循環的過程。
我們常遇到這樣的情況:一項政策在解決了某一類問題后,新的問題又會隨之產生。比如,一些基層干部反映:實行新勞動合同法使工人權利得到了保護,增加了工人工資,得到了工人們的普遍歡迎。但是,一些用工單位則反映企業成本上升、利潤下降,一些中小企業甚至因雇工成本上升而生存堪憂、面臨倒閉,于是一些企業通過與勞務公司簽訂協議的方式變相雇傭派遣工以降低成本。勞務派遣工這種形式存在不少問題,許多工人反映自己的工資遭到了勞務公司克扣,而且一些公司沒有給他們買“三險”,與正式工相比“同工不同酬”。這樣一來,事實上工人們的權利受到了侵害。案例表明,再好的政策和法律都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解決了一個老問題,可能會產生新問題。
1943年10月,第三、五、六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黎玉同志在群眾工作會議的總結報告中指出:“許多群眾工作干部容易迷失方向,或者做完了一件事,就覺得無事可做,對別人的事,則表示與己無關,放之任之。這不但是觀念上的問題(主要是宗派、本位、怕多負責任),而且不了解黨的一切決議必須經過群眾去實現,群眾團體必須將黨對當時當地所決定的中心任務,經過群眾路線實行普遍深入的動員,變成某某的任務,這就是告訴我們,某某團體不應該關起門來進行所謂的群眾工作,更不是為群眾工作而群眾工作,而是為了實現黨的決議,為了黨的利益,也是為了群眾的利益,來進行群眾工作?!崩栌裢疽仓v了一個相同的道理:做群眾工作,只有起點,沒有終點,更不能搞“關門主義”。
當然,不搞“關門主義”并不意味著黨員干部不注意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和權能。如果一件事情本應該由下級去處理,而上級插手下級管理范圍的事情,表面上看對群眾工作采取了“開門主義”的態度,實際上可能有損下級的權威和職能,使更大范圍的群眾工作出于無序狀態?!稘h書》卷七十四《魏相丙吉列傳》講述了“丙吉問牛”的故事:丙吉一次外出,路上遇一群人斗毆,死傷的人橫臥在道路上,丙吉作為宰相卻不聞不問,部下對此感到很奇怪。丙吉繼續前行,遇到有人趕牛,牛喘氣吐出舌頭,丙吉立即叫車隊停下來,并讓隨從去問那人趕牛走了幾公里路。部下有人認為丙吉這兩件事處理不當,并譏諷丙吉。丙吉解釋道:“百姓斗毆致傷,這項工作歸長安令和京兆尹負責,應當由他們去處置,我只在歲末根據報告施行賞罰罷了。宰相不必管小事,所以我不應當在道路上審問處理這件事。而牛在初春不太熱之時行路喘氣,恐怕是因為暑氣而喘,這是時令節氣失調了,恐對百姓生產生活有傷害,作為國家大臣,必須知天氣,識陰陽,這是我職責所在,因此調查這件事情。”部下聽了十分佩服,認為丙吉知大體,懂大局。(責任編輯/吳文仙)